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渤海岸边的那个村子(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渤海岸边的那个村子(散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71.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发表时间:2025-09-04 16:28:28


   岭沟村,是大连市乡下的一个村,那时候是我们局的一个扶贫点。这个村有百多户人家,虽然离渤海岸边的旅游度假区仙浴湾不太远,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当时属于大连市的贫困村之一,我们局与这个村建立帮扶关系已经有好几年了。我做为局扶贫帮困领导小组成员,曾几次随局领导一起来到这个村,给他们送米送面送油送钱,帮助村里修油路、打水井、盖学校、栽果树、养牛羊,千方百计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总投入有几百万元之多。之后的一些年里,每每逢年过节,总让我想起那里的人们。
   岭沟村是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地方。在扶贫中我们走了几家困难户,发现有好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是解放战争时参加解放军的,有的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一直打到海南岛,全国解放了,他们复员回到家乡。有的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负过伤,到了老年,失去劳动能力,因种种原因,生活陷入了贫困。他们的经历和贡献令人起敬,可他们的现实生活令人心酸。因此,我们局里的领导及扶贫小组的同志们,都尽力而为,多给这个村筹备一些资金。不仅公对公的支持帮助,我们每次去时,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捐出一点钱来。
   1996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局里商定,要给村小学的孩子们和老师们送去一些教学和学习用品,顺便看看春天栽的一万多株果树怎么样了,这些果树是局里出钱给村里建的果园,这年5月份辽东半岛缺雨,怕被旱死了。买教学用品和文具的事就落在我的身上。为了使有限的资金能办更多的事,我带领人员到批发市场去买。那个小学共有不到100名学生,各个年级都有,我们分别年龄大小和男生女生,买了不同的书包,不仅注意到要结实耐用,也顾及到花色品种。给每个书包配上了文具盒笔记本,文具盒里装上了钢笔、油笔、铅笔和橡皮、小刀、三角尺等各种文具。同时也给几名教师买了教学用品。我是农村出身的孩子,也经历过艰苦的日子,非常体谅和同情这些小朋友们。还是在1996年春节前,去岭沟村慰问时,一个叫宁晓兰的一家人,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宁晓兰是个小女孩,只有13岁,前年母亲因病去世了。靠爸爸照顾她和6岁的妹妹。他爸爸去年又因车祸把腿扎伤了,生活很不方便,只好靠她边读书边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妹妹。不仅如此,她还养着两头猪和几只鸡。当我们把米、面、油和慰问金送到她家里时,她爸爸不在家,她见此情景,一个劲地说谢谢。离开她家时,我们一行六七个人,每人都拿出一百元不等的钱,送给她,并鼓励她坚强起来,千万不要中断学习,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这一次,我们来到岭沟村小学院子里时,老师和同学们早已列好队伍,彩旗招展,鼓乐齐鸣,一片欢乐的气氛,加上听说我们去送学习用品,师生们更是兴高采烈。我们将书包和学习用品一一发给小朋友们,大家背着崭新的书包,一齐列队给我们行少先队队礼,表示谢意。我问身边的校长,哪个是宁晓兰,校长指着拿钹的那个小女孩。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虽然才过半年,她个头似乎长高了些,在那一身崭新的天蓝色运动服的映衬下,漂亮多了。我打听她的学习情况,校长说,学习成绩很好,是个好样的。我听后很是欣慰。我隐隐感到,这些孩子们才是岭沟村的希望。
   我常常思考,我们给了岭沟村那么多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可岭沟村却一直脱不了贫,原因何在呢?大概就是缺少一个带领群众致富的班子。每逢走进岭沟村,我的心里都不那么舒畅,原因是,那座立在村头路旁的漂亮的新房太令人匪夷所思。那栋新房在村里所有破烂不堪的房子中,可谓鹤立鸡群。所以令人不解也不快,是因为那栋房子是村书记家的,在全村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他却盖起了那么好的房子,怎么解释呢?叫做“带头致富”吧。可惜的是,他是只自己致富,并未带动大家。因此,他在我的印象里始终高大不起来。据报载,山东寿光县,是全国著名的蔬菜基地,蔬菜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市场,那个县的农民群众因此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那个县委书记只住个旧房,搬家时只拉了半车陈旧家俱,群众见了为之感动得落泪。由此我想到,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想脱贫致富难啊。

共 16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扶贫亲历记见真章,情感质朴又戳心:既敬老兵的功勋与困境,怜晓兰的坚韧,也憾村书记的 “独富”,藏着对 “真扶贫” 的通透思考。艺术上用细节见力道,送文具、访贫户的场景鲜活如昨,对比寿光书记的清廉,把 “带头人关键” 的道理说得实在。没有空喊口号,却让 “孩子是希望”“好班子是根基” 的信念暖得扎实,读来像听老同事讲往事,真切又发人醒。【编辑: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5-09-04 16:29:22
  这篇扶贫亲历记格外真切:既见老兵奉献与困境的揪心,也有帮扶孩子的欣慰,更点出 “带头人” 的关键。村书记与寿光书记的对比戳中要害,没有虚话,却让人明白真扶贫不仅要给钱给物,更要建强班子、点亮希望。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修成国        2025-09-04 19:34:03
  谢谢乐歌老师!现实社会生活确实没有说的那么好听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