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北沟——我们的小江南(散文)
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每当我们这些孩子跑到北沟打猪草,我们就被稻花香陶醉了,被蛙声包围了,也就把诗人的这两句诗挂在了嘴边,是闹着玩,不懂得诗,只觉得稻香和蛙声很美妙。
我们的北沟,我们的小江南。好像诗人到过我们这儿,不然怎么知道这个景儿?
确切地说,这小江南是我们生产一队独有的,是在我们的地盘上。每到夏时,北沟里的嫩猪草很旺,临沟的邻村沟曲家的孩子也赶来打猪草,我们都要嗷嗷地发出不满的声音,驱走他们。
小江南,这个词是沟曲家的孩子说的,感觉人家说了这个词很美,我们就不动手,也不骂人了,凭着这三个字,我们都采取了温和的态度,不久也就融洽了。他们羡慕我们有自己的“小江南”。不敢说,天赐福地,物华天宝,但自然眷顾了我们,留下了一沟的丰润之地,泉流潺潺之声。
在北山之北,山势到此突然中断,陡峭起来,自东向西,长约一里地。沟北是平整的地块,良田沃土,是被队上的人称为“北粮仓”。
北沟北坡,植被葱茏,岩石不裸,有青苔覆盖,北山的水常年渗流,湿漉漉的。大水从西头流来,直奔东边的黄海去。每遇夏季,雨水充沛,甚至有洪水经过,但从未造成危害。沟底宽四五丈的样子,队上的人,将沟底一分为二,近山处约两三米筑起一土坝,水势不大时,水规规矩矩在沟底流。土坝以北,则整修了比火炕稍大的水稻田,也称不上“田”,队上的人叫“池”,大约12块。就像切成的一块块豆腐,只不过稻秧长满,就成了“绿豆腐”。遇洪水,也会漫堤漫灌了水稻池,不过,很快就排泄出去,每块池子都留着排水的孔隙,平时堵住,雨天放开。
真佩服我的老乡的智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我们队上的社员各户都会分得稻米,我记得,就没有哪年会断了稻米。水稻,是南方的作物,在北方的胶东一角,还年年有收成,真的是偷来的福分啊。唯有稻米不“按劳分配”,那些无劳力挣工分的家庭也照样均分队上的稻米。队长说,要人人闻见稻米香。这是他的农耕理想,也得到社员的认可。无论换几任队长,这个分配原则都坚持着。
白米干饭,是曾经那个时代最让人向往的。有时候想,走到今天,白米干饭的光泽早就消失了,生活向着更精致高端提升,遇到同龄人,不能不感慨一番。现在的人啊,要吃五常大米、盘锦大米,还要讲究什么长粒米……大米的品质也代表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啊。
二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春天的美在插秧。我高中毕业的第二年春,参加了一次插秧,至今犹记。
将南沟的水堵住,开渠引入水稻池,灌水至脚踝处,然后用铁耙翻地,镢头不行,一刨就溅水。地翻好,所有人都赤脚进入,一池一池的人,从一边排开,用脚和泥,就像是在探宝一样,把个池子的水趟浑,然后撒上猪粪和草木灰,从头再踩踏一遍。
我还略记几句踩稻田的歌儿——
踩稻田,和稀泥,插稻秧,吃香米,小江南,粒粒香……
女人们躲着队上的男人,男人“使坏”,总是大脚板一拍下,故意溅起泥水,弄脏了女人的衣裳。女人伸手抓一把泥巴往男人身上撩,惹得笑声一片……
惹得女人跟队长诉苦,队长笑嘻嘻说,打是亲骂是爱,怎么才知他很坏……队长才不怕掀起劳动气氛呢。
一根火柴,放在火柴盒里,就是一团火星。把那些默默干活的人放在水稻池里,就是浪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凡的生活没有让他们厌倦,总能从中找到乐趣啊。
我最初的江南插秧的景象,就是这样得来的。觉得有了稻田的水,才有了游戏的欢乐。我是孤独的,尚未懂得男女的事,只觉得有意思,偷着笑,偷着乐。
最有意思的是插秧环节。我们几个刚刚参加农业劳动的毕业生,担任“拉绳”的任务,稻池两头各一人,量好行距,固定草绳,插秧的人就顺着绳子插。现在想想,就像女人编织十字绣,那么精细,那么认真,简直是在进行艺术创作。
杨万里写的《插秧歌》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江南”的插秧是一群女人“抛秧”,一群水田里的汉子接。一把秧苗四五簇,女人用泥巴黏住根,一个抛物线就飞到了男人的眼前。此时,女人们找到了恶作剧的机会了,趁着男人低头插秧的档口,一簇稻秧飞过,真准,落在男人的背上……一阵惊叫,惹得女人哈哈大笑。
“还有脾气么?你上来我下田插。”女人就是要过过嘴瘾,气气男人们。
插秧人,低头便见水中天,田水澄清,蓝天倒影,地头的女人影子也照进去了,真的是一幅江南画。男人撅着腚,退着插,“退步原来是向前”。没有谁吆喝弯腰腰疼,在农村,这是一项特别诗意的农活,尤其是北方人有了江南小情调,如果不是怕误农时,他们成天站在水中插秧也高兴。
如果哪个男人站起伸伸懒腰,准有田头女人喊“腰痛就回家找XX嫂子妹子摸摸……”男人若是接了下句,女人就决不能善罢甘休,只能“忍气吞声”。
人间有乐趣,就是务农,也有在劳累中获得快乐的瞬间。“柴门寂寂黍饭馨”,水田漾漾秧成行。
晚上记工分,农人还沉浸在插秧的快乐中,一般记工分的农事一项就写两个字,很简单,如“推粪”,“锄地”,“间苗”,“割麦”,“刨瓜”……而“插秧”之前就加上“小江南”,看似多此一举,却是一个美好的记忆,无论时长,美好的东西总归要成为情结。不过,一般小江南插秧就是两天的工夫,美好的事情,总是结束得那么快,快得如白驹过隙,白鹭掠影。
三
稻田稗子生得快,几场雨过后,好像看不到稻苗了,隔个三五日,队上就安排那些女劳力去拔稗草,这个时间,就是给女人磨蹭的。江南有“采莲南塘秋”,胶东也有“拔草稻田夏”。小江南给农人的日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稻香,还有他们赖以浪漫的地方。
我叔叔当队长的那年,我父亲好像也有了积极性,或者叫表达吧。我家的自留地就在“小江南”东头南山边上,父亲去自留地劳作,就喜欢坐在稻田边抽袋烟歇歇,有时候就站在田埂弯腰拔稗草。想不通为何,我只能把父亲的行动归结到支持弟弟。当然,父亲也有复杂情感的表达,他身体羸弱,走路困难,拔稗草算是力所能及了,他还是想体验那份劳作的意义。父亲常说见了庄稼手痒。不是过敏,而是心中有股喜欢的冲动。
“小江南”出产的稻米,增添了主妇们的乐趣,分得稻米一袋子,视为宝贝。那些年,只有在外工作的人家,可能吃得上香米,农家从此有了和那些人攀比的资本了,嘴上不说,心中禁不住欢快。稻米晒上几个日头,就轮流上石臼,捣米去壳。稻米不叫稻米了,“小江南”成了代名词——小江南放进了石臼里。这些稻米,平常日子不舍得吃上一粒,只等过大年三十的晚上,煮一顿除夕饭,郑重地闻闻尝尝“小江南”的稻米香。
我母亲更不舍得吃米,就是过大年那顿米饭,她都是抄小半碗尝尝味道,大部分留给了父亲和我。稻米,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母亲捣米,都不敢用劲过大用时过多,生怕少了斤两。所以那些稻米的壳衣还残存在米粒上,是暗红色,我总觉得那时稻米应有的样子。
小江南的稻米就是一粒粒的药。我从小体弱多病,感冒发烧是常事,曾经只有退烧药叫安乃近,没有什么专治感冒的药,感冒了,也不知还有这么一个病名词,母亲说是“烫烫大小的”,这意思十分难懂,我觉得就是发烧不重的意思。母亲总是掂量着抓一把米,用水过滤一遍,放进碗里,在铁锅里熥。米香扑鼻,急不可耐,吃下,好像感冒立即就好。我问过老家的人,都有这样的“以米为药”的记忆。
小江南,如今还在?我不敢问,也不敢前往看看。生怕触景生情。或许承包给了农户,依然是他们的“小江南”。
吃一顿大米饭,于今多么容易!我吃过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甚至也吃过那些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泰国大米,真的,不是造作,我就是吃不出“小江南”稻米的味儿了。
或者就像《芋老人传》里写的那个赶考的书生考上了进士,想起吃那个老人蒸的红薯,总是找不到那个味觉吧。从米袋里捧起一把米,闻闻米香,我还是想到了曾经我们的小江南收获的稻米,香彻时光啊!
这世上的稻米,都没有自己栽种的好,别处的米饭都没有老家的香,这是注入骨子里的感情的作用,哪怕再好的东西都不能取代。江南有稻田万万顷,在我的眼中都是羡慕的风景,我们的“小江南”有稻田几小块,承载了我们的欢乐和幸福,自豪感是靠每一个小小生活目标的达成而获得。
盛夏时节,想起“听取蛙声一片”的句子,总能把“小江南”的美好记忆唤来,时光在蛙声中,总是香喷喷,绿油油……
北沟不大,不深,北沟也不老,是我永远的小江南。我常常想,我们是否可以忘记一些困难,多记忆一些美好,美好的价值常常被忽略,就导致觉得生活不够满足。
每一片土地,在我们的版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勾画蓝图,建设美好生活,这是华夏的传统。北沟,不能出现在地图上,它是一个看不见的点,但这里,对我们,是美好家园,是一群人的“小江南”。
我的小江南,载着我的乡愁,也满足着我对真正江南的各种美好想象。
撑一把青色的油纸伞,从湿漉漉的街巷穿过。这是江南的闲情逸致。我觉得,挽起裤腿,把自己放在如镜的水田,留下弯腰的身影。意境更胜一筹。
2025年9月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一、以“小江南”为锚,串联记忆与情感
文章围绕“北沟小江南”展开,从夏时的稻香蛙声、独特的水稻种植,到插秧的欢乐场景、稻米的珍贵,再到如今对“小江南”的怀念,“小江南”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载体。它并非真正的江南,却因北方罕见的稻田、农人的智慧与欢乐,成为作者心中独一无二的“福地”,串联起童年打猪草、青年插秧、家人珍视稻米等片段,让零散的记忆有了清晰的落点。
二、融生活气息与诗意,见微知著显真情
文中既有浓厚的生活质感,又不乏诗意的表达。写插秧时,男人溅泥水、女人撩泥巴的打闹,队长打趣的话语,记工分时特意加上“小江南”的细节,还原了农人间鲜活的互动,尽显劳作中的欢乐;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引用、“低头便见水中天”的插秧意境、“绿豆腐”般的稻田比喻,又为日常场景注入诗意,让平凡的乡土生活焕发光彩。这种“生活”与“诗意”的融合,让情感更显真挚动人。
三、借“稻米”写乡愁,藏个人与时代印记
稻米是文中重要的意象,它不仅是农人的收获,更承载着时代记忆与个人情感。过去,稻米是“最让人向往”的稀缺品,除夕才能品尝的珍贵,母亲舍不得吃、用米“治病”的细节,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物质匮乏与家人的温情;如今,五常米、盘锦米等优质大米普及,作者却再也吃不出“小江南”稻米的味道,这种味觉的落差,实则是乡愁的体现——稻米的味道早已与童年记忆、乡土情结绑定,成为无法替代的情感符号。同时,“人人闻见稻米香”的分配原则、记工分的农事记录,也悄悄烙下了特定时代的印记。
四、以小见大,抒乡土情怀与生活哲思
文章聚焦于北沟这一“看不见的点”,却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与哲思。“每一片土地都是不可或缺的”“忘记困难,多记忆美好”,作者由个人对“小江南”的眷恋,延伸到对乡土价值的认同与对生活的思考;结尾将“挽起裤腿站水田”与“撑油纸伞走江南街巷”对比,直言前者“意境更胜一筹”,更是将个人对故土的偏爱推向极致,让乡愁不再是笼统的思念,而是有具体场景、具体情感的真切回响。
整篇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将方寸稻田间的欢乐、温暖与怀念,化作绵长的乡愁与对生活的热爱,读来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香喷喷、绿油油”的小江南,感受乡土的美好与记忆的温度。
想起北沟那方小小的天地。明明是北方的村落,却藏着我心里最软的江南意。我的家有一点点小农田。桥下的溪水常年清浅,岸边总浮着几片绿萍。父母亲的心意家的篱笆院里,许多牵牛花顺着竹竿爬满墙头,风一吹,紫的、粉的花串就晃呀晃,像极了江南水乡的帘栊。幼时老师总蹲在溪边看小鱼,看蜻蜓点水时漾开的圈圈涟漪。北沟没有乌篷船,没有青砖黛瓦,可它装着我所有的年少时光,便成了我心头独一无二的,永远鲜活的小江南。我爱北沟,是老师家乡的故事!好文点,学习欣赏,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