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来讲堂,听一听山水呢喃声(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来讲堂,听一听山水呢喃声(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88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2发表时间:2025-09-04 11:14:13

来讲堂吧,听一听山的呢喃声。说起来,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有着史诗一般的画风。她从两千多年前走来,一路唱着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能不让你着迷?能不让你萦梦?能不让你想穿越时空,与圣贤对语,谈笑丛中。当然,一个地方之美丽,不可或缺的,是山,是乡愁深情。即使山儿相似,于情感上却迥异不同。如今,青山依旧在,松下多少不留名。水泉山,年年郁郁葱葱,岁岁毓秀钟灵。站在箕神坡上一望,环滁皆山也,一片景色空朦。那三座高耸云峰,有的传说,说是箕子的三个女儿,化作了屏峰。有的传说,说是山中修行了千年的小蛇,来人间化解干戈后,化作了云岭。不管哪一种传说,都是美好的,美的总是使后人憧憬荫封。满山壑连翘花开时,画意悠悠,不禁令人畅想千秋,一朵花恍惚就是一个昔人,浴火重生。东山岭,那是向阳花木易得春之地,并不神秘,却宛若飘然仙境。龙脊梁,只要真情还在,就是一村落的脊梁骨,与自然相融。以之,遥思讲和典故,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山人互泰,一脉永无穷。还有哪一些无名的丘峦,也总是令乡人,魂牵梦绕,从未离开知遇众生。每一座山,每一寸土,都在诗情中。有曲云:“【山坡羊】讲堂一来不等闲,宜亦田园,醉亦田园。闻道幽幽水泉山,燕也呢喃,山也呢喃。逸兴遄飞松侧见,酌自悠然,吟自悠然。无需几度忆桃源,花笑丛间,草笑丛间。忽而萍逢钓岸边,鱼在深潭,空在深潭。回首搭石有人言,谁是神仙?我是神仙。旖旎之中寻浪漫,诗意阑珊,春意阑珊。依依风影未觉还,天上婵娟,阁下婵娟。”
   讲堂,等你来,听一听水的呢喃声。俗话说,山为刚,水为阴;山,就像是慈父,那水就像是母亲。有道是,尘缘未尽,不入空门中。南屯河,从村前轻轻流过,从乡人心间潺潺流过,留下了至深至情,留下了魂灵。有溪的地方,芳草不会干枯,怀抱潆潆。曾几何时,溪中戏泳。曾几何时,网小鱼儿,逗小蝌蚪,嘻笑声声。曾几何时,光石上婉约浣女,棒捣声声。一河春水,不知养育了多少芸芸众生。每一次听到淙淙,能不怦然心动?每一次相遇,能不顾念旧面孔?每一次近水,能不仰望九天空?每一次一掬水,云月在手中。每一个故事,至今依旧活现记忆中。每一物,就是一个世界;每一滴绿水,就是一个闪闪的星星。每一幅童话,能不如初起兴?每一次还酹,能不满盅?君知否?水心谁能读懂?应笑我多情,身在他乡为异客,一闻乡音,总是不改初衷。几度想着邂逅仙仙,欲借一只笔,不为留芳,只为书写田园风景。亦书写喜欢的、难以忘怀的岁月峥嵘。莫等闲,待从头,收割眼内小海玲珑。浊亦自浊,清亦自清。有词曰:“【蓦山溪】一河春水,别问何时有。依依自心出,能不掬、白云在手。几多萦梦,遥想故人来,登阁楼,月明中,共饮三杯酒。微醺而蘸,挥抹山村秀。谈笑亦乡愁,还酹时、扶摇星斗。蓦然回首,归燕似曾识,引长思,北方吟,酸枣如红豆。”
   来吧,见闻一下,一座历史悠久的封邑之城。巷塘,一个奇葩名字,早已深深扎根于黄土,波澜不惊。对酒当歌《巷塘》:“巷塘虽小,但足以容纳下两个汉字。襟怀虽阔,却始终就是一个人。”禁不住问乡月,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阁楼几时有?可惜无铭。回首问阁楼,谁曾在上独自抚古筝?忧忧未识真面目,只缘心在虚幻中。十几座梵宫古刹,星罗棋布,却残缺不全,怅然扼腕绝叹,几曾寻寻觅觅遗踪。每一座古庙,烙印着一个时代的兴亡,记忆着一个朝代的暝暝。常闻,天下太平时,兴庙立碑,以慰先宗。百姓劫难时,谋存无计,香火怎旺?我佛慈悲,却被无情烟雨纷扰,不得安宁。幸好,留存古寺见证了,今朝信徒络绎不绝,香火缭绕,祈福朝圣。毋庸置喙,迷信之说,遮遮蒙蒙。说是显灵,只不过是百愿心声。美好的日子,不赖天,不赖卜,只依赖家国昌盛。且行且思在街巷里,云波间的二十多个店铺,若隐若现,韵味无穷。一个自然村落,人文荟萃,俊采星驰,总让人心猿意马,人杰地灵。遥襟甫畅,几度春秋,这儿曾走出了多少贤达人士?折桂蟾宫。一位进士第牌坊,就使人高山仰止恩宠。曾经的荣光,闪曜之秋,岂能少了长咏?可怜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应有恨,却道心当似水,从来无止境。一草一木,总关情;一花一树,总芳浓;一枝一叶,总心怦;一门一院,总思与君逢;一砖一瓦,总想觅萋丛。常言道,种下梧桐树,何忧凤凰栖;知遇柳风时,花开蝶自来;吹箫又如何,寥廓有风筝。这儿的每一个故事,像梧、像柳、像箫,亦像掌中的牵线,可以引来人中龙凤,这不是过时的梦。常常记得,在乡政府的二楼上,曾有三人通过买书资助过,一介儒生。此深恩,位卑人岂敢忘怀;只因寂寞人,亦是多情种。还记得,曾站在村前路上,望着对面水泉山与古寺,写下了敲门诗,投石问路矣,懵懵懂懂。可惜今已惘然,禁不住悻悻。面对物是人非,吟兴起,别匆匆:“故人来此君何去?绝叹重逢未有知。黄犬背笺无送处,尺鱼开肚怎堪食?鸿儿只见婵娟悴,酹酒遥空燕影时。声到不觉潸已下,一压疑是落天石。”奈何?奈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谓归之天命。一个地方的繁花,有了人,才有一切,才有年年颇丰。如今,村人垂垂渐老,后辈不坠青云之志,到五湖四海鲲鹏。但愿有朝一日归来,为一方故土,点亮一盏灯。一生一世家的情怀,应生生不息,并非轻轻松松。莫等落叶归根,莫待萧萧萋萋,拥有乡愁的唯一故乡,才真正晓得早觉醒。
   一来讲堂,乐山乐水时,听一听留芳千秋的、一笔重彩的红色文化,当用一颗颗赤子之心触碰。红色文物,一旦流失,不可再生。遥思处,老槐树下,恍惚看见,白衣天使搀扶着受伤战士,在八路医院的小院子里,慢慢而行。一声细语,一脸笑容。使人若初见灿烂的春天,绽放花儿,三分不逊桃园,七分不逊红杏。孰知不久一别,壮士一去不复还,怎个悲恸?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依旧倥偬。本是一家顶梁柱,忠孝却难以两全,抬头甘作忧国人,从来不想当孬种。小天鹅,谁曾识?本是膝下撒娇女,却奋然投身从戎。与远方,不得不千里共婵娟,可怜天下媪翁。一读墙上,一个个故里烈士的芳名,能不有恨?能不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白鸽飞飞,引得壮意诗情,直上云霄任驰骋。待回首,安得恢复几闻旧屋,把一桩桩血染的风采,变成文字,让后人边读边听。一方黄土地,不能没有猛士,更不能忘却英雄。一方有名,不能缺了风流人物,更不能缺了铁骨铮铮。闻名遐迩的老一辈救国者,或许只有二陈在这儿,留下了不少缩影。如果不是耄耋老人张口,谁还记得当年真面孔?相隔数里,有着共和国军工摇篮之称的韩庄,已建馆立碑,这儿却湮没在断壁残垣中。也许有人说,村边有烈士亭。可是,一座小小的烈士陵园,不足以昭彰丰功。听一听吟风:“【风入松】安得松侧有三间,记忆当年。炎黄儿女忧天下,转头去、一笑生还。纵使潸然满眶,壮怀从未轻弹。长眠何处不青山,夜夜婵娟。魂归故里无须问,杜鹃花、依旧阑珊。莫待子规啼柳,遥空百酹溪边。”
   君不见,这儿的风土人情,底蕴深厚,风雅静好,百梦萦萦。白云蓝天,碧空如洗,一幅幅水墨丹青明明净净。万绿丛中一执手,醉翁之意,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并非幻境。亦真亦痴,逍遥洒脱,柳色青青。溯游古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探探索索,不枉此行。暗香浮动,寻常百姓人家,谁不想分得一杯清茗。休闲、打牌、对弈、群聊,引人回眸新颖。几度流连,几番相看不厌,一面镜子,照出幸福乡亲。蓦见有位老人,抽了一口烟,一吐云圈散漫,飘飘然,与世无争的样子,仿佛返老还童。上前一边递支烟,一边自己点支烟,且想腾云驾雾罢,聊一聊田耕。闲聊中或觉,应笑我,不如老农,走出了简单人生。怎可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搪塞困窘。应笑我,一时糊涂,看不破红尘时,看不透复杂人性。乡村何处无醍醐,层林何处无啼鸟,花开何处无嗡嗡。以此类推,顺其自然,淡泊心儿,方可长久宁静。俄而,挥手之间,一小插曲自哼哼:“〔水仙子〕老人三笑不留名,来去荆丛转眼空。身前身后一春梦,回眸明月中,几多星、闪过苍穹。寻何处?云万重,穿越影、飘晃匆匆。〔折桂令〕问逝水、天若无情,别许聆听,潺下心声。百卉开时,燕儿相看,谁在瓜棚。枕芳土、仰头桂宫,闻仙语、顾念长亭。把酒蓑翁,还酹乡山,依旧钟灵。”
   一晌一席斛觥交错,盅盅先敬达贵中。放下杂念,犹思诗情,从曲始兴,从曲未终,一别两宽容——我心悠悠,听一听,亦有呢喃声。
  

共 33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巷塘与水泉山为载体,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织,揭示三重核心:乡愁的永恒性‌。连翘花、南屯河等意象构成记忆符号,体现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文明的韧性‌。从箕子传说到古寺兴衰,展现乡土文明在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哲思‌:龙脊梁、钓叟等场景暗喻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而非追逐虚幻的“桃源”。密集堆叠“麦秀歌”“棒捣声”等视听意象,强化记忆的鲜活感;将箕子传说与今朝钓叟并置,打破线性叙事,营造古今对话;“我佛慈悲,却被烟雨纷扰”讽刺功利信仰,结尾“黄犬背笺”以荒诞留白;文白杂糅‌:雅词“毓秀钟灵”与口语“网小鱼儿”碰撞,平衡厚重与灵动。全文以山水为经、乡愁为纬,通过诗化语言追问文明与自然的共生之道。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9-04 11:19:49
  互文性书写‌,插入【山坡羊】等词牌,形成“古典形式—当代情感”的文本张力,增加了文章厚度,让人回味不断。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云水。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9-04 11:22:30
  文明的层叠叙事‌。从箕子传说到进士牌坊,揭示乡土文明在战乱与重建中的“基因延续”;生态哲思的现代性‌。钓叟“谁是神仙”之问,批判当代人对“桃源”的消费主义想象,回归道家“物我两忘”的本真。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9-04 18:50:23
  文章构思独特,立意新颖,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好文章,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