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爱诵读(散文) ——从听众到主播,我在经典声韵里的成长与传承
与经典诵读的相遇,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温暖缘分,藏在某个寻常午后的直播间里。那天本是随意浏览,却被一个直播间的画面吸引——屏幕上是《道德经》的字句课件,课件老师的声音温和沉稳,领读一句,旁边的主播便跟着读一句,一领一和间,原本略显晦涩的古文,竟变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那声音里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仿佛把文字里的智慧,都揉进了每一个音节里。我就这样站在屏幕前,跟着他们的节奏默默跟读,心底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欢喜,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点下了“关注”,像是握住了一把通往经典世界的钥匙。
从那以后,只要直播间开播,我总会准时守候。清晨洗漱时,把手机放在旁边,听着主播读《论语》,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暖意开启新的一天;傍晚下班后,窝在沙发里,跟着读《诗经》,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抚平一天的疲惫。起初只是单纯地跟读,享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美好,可渐渐的,我开始在诵读中思考——为什么主播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时,语气里带着笃定的温柔?为什么读“路漫漫其修远兮”时,尾音会不自觉地放缓,藏着一丝悠远的怅惘?这些疑问,在一次直播互动中,得到了主播的回应。那天结束后,主播笑着跟我说:“看你每次都跟着读,看得出来你是真喜欢经典诵读,其实你也可以试试,像我一样做个经典诵读主播。”
我当时愣了一下,心里又期待又忐忑,主播似乎看穿了我的犹豫,接着跟我说起了做经典诵读主播的意义。他说,我们做经典诵读主播,不止是对着麦克风念出文字那么简单,在日复一日与典籍对话、用声音传递文脉的过程中,会慢慢读懂这份身份背后的两层深意——既是扎根典籍、向阳生长的“种子”,也是手握火种、传递热爱的“播种人”。这番话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对“经典诵读主播”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作为“种子”,每一次诵读都是一场向内扎根的自我成长。他说起自己初读《论语》时的经历:一开始只觉得“学而时习之”是句顺口的话,可当他为了把这句话读好,反复揣摩语气、斟酌停顿,试着去想象孔子和弟子们围坐论道的场景——或许是在春日的庭院里,或许是在雨后的书房中,弟子们认真倾听,孔子则娓娓道来,语气里满是对学问的珍视与对弟子的期许。就这样想着,再开口读时,“习”字不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藏着“温故而知新”的惊喜,是对学问的敬畏,也是对成长的热忱。
他还说,读《楚辞》时,最初只懂“路漫漫其修远兮”是说前路漫长,可在一次次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渐渐感受到屈原那股“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坚守。声音成了跨越千年的桥梁,让他得以站在古人的身边,去触摸他们的心境,去理解他们的情怀。
主播的话让我想起自己跟读时的感受:读诗词时,会不自觉地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震撼,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打动,那些凝练的意象、流转的韵律,悄悄在心里积累;读散文时,会跟着《兰亭集序》里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春日的美好,跟着《桃花源记》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向往安宁的生活,那些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慢慢在心里沉淀;读史书时,会为“完璧归赵”里蔺相如的智慧赞叹,为“岳母刺字”里岳飞的忠诚动容,那些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人物,渐渐在心里鲜活。
原来,在诵读里,我们早已不是单纯的“朗读者”,而是与经典同频共振的“学习者”,在一字一句的体悟中,让文化底蕴慢慢丰厚,让精神世界渐渐丰盈,就像种子在土壤里默默吸收养分,积蓄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而作为“播种人”,这份身份更承载着向外传递的责任与温度。主播给我看了一条听众的留言,是一位妈妈写的:“每天睡前都会给孩子放你读的《道德经》,原本孩子总爱闹着看动画片,现在会安安静静地听,有时候还会跟着念几句,我自己也跟着静了心,现在周末我们会一起读,感觉特别好。”主播说,看到这条留言时,他忽然明白,主播的声音从来不是单一的自我表达,而是连接他人与经典的纽带。有听众跟他说,以前读《诗经》总读错音,跟着他的课件跟读后,才真正读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里的美好;有社区工作者说,受他的启发,在社区组建了亲子诵读小组,每周末大家聚在一起读经典,孩子们的笑声和书声混在一起,特别热闹;还有上班族说,把他的诵读音频存在手机里,通勤路上听,碎片化的时间竟变成了最放松的“充电时刻”。
也是从那以后,主播开始在诵读后多花几分钟,分享自己的感悟——比如读《道德经》“上善若水”时,会聊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怎么用在日常生活里;推荐初学者篇目时,会优先选《弟子规》《三字经》这类朗朗上口的,降低大家接触经典的门槛。他说,每一次开播、每一段音频,都是在播撒一颗热爱经典的种子,或许有些种子暂时不会发芽,但只要有人因为他的声音,对经典多了一分好奇、多了一分向往,这份“播种”就有了意义。
听着主播的故事,我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勇气。我开始试着自己录制诵读音频,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开始,对着镜子调整语气,对着手机反复练习,哪怕一开始声音发颤、节奏不稳,也没有放弃。就这样,在无数次的练习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场经典诵读直播。
如今,我做经典诵读主播已经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里的成长,比过去几年都要清晰——我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跟读的听众,而是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经典的美好传递给别人的主播;我不再是那个对古文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能在文字里读懂古人智慧、找到内心力量的学习者。
现在再回望这段诵读历程,我愈发明白主播当初说的“种子”与“播种人”是多么相辅相成。正是因为我以“种子”的姿态,在经典里扎根、成长,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才能用更深厚的理解、更真挚的情感去“播种”,让我的声音也能给听众带去温暖;而在“播种”的过程中,听众的每一条鼓励留言、每一次跟读的互动,又成了滋养我继续成长的养分,让我更有动力去诵读经典、提升自己。
未来的日子里,我要一直带着这两层身份走下去。一边在经典的滋养中不断提升自己,把每一个字读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让听众在我的声音里,感受到《论语》的智慧、《诗经》的浪漫、《道德经》的通透;一边用声音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经典的世界,不管是忙碌的上班族、调皮的孩子,还是退休的老人,都能在朗朗书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诵读、坚持传承,这些古老的典籍,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声韵里,焕发出永不褪色的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经典的智慧,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