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彬州御面(散文)
彬州御面
秦 力
在长武包村两年来,我走遍了豳地的角角落落,了解了周人祖先公刘的事迹,尤其对公刘创制御面造福民众的功德佩服至极。
公刘是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的祖先,因为豳地(长武、彬州、旬邑、庆城、宁县一带)三水相拥,风水极好,公刘便在此地落脚创建豳人部落。他们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后来积存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成为富裕之邦。接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了好日子。公刘部落在豳地兴盛起来。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有钱了富裕了也要吃好喝好啊!相传有一天,公刘在熟睡中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忙碌奔波中饿昏在黑河岸边,一位唇红齿白婀娜多姿的神仙姐姐救了他,还给他做了美味饭食,公刘尝过之后大赞好吃!
后来,公刘按照梦里方法制作美味。他们取来泾河边的清澈泉水,配上最好的小面面粉,尝试多次终于作出了和梦里一样美味的饭食。看着晶莹剔透、美玉一般的美食,公刘命名为玉面,分发给百姓。后来民众感恩公刘,将玉面称之为御面。
而历来学界普遍认为,先周时期虽然已经种植了大麦、小麦,但那时由于加工技术落后,麦子以粒食为主,直到两汉以后,麦子粉食,才会产生“汤饼”,就是面条、擀面皮、御面哪类食品。所幸2002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面条实物。可见先周时代有粉食,那么御面的发明则是极有可能的了。从而打破了学界定论,证实了公刘御面的传说,为御面的推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周族豳人经历九世,转眼到了古公亶父时期,他“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那时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豳人十分富裕,这就引起了临近戎狄部落的羡慕嫉妒恨。于是戎狄侵凌豳人成了家常便饭,他们要皮帛,豳人给了;要犬马,豳人也给了;要土地,豳人当然发怒要战。但是古公亶父说他不愿以养人之地而害人去打仗送死。他时时记着先祖公刘避桀迁豳的美好愿望。于是,他带着族人离开了这块故土,到岐山脚下另建家园。豳人深受感动,于是“举国扶老携幼,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公刘迁豳是为民,古公亶父离开古豳也是为了豳人安康啊!他不愿意看到战争祸害人么!我不觉赞叹了一声。但转眼一想,其实古公亶父是个聪明人嘛,他“去豳迁岐”不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后世的“翦商”做准备啊!
古公亶父带着他的核心层成员和部分民众,当然包括那些能熟练做好御面的能工巧匠们。他们从土陵出发,在龙高一带渡过泾河,经永寿、乾县,翻越梁山、,再渉漆水,越过刘敬山,到达岐山一带。从此,公刘御面在周原一带广泛传播,之后演变成了擀面皮。但是明代中后期辣椒传入陕西以前,御面的辣味从何而来呢?
我的回答是茱萸,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个茱萸。我曾经心血来潮,用油泼茱萸调了一碗擀面皮,那个特别的味道啊,现代人是吃不惯的。幸运的是明代辣椒传入以后,御面与时俱进,将茱萸粉换成辣椒粉,御面才成了现代的味道。
有人也许会问:御面好吃,御面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是和面,和好揉光,再饧面、洗面。直到将面团里的淀粉洗干净。面团就成了面筋。将洗好的淀粉水沉淀,将上面的水慢慢倒出,剩下的淀粉倒入无油热锅,文火熬制,边熬边搅。等到面团成为粘性固体。倒出,放入案板搓成条状,这就是成形搓好的御面,上锅蒸25-30分钟即可,当然也可以将条状御面放入饸饹床子压成更细的条条蒸熟后凉拌、急炒食用。
从公刘发明御面,到古公亶父将御面带出豳地,再到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尤其是随着现代物流发展和包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御面终于走出了陕西一隅,红遍了大江南北。去年冬天,我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小渔村,那个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拍摄地,买到了几包彬州御面。
别看小小的一碗御面,它联通古今,承继豳周,将秦人口味传递百世,将周文化一脉相承。我在彬州,端着一碗御面,说一声“安能不咥乎?”先咥三碗再说。继而,我看着空空的饭碗,不由得思接千载,感慨万端。先周时代,公刘邦国聚族于古豳大地:随着御面、饺子、蒸糕等美食的不断发明和推广,古豳大地处处散发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传承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精粹。后来,聪明绝顶的古公亶父“去豳迁岐”,更是将先周的饮食文化和礼乐文明推向了一个高峰。周武王“翦商”以后,周人的礼乐文明成为天下正统,以御面为代表的具有平民特色的饮食文化更是超越了以“周八珍”为代表的贵族饮食文化,走向了华山以东,黄河两岸和长江上下。
现在,御面不仅仅在彬州,在长武,也在旬邑,在宁县,御面已经深深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中,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口味、爱好以及性格,影响着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速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我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能周游世界和太空。在欧亚大陆,在南极冰盖;在撒哈拉沙漠,在亚马逊雨林;甚至在中国的空间站或者外国的空间站都能吃到彬州御面。
当然我还有一条小小的建议:如果有人能满足一部分求异、求变,口味返祖人士的需求,将油泼辣子换成油泼茱萸。倘如此,汉唐以来咱陕西老祖宗百吃不厌的油泼茱萸御面或许会畅销非洲大陆或者南美各地,满足不同人种的口味需求,让中华饮食文化满足他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滋润他们的心灵,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中华文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