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入学西安政治学院(散文)
1982年12月下旬的一天,原来与我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的,前几年已经调到旅大警备区宣传部的连义安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说警备区宣传部为搞好干部理论教育,准备调几位宣传干部,其中有我一个。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心中挺高兴,因为旅大警备区当时是兵团级单位,机关在大连市内。我当时在团里任宣传股股长,若是能调到兵团政治部宣传部,从偏僻的海岛到繁华的大连,应是求之不得。更高兴的是爱人和女儿,因为爱人家就是大连的。还有,女儿已经快满6周岁,转过年就要上小学了,大连的教育质量会更好些。
旅大警备区所以要抽调几个宣传干部搞干部理论教育,是因为1982年下半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队对干部进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共党史等内容。果然不到一个星期,组织上的通知下来了。团许政委在与我谈话时,说的很实在。他说:“你这个宣传股长是很称职的,这两年宣传股的工作很出色,成绩很明显。团里正准备报请上级提拔你到营里任教导员,做做基层主官,积累一些带兵的经验,对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将来的事只能是个预测,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这次调警备区工作,家属也可以进大连,而家属进大连的事,我们帮不上忙,因为我们离休能否进到大连,都要由组织上来安排呢。因此,这次组织调任,你自己要考虑好。”我当即表态,服从组织调动,并感谢政委这几年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鼓励。1982年1月31日,我与时任要塞区宣传处的蔡处长一同到旅大警备区宣传部报到。当时与我们一起调来的还有守备一师一团政治处刘副主任共三个人。与我们谈话的有旅大警备区政治部王副主任、干部部杨副部长、宣传部李部长和张副部长等人,领导明确告诉我们,因机关编制限制,我们编制在教导大队政治处,工作任务归警备区政治部宣传部领导。宣传部领导要我们春节后的2月19日,即正月初六正式报到上班,展开工作。可我刚回海岛不到一周,又接到宣传部的通知,要我准备2月28日前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报到,参加全军政治理论教育培育班,内容是《政治经济学》,时间半年。
西安是宋朝以前中国十三个朝代的都城,也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文物古迹遍地,尤其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西安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与同学们单独或有组织地参观游览了秦俑馆、华清池、兵谏亭、大雁塔、小雁塔、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和茂陵(即汉武帝刘彻及卫青、霍去病墓),学习期间,我们还到西安自行车厂、渭北平原考察改革开放初期的工厂、农村的发展情况。这期间,我写了游记散文《大雁塔漫游》《华清池揽胜》《内战吟成抗日集》和《渭北行》,这些游记和散文先后在《大连日报》副刊上发表,后被收入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麦黄杏红》中。
我们这个培训班是十三队,参加这个政治理论教员培训班的共有120多人,来自全军陆海空各军种,每个野战军、省军区、军事院校各一名,其中有海军7名,空军11名,其余均为陆军。我们沈阳军区的11名学员编为一班,来自6个野战军、三个省军区、旅大警备区和大连陆军学院。其中我是正营职,40军宣传处的干事陈宝山是副营职,其余的同志均为连排职务。由我任班长,陈宝山任党小组长,黑龙江省军区的于春荣任副班长。我们学习的课程只有政治经济学一门,所用的教材是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学习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的同时,我还参考阅读了《政治经济学》南方本、北方本两种教材。其实,此前我已经自学读了几个版本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已读过两遍,对这门课程已不陌生。尽管如此,我上课还是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笔记,而且我的笔记还在队里做为优秀笔记进行展览。这次培训,没有考试,只是结束时发个结业证书。
由于学习任务不重,院校学习条件又比较好,不像在部队杂事特多,因而给自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学了一些课程,主要有胡绳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艾思奇编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写作通讯》《形式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等6本书,同时还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如巴金的《雾》《雨》《电》《屠格涅夫短篇小说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小说选》等,共读了400多万字的著作。在那150多天的时间里,我每天平均阅读近3万字的书籍,并写了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些学习内容,并不是随手拈来的,而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前一部分,是为我回到单位后参加党政干部自修大学考试做准备的。文学部分是因为我喜欢文学创作,特别选择的一些阅读书目。在西安这个文化底蕴非常深文化氛围非常浓的地方,无论什么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自己是很浅薄的。
因为学院在暑期毕业前要搞阅兵,入学不久,大家就要走队列,这项活动,占去了大家不少的学习时间。在西安的半年中,结织了一些同学。其中最要好的是副班长于春荣,他为人忠厚正直随和还写一手好毛笔字,还擅长篆刻。他后来转业到北京印刷学院,我们之间保持很长时间的联系。有一次我去北京办事,他去看望我,还给我带来一枚他为我刻的石质名章,我非常感激。至今那枚章我还珍藏着并使用着。从西安学习回连不久,家也从海岛搬到大连。这是我22年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