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玄经错简遇仙踪(微小说) ——道德经证道录之一
暮春的雨,黏腻得像化不开的墨,将青云山深处的青石板路浸成了深黛色。林风背着半篓刚采的草药,裤脚早被泥水溅得斑斑点点,额前碎发贴在皮肤上,闷得他忍不住扯了扯衣领——若不是为了给卧病的母亲凑药钱,他断不会冒雨闯进这极少有人踏足的后山。
转过一道弯,前方忽然传来“哗啦”一声轻响,像是书页被风掀动。林风脚步一顿,这深山里连樵夫都少来,怎会有书页声?他攥紧了腰间的柴刀,循着声音拨开半人高的蕨类植物,眼前景象却让他忘了呼吸。
只见青石平台上,坐着位身着素白麻衣的老者。老人须发皆白,却不见半分老态,指尖捏着一卷泛黄的竹简,正低头凝视,眉头微蹙,似在思索难解的谜题。而那竹简上的字,林风虽认不全,却依稀能辨出“道可道,非常道”几字——是镇上私塾先生曾提过的《道德经》!
可奇怪的是,那竹简的编绳似是断过,竹简顺序全然错乱,有的句子颠倒着放,有的段落甚至前后倒置,像是被顽童拆过又胡乱拼起的积木。林风看得发怔,忍不住轻声道:“老丈,您这竹简……顺序好像乱了。”
老者抬眸看来,目光清亮如古井,竟让林风心头一松,不自觉放下了柴刀。“哦?少年人也识得这《道德经》?”老人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穿透雨幕的清透,“你倒说说,哪里乱了?”
林风脸颊一热,他只在私塾外偷听过几节课,哪敢说“识得”?但看着那错乱的竹简,还是硬着头皮指了指最上面的一片:“先生曾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您这上面,却是‘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有名’,语序倒了。还有这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该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后,现在却插在了‘谷神不死’那一段里……”
他越说越细,连自己都惊讶——往日里偷学的零散字句,此刻竟清晰地在脑海里串联起来。老者听得微微颔首,待林风说完,忽然将竹简递了过来:“既看出错乱,你且试试,能否将它理顺?”
林风犹豫着接过竹简,指尖触到竹片的冰凉,忽然有一股微弱的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那些曾听过的《道德经》语句竟像活了一般,在脑海里流转盘旋。他按照记忆中的顺序,一片片调整竹简,时而停顿,时而蹙眉——有些段落他从未听过,只能凭着字句间的气韵摸索。
雨渐渐小了,山间升起薄雾,将青石平台笼在一片朦胧里。不知过了多久,林风睁开眼,将理顺的竹简递还给老者。老者接过一看,原本错乱颠倒的字句,此刻竟严丝合缝,连那些林风从未听过的段落,也恰好衔接成了通顺的章句。
“好,好一个‘顺其气韵,应其自然’!”老者抚掌轻笑,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这《道德经》看似只是世间典籍,实则藏着修仙大道的玄机——编绳断裂、字句颠倒,本就是为了筛选能‘见其真’的有缘人。你能凭本心理顺玄经,便是与仙道有了缘分。”
林风听得目瞪口呆,修仙?那不是话本里才有的故事吗?他张了张嘴,刚想问什么,却见老者抬手一点,一道柔和的白光从他指尖飞出,钻进了林风的眉心。
刹那间,林风只觉脑海里轰然一响,无数陌生却又熟悉的信息涌了进来——有关于“道”的阐释,有吐纳灵气的法门,还有这青云山深处藏着的灵脉轨迹。他体内原本沉寂的气息,竟随着脑海里的法门,缓缓流动起来,之前淋雨的疲惫、采药的酸痛,瞬间消散无踪。
“此乃《道德经》中的‘吐纳术’,是修仙之路的入门根基。”老者站起身,衣袍在微风中轻扬,“你心性纯良,又能勘破玄经玄机,便是我要找的传人。从今日起,你便踏上修仙路了。”
林风望着老者,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指尖似乎还残留着竹简的暖意,体内流动的气息真实可感。他忽然跪下身,朝着老者深深一拜:“弟子林风,谢师父指点!”
老者扶起他,将那卷理顺的《道德经》竹简塞回他手中:“这玄经你且收好,日后需日日参悟,方能领悟其中更深的玄机。明日此时,你再来此地,我传你后续的修行之法。”说罢,老者身形一晃,竟渐渐融入山间的薄雾里,只留下一句轻语在空气中回荡:“修仙路远,需守本心,方得始终。”
林风握着竹简,站在青石平台上,望着空荡荡的四周,心中满是震撼与激动。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竹简上,那些古老的字句仿佛泛着微光。他低头看了看腰间的药篓,又摸了摸胸口的竹简——从今往后,他的人生,再也不是只为凑药钱奔波的凡途,而是一条通往长生、藏着无尽玄机的修仙路。
他握紧竹简,转身朝着山下走去,脚步轻快,体内灵气流转,连泥泞的山路都仿佛变得平坦起来。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也为这青云山的故事,拉开了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