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别了,“老伙计”(散文)
内心挣扎了很久,今年终于还是决定将陪伴了我十六年的“老伙计”——那辆别克凯越报废了。其实,这两年“老伙计”显老态了:去年冬天水箱就渗漏过一次,妻子不止一次提起,朋友们坐在车里能闻到挥之不去的汽油味,尤其跑高速时,感觉动力迟滞,油门踩下去有点沉。这些小毛病像隐约的叹息,积压在心里。
它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车。2009年初夏,考虑到女儿即将上中学,离家较远,骑车接送不便,便萌生了买车的念头。我平时对车毫无研究,唯有向单位同事请教。同事们热情地给出了建议:“要买就买合资车,最好选欧美产的,皮实耐用。”一位同事说道。另一位则建议:“买日韩车,省油。”一时间,我陷入了两难。
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你都不懂,我更不懂,但车子的安全最重要。”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在安全和省油无法兼得的情况下,选择安全系数高的车准没错。就这样,我最终看中了当年的新款别克凯越。
提车那天,我邀请了几位同事陪我一同去验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车,我激动不已。销售为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交车仪式,我站在新车前,抚摸着车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问题来了,虽然我驾照拿了多年,平时也偶尔借朋友的车开,但面对自己的新车,我却不敢上手,生怕磕着碰着。无奈之下,只好委托同事将新车开回家。这件事被同事们笑话了大半年。
这辆默默陪伴我穿越山河的座驾,早已成为我最忠实的旅伴。车牌上那块熟悉的小铁片,像一枚记忆的印章。它曾载着我在徽州古城的青石巷弄间缓缓穿行,看白墙黛瓦倒映着千年时光;也曾停驻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门外,实验田的青苗气息悄悄渗进樟香味的皮座椅里,凝成无数个等待女儿放学的黄昏。它记得黄鹤楼上眺望长江时我与妻女的谈笑,更收藏着后视镜里女儿从华东政法大学梧桐道上向我奔来时,漫天金叶的轻舞飞扬。轮胎碾过春日的婺源花海,芬芳便藏进了车轮的每一个纹理。
“老伙计”的确皮实,十多年来从未大修过。每每听到那丝滑的发动机声,我都会骄傲地对朋友们说:“这车质量真好。”然而,再好的车也经不起岁月的磨砺。年初,妻子说:“现在车辆报废有国补,我们家的车还符合条件吗?”她早就念叨着这些事,跑高速动力不足的问题让她担心,那若有若无的汽油味更是让人悬着心。今年,国补报废政策将国四排放的车纳入范围,而“老伙计”恰巧排放不达标。当汽修厂的小郑师傅受托办理年检时,也印证了这点:“尾气悬了,邹哥,真该换车了。”我嘴上说着“还好吧”,心里却清楚累积的问题和政策的东风,让告别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
“那你看换什么车呢?”我问妻子。她回答:“安全最要紧。好车又买不起,就买个安全的国产SUV吧。”我说:“好车不是买不起,而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不需要用品牌来撑面子,买个性价比高、质量稳定的就行。”最终,我们选定了长安的一款SUV作为我的第二辆车。
提新车那天,我驾驶着“老伙计”前往4S店。一路上,陪我提车的亲戚朋友们聊得热火朝天,说我买新车了怎么情绪不高。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心中满是对“老伙计”的不舍。想到它即将被解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涌上心头。
到了4S店,我不舍地抚摸着方向盘,久久没有下车。当我把钥匙交给报废公司的小哥时,鼻子一酸,赶紧将头扭向一旁。销售陪我去车管所领临时牌照的路上,问道:“买第二辆车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跟第一辆车不一样了?”我心里想着:“没有了兴奋感,反而多了一种不舍的情绪。”望着窗外,我没有回应他。
所幸,那块熟悉的车牌被留了下来。如今,它挂在新车上,像旧年的月光映在崭新的湖面上,晃一晃,还是从前的光晕。新车的方向盘更轻盈,座椅更贴合,导航也精准得多。可从前随手搁在仪表盘上的墨镜、副驾门槽里卡住的一枚硬币,如今都规整地躺在储物格里。握着这似曾相识的方向盘,方向盘的余温里突然明白:人生路上,总有些同行者会在某个转弯处停下脚步,留下几帧窗外的风景,一缕樟木的味道,或后视镜里不经意的笑,化作旧车的微尘。这块熟悉的铁片在灼烫,它知道,前方是全新的里程,回不去的,是那条有老伙计颠簸着、随性哼唱,载满了春苗气息与秋叶私语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