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星月】豫州逢真记(小说)

精品 【星月】豫州逢真记(小说)


作者:扫地人 布衣,16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发表时间:2025-09-04 22:33:27


   行美请了七天的事假进山,本想循着古籍里记载的“商周古道”寻找一些遗迹,却被突来的山雾绕蒙了方向。他已经在这个不知名的山里,踩着松针和碎石子走了大半天,经常跳进鞋里的小石子把脚硌得生疼。山风从谷口灌进来,带着点野菊的冷香,却没带半点水汽 —— 直到他拐过一道布满青苔的石崖,忽然瞥见下方平缓的坡地上,远处似乎有一簇灰瓦顶从黄花丛里露出来,像卧在金毯上的群鸟。他加快脚步,一路小跑冲下百米土坡。
   村口,浓密如巨伞般的老香樟树静静矗立,树叶无风自动,把香樟树独有的香气送出很远很远。
   土坡直接通向村落。香樟树前是一个小广场,右面则是无边盛开的黄花,在斜阳下泛着灿烂的金光映照在天地间。遍野黄花铺到天边,阳光洒在花瓣上,像镀了层金,风一吹,不仅有花香,还带着点泥土的湿润气,拂过脸颊时,比山泉水还凉爽。
   行美看见那遍地的黄花,还没来得及赞叹,瞥见十来米远的黄花地边,趴着一头大青牛。
   壮硕的大青牛正安静地反刍,行美目测约有四五米长,坚硬的牛脊骨凸起宛如山峰。通体青灰,毛色油亮,肌肉饱满而流畅,一对大牛角弯出沉稳雄浑的弧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脖颈上挂着一个大号的青铜开道铃,铃身布满古朴的云雷纹,通体透着温润的厚重感,像经历了无数里程和风霜的洗礼;铃铛口沿和系绳处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显然是一头长久行路的牛。行美快步上前双手抚摸着牛背和牛脊骨,边摸边说:“你好啊,大青牛!”
   青牛微微抬头,看看行美,哞地叫了一声,像是在回应行美的问候;牛尾巴轻轻扫过地面,扫出一道圆弧形的痕迹;牛脖子下面的开道铃也跟着发出一种沉稳悠远、类似古寺钟鸣的“钉嗡……钉翁……”低响,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在空气中缓慢地荡开。
   行美站起身,把目光从牛身上移开,才看清楚以大树为中心,砌了一个巨大圆台,圆台内侧又栽了一圈的小树,保护大树不被人骚扰,又可以让人们坐在树下随意休息,非常方便。圆台一边坐着一个老人,就那样子坐在那个台上,倚着边上的小树,很舒服的样子。
   行美才看见老人,张嘴便说:“哎呀,这还有个人呢。”
   老人看着行美道:“你这碎娃子,咋说话哩?”
   行美赶紧道歉:“哎呀大爷,对不起对不起,我光顾着看大青牛,没留意您在这儿,吓一跳,您莫怪!”
   闲坐的老人一眼望去,岁数很大,很老。靠近一看,老人也就六十多岁,样貌实在普通不过——头戴一顶赵本山上台常戴的那种旧帽子,身穿一件洗得发灰、打着一两个深色补丁的老式中山装,裤脚还沾着点泥土,脚上一双老旧的解放鞋。整个人完全就是那种在国内任何一个乡村都能见到的、朴实得近乎融入泥土里的庄稼老汉形象。唯独,他那双眼睛,却在树荫的幽暗里显得格外明亮,澄澈如水,又深邃如古井,带着一种历经岁月冲刷后的温和通透,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宁静。他身上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像脚下的黄土、身旁的古树,自然、本真,毫无刻意,浑身上下笼罩着一种极致的平和。
   “大爷,在这歇着呢?”行美走到老人旁边坐下,把双背包从肩上放下,翻了翻,掏出一瓶水,又嫌包里杂乱,干脆将东西一股脑倒在圆台上。三瓶水、两个面包,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个充电宝堆在那里,他先拿起两瓶水,递给老人一瓶,说:“大爷,您喝水呀。”接着又说:“大青牛这瓶水我倒给你喝!”
   老人呵呵笑了,那明亮的眼睛在行美脸上温和地扫过,眼角堆起深刻的纹路,如同黄土地上纵横的沟壑,他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笑道:“小牛可不喝你娃这水,你娃自己留着哩。”说着,随手从身后的小树丛中抓出一个树枝,一尺多长的树枝上面挂了十多个葡萄粒儿大小深紫色的野果。“哎,你们喝的这些东西啊,俄可喝不惯哩。碎娃子赶路辛苦哟,你娃先别喝你娃那个水,光喝水不解气,尝尝这果子!”
   边说,老人边把这根缀满十几枚紫色果实的树枝递给行美:“吃这个,这个好哩。”
   行美接过来,道声谢,低头看向树枝,树枝上的紫色果子个个浆汁欲滴,饱满圆润,泛着紫光。摘下一粒,放到嘴里,口中牙齿轻轻微合,“啵”一声,甘酸浆汁瞬间炸裂迸射,沁入舌根深处,汁水咋一入口,有点酸,酸的让他想起一些往事;再一品味,有点涩,这个涩又让他想起另外一些不愉快的事;抿舌品味,有点甜;唇齿舌齐动,有点苦,这种口感很像酸梅汤,但又比酸梅汤好了不知多少倍,就这一瞬间,不仅解渴,还能勾魂。身体的劳累和倦怠感,一下子消失了,四肢百骸顷刻轻盈舒缓起来。
   行美来了精神,问:“大爷,这是什么果子?不是望梅止渴的梅子吧?”
   老人说:“不是梅子,你娃吃吧。”
   行美又摘了一粒入口,同时再次将手中水递去:“大爷,我吃了您的果子,您也喝点水润润喉吧。”
   老人摆摆手,露出朴实的笑容:“俄惯了,不用。你娃留着吧。”他说话动作依旧那么自然随意,没有丝毫推让做作的痕迹。
   行美见大爷实在,也就不再客气,拿着树枝,一连又吃了七八个浆果,越吃越解乏儿越解渴。在大山里连续七八个小时行走的劳累,一下子都消除掉了。
   行美嚼完嘴里最后一粒紫浆果,喉间的干涩感像被水冲散似的,连腿肚子的酸胀都轻了。他下意识把还有几个紫浆果子的果枝攥在手里,枝桠的刺戳到手心也没察觉,“大爷,我走了大半天,头回觉得这么松快。您这个果子,对爬山的人来说,是金不换啊!太爽了!”
   老人笑道:“是不是比你娃那水儿好喝多哩?这不算啥来,你这碎娃子,见得太少哩,好吃的东西多着哩。”
   行美赶紧说:“对呀!可比我这水好喝多了。吃完了还有精神除疲劳,水只能解渴儿。”
  
   二
   行美再次衷心道谢:“大爷您贵姓啊?”
   “莫贵姓哩,山野村夫不贵。俄姓李。”他脸上笑意朴实。
   行美环视四周,问:“这是什么地方?”
   “豫州地界,”老人随手指了指不远处那一片黄花簇拥中的村落,“前面是xiàn dǒu村。”
   xiàn dǒu——耳畔回荡这字眼,行美心里微动:“好名字!玄,真妙!”
   老人听罢,眉头轻扬,明亮的眼中带着一丝探究的笑意:“你这碎娃子咋个知道是好名字哩?怎么写?你写俄看看?”
   行美福至心来,急忙从身边翻出纸笔,落笔两个方块汉字:(目箭)(亻道)。
   写完,指着纸上的字说:“目字旁加箭,单人旁加道。”笔迹在纸上铺陈开,“眼睛连心,随箭矢穿空直指方向;人是行者,立身途中,每一步不离追寻大道目标的本心。”
   一个念头闪过,紧跟着补充道:“我叫行美,行走的行,美好的美,此情此景,很是契合了这村名之意啊。”
   “你这碎娃子不赖。”老人点头,眼睛瞥见行美倒出的物品中有一本书,封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立交桥,中间四个楷体黄字《拜读老子》。他伸手拾起,动作自然得就像拂去衣袖上的尘土:“你娃写的?”
   行美笑着说:“应朋友之邀写的,没有出版,自己打印出来,与几个好友分享心得体会的笔记。”
   老人一边翻阅一边说:“你娃这书,名儿叫拜读—— 是真敬,还是装样子?”
   行美见老人对书挺感兴趣的,离得近了,又看见老人的中山装上面有个带布盖的小口袋插着一管老式的钢笔,觉得老人像是村里的老秀才。便正言道:“哎,现代人呐,......现在社会无数人来说老子。我说老子、我解老子,老子我解,老子我看……都是我怎么怎么地,把自己置于老子之上,对圣贤,对自然,全无恭敬之心,没有一个是躬身拜读的。唯独我的书名为拜读,取谦卑躬行之意。就是要在当今社会上以礼敬之义,拜访之情,扣开老子道德经门扉……别人可以随便乱来,我不行,我就拜读老子。礼敬前辈,礼敬大自然!”
   说着话,行美眼前浮现出他看过的一个网课画面,主讲人自称梁大师,拿着自己编印的《道德经》,信誓旦旦地说:我这是给省部级领导和超级大富豪级别看的绝世秘籍……行美才问一句:你当过什么级别的干部?字刚发出去,便被对方秒踢出去……
   他接着说:“那些说道德经是帝王学的人,连个公务员都不是;那些说道德经是管理学的人,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都是这种人在肢解道德经,断章摘句自封权威,精致包装只为兜售高价,将圣贤英名裁剪为逐利商标。真他妈的恶心!”
   “谈论老子,不回到老子生活的当下去谈论,这不是扯淡吗?研究老子,必须回到春秋之初周朝之末,站在那个历史节点上,与老子合体,再远眺周商夏三个历史朝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看懂老子。”
   老人笑问:“你看懂了吗?”
   行美挺胸抬头道:“懂了。呵呵,不敢说全懂,至少也比现在那些瞎白话的强太多了。”
   “你这个碎娃子,好不谦虚哩。”
   行美开心地笑了:“那是,这也是我自豪骄傲的地方嘛。”
   行美看着老人,继续兴致勃勃地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高台跳水跳进道德海中畅游,把道德海里的水吸到肚里,再吐出来,还回去。留下的是自己的东西,不予人知,自得其乐。学习老子自娱自乐就行了!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道德经》?不是在国破家亡远走他乡之时,被尹喜堵着道不让走,被逼无奈才写的吗?他的道德思想肯定不是在遇到尹喜的时候才形成的,对吧?”
   说到兴奋处,行美站起来说:“肯定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完善了,肯定是跟同事朋友聊天说过一些话,传到了尹喜耳朵里,被他记住了。如果广为流传的话,早就被拽进宫里辅佐纣王去了。因为知道的人少,就是最亲近的人才知道一星半点,所以,纣王不知道,老子也没必要跟着纣王陪葬,骑牛跑路了。所以我说,自娱自乐才是最好的。”
   老人眯着眼,看着行美道:“嗯,你这碎娃子实在,不孬。”
   说话间,老人粗糙的手指缓缓翻动着那本《拜读老子》,书页如同黄土地上的干草被微风拨弄般沙沙低语。夕阳的金辉恰好爬过他沟壑纵横的脸颊,在某一页晦暗处停顿凝视。
  
   三
   行美注意到,当夕阳的光线完全笼罩老人侧脸时,他周身那种普通的质感仿佛与光交融,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唯有那双眼睛和那双翻书的手格外清晰。
   老人问:“五千个字……你娃真都懂得?”
   “不!”行美的声音意外有些高亢,竟带起一声短促的咳嗽,“除了尹喜手中的原版之外,后世所有传本,都是不知转过多少手修改涂抹过的变体。”清冽果味犹在唇边,“我费劲琢磨一字之争又有何用?老子精髓无非这道德两字,明者顺大道而行,含德自彰,无德另行择道。八三年我开始学习老子的时候,下功夫把五千字都背下来了,现在我都忘了,再也不去背了。这世上,你看的是你的道,我看的是我的道。我只认为老子让我明白了道德这两个字,我就走我的道就完了,就像这样往前走。嗯,一直往前走,不朝两边看,走到前面儿不通了,我就拐弯儿,不是拐道。道没变,我的目标没变,只不过是路径嘛,可以曲折一下,可以弯一下,可以直一下,可以上一下,可以下一下,可以回一下,这都无所谓的,因势而行嘛。””
   老人拍着巴掌,呵呵笑道:“不错不错,你这碎娃子……”老人没说话,只是拿起行美倒在圆台上的面包,撕开包装袋,掰成两半,一半放在自己身边,一半递给行美,说:“俄给你娃打赏!你娃懂得转弯,就像这面包,掰开会成两半,但咬下去还是软的……” 老人不再说话,专注着把半个面包吃了。
   行美见状,赶紧从老人手中接过半个面包,咬了一口,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道:“我这来了情绪,嘴上也没有把门的了,让您老见笑了。大爷,您在这在前边xiàn dǒu村住吗?”
   老人道:“俄也跟你娃一样,也是路过的哩。”
   “您这是要往哪儿去呀?”
   老人家说:“俄也是随便走走,随便看看哩。照你娃的话,俄也是走俄自己的道儿,你娃有你娃的道儿,俄也走俄的道儿。”说完,老人哈哈大笑起来。
   行美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一老一少一牛沐浴在夕阳的辉光里,深吸着带有黄花和香樟树特有的馨香空气,看着远处同样也披着金光的黄花,行美说:“这个地方真美呀,开始还以为是婺源呢,没想到这里比婺源更美,真想搁这儿住上一段儿时间。”
   老人说:“可以哩,你娃往前面走,就进村子哩。村子里面有旅店,有饭店,吃饭住宿都很方便。”
   行美说:“那您呢?”
   老人道:“哎,俄一会儿就往那面走一走。”说着指向了东北方向。
   行美又说:“大爷,相逢即是有缘。今日有幸能够遇到您老人家,又能尝到紫浆果,我真是太幸运了!”说着,他拿出手机,“咱们拍个照吧,留个纪念,真的,我觉得跟您特别的亲近,非常有缘。”
   行美拿着手机走到老人身边,靠近老人,连续按了几次快门。起身又朝大青牛走去,说:“还有这大青牛,我也跟它照个相,留个纪念。”
   走过去靠在大青牛身边,蹲在大青牛前头,换着角度连续拍了几张。大青牛斜眼瞅着他,从俩大鼻孔喷出一股气来,行美拍着牛背笑道:“兄弟,你这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呢?”
   老人看着行美高兴的样子,放下《拜读老子》,仿佛陷入了某种深沉的思绪中。那青牛似乎也感应到主人的状态,反刍的动作也暂停了。终于,他轻轻合上书递给行美,道:“行美,该动身了,你娃去进村歇歇脚吧。”他缓慢起身,拍了拍膝盖和褂子上几乎看不见的浮尘。

共 895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小说。作者讲述了主人公行美在村口偶遇老子,与老子沟通交流,最后与老子分别的故事。行美通过与老子的交流,表达了对《道德经》的独特看法。首先,是个人对待《道德经》的态度。行美批评了今人对待《道德经》的傲慢,他与他们不同,他是谦卑的,这从他写的一本书《拜读老子》中的“拜读”二字可以看出。其次,是对待《道德经》版本的态度,行美主张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节点上看待这本书,不可脱离当时的实际。另外,是如何对待“道”,行美认为“老子精髓无非这道德两字”,要顺着道走,因势而为。行美将这些观点告诉了老子,老子对他很认可,给他留下一片淡紫印痕。这片淡紫印痕是老子对行美的认可,也是华夏大地的法印,它在行美的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让行美明白“唯有那一颗在行走中寻觅真意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此时,行美的生命得以升华,由“拜读老子”变为“放下拜读”,“放下”这一行为,便是无为的另一种解释,是心灵得以获得自由的外在体现。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对地点设置和人物设置也别具匠心,作者将行美与老子相遇的地方设置在豫州“(目箭xiàn)(亻道dǒu) 村”可谓别有深意,豫州,是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名,在今河南。历史上,河南是中华民族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豫州在本篇文章中即象征着中华文明发源地。“目箭xiàn)(亻道dǒu) 村”,大概可以将之理解为“见道之地”,行美在此处与老子相遇,即意味着在中华文明发源地见道。标题《豫州逢真记》,既可以理解为在中华文明发源地遇见真人老子,又可以理解为在中华文明发源地遇见宇宙生命之真道。在对人物设置上,作者没有直接点出老人就是老子,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通过对大青牛、吃奇特的浆果、老人朴素而独特的气质等描写中不断暗示老人即老子。当读者得知最后确定的谜底时,便有“出乎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感觉。总的而言,这篇小说有如醇酒,越品越有味。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童怀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5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童怀钰        2025-09-04 22:37:01
  唯有那一颗在行走中寻觅真意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每一个认真求索的人,最终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那颗真心。
万物可爱,从看见光开始。
回复1 楼        文友:扫地人        2025-09-05 13:05:07
  感谢老师的点评!深夜审阅很是辛苦,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