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丁香·最美】西游记里的酒文化(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西游记里的酒文化(作品赏析))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3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发表时间:2025-09-05 11:54:10
摘要:可是几千来人们对酒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酒还是在褒贬声中,在屡次禁止中,不断流行发展起来,并且造酒的工艺越来越先进,酒的品质越来越高,酒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喝酒花样也不断翻新,喝酒的场所,喝酒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国人喜欢喝酒,因此中国的酒文化也就特别发达。
   可是几千来人们对酒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酒还是在褒贬声中,在屡次禁止中,不断流行发展起来,并且造酒的工艺越来越先进,酒的品质越来越高,酒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喝酒花样也不断翻新,喝酒的场所,喝酒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因为酒文化的发达,在古典小说中总占一席之地。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借酒壮胆,十八碗下肚,醉打老虎,一举扬名。鲁智深喝酒大闹五台山。《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喝酒竟是曹操与刘备一次交锋。关羽喝酒下棋,不用麻醉药,让华佗刮骨疗伤,尽显英雄本色。《红楼梦》里的年节酒、赏花酒、寿宴酒等二三十种酒宴,尽显清代贵族社交礼仪,展现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与社会风俗。《金瓶梅》里一些人物更是花天酒地,醉死梦生。西门庆几乎天天离不开女人和酒,最终因醉酒丧命。
   《西游记》中的酒文化更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多层次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饮酒习俗,还通过酒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甚至暗含宗教与世俗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不妨翻开《西游记》,欣赏丰富的酒文化,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享受。
   一、两种文化的冲突
   中国的酒文化具有大众性、历史性和普遍性。不管什么民族、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何时何地何事都可以用酒来表达,因此酒文化植根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一个永不褪色的符号,代代传承的基因。长篇小说《梧桐巷》有一段文学语言对酒文化的大众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几个同学在酒桌上,一个同学扯着嗓门大叫:“我们老百姓和酒有缘,高兴了,喝酒,不高兴了,喝酒;朋友来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有钱了,喝酒,没有钱,喝酒。”另一个同学接着狂呼:“农忙了,喝酒,农闲了,喝酒;刮风了,喝酒,下雨了,喝酒;上雾了,喝酒,下雪了,喝酒。”又有一个同学大喊了起来:“太阳来了,喝酒,太阳走了,喝酒;有喜事,喝酒,有丧事,喝酒;赚钱了,喝酒,亏本了,喝酒。”赵海也声嘶力竭地吼了起来:“回家了,喝酒,离家了,喝酒;想老婆了,喝酒,想战友了,喝酒;感情深,喝酒,感情浅,喝酒。”一场酒席结束,几个饕餮之徒又添了二个狗熊,其他男人变成一群猴。唉,从猴子到人需要几十万年,可从人到猴子只需要一瓶酒。
   酒既有助兴,又有破坏力,《金瓶梅》里一首词说的很深刻: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多由你。切须戒,饮流霞,若能如此实无差。失缺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正因为如此,宗教普遍禁酒。一次,到宁夏考察,我询问了银川市政协一位领导,问喝酒与吃猪肉,对伊斯兰教意味着什么。他通俗地说,吃肉是“违规”,喝酒是“违法”。佛教的五戒、八戒乃至十戒都把戒酒为其中的一条。唐僧口口声声“酒是我僧家第一戒”,不仅说明佛教对戒酒严厉,而且也表明唐僧对佛教的虔诚。听唐僧怎么说,八戒、悟空慌了。悟能说,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曽断酒。悟空说,老孙虽然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曽断酒。这是《西游记》艺术性地将酒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通过悟能、悟空的对话表现出来。
   既然入了佛门,又离不开酒,解决的方法,并不是依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种不着边际的口头禅。唐僧说,既然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好一个素酒将酒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迎刃而解。
   不仅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从来不戒酒,就是唐僧在一些特别的场合,也是用素酒来解决两种文化矛盾的。李世民为唐僧西天取经送行,唐僧接了御酒说,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说,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又说,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唐僧谢恩饮酒。
   何谓素酒?通常是指未经过蒸馏,不带荤腥的低度酒,常指米酒、果酒。
   其实素酒也是酒,只不过是《西游记》用来解决两种文化的冲突方法而已。
   二、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传说远古时期杜康负责管理粮食,发现储存的粮食(高粱等)因雨水浸泡发酵后,产生芳香液体且风味独特,便仿制成酒,从此酒进入百姓寻常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后传至宫廷,有人把酒作为尊品献给大禹,禹王品了酒以后,感觉特别刺激,并能引起人的兴奋。但他警觉这东西将来一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会祸国殃民,于是禁止造酒,禁止市面流行。但是,酒一旦融入人们的生活,岂能凭一人意志废除了的。
   《西游记》保留千百年来人们对酒截然的不同态度,他用了一句名言做了高度概括——“破除万事无过酒;断送一生唯有酒”。不过这对矛盾是通过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故事演绎出来的。
   王母娘娘为了拉近与部下的关系,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诞辰日举办一次蟠桃会(酒宴),邀请各路神仙饮酒吃桃。可是负责管理蟠桃园的齐天大圣,却没有资格参加蟠桃会,气愤之中提前偷进了蟠桃会,猛喝玉液琼浆,香醪佳酿,结果酩酊大醉,逃回花果山,随后玉皇大帝武力镇压,引起一场大闹天宫的闹剧。
   沙僧原是玉皇大帝的贴身警卫(卷帘大将),也是在蟠桃会上,大概是因为酒喝多了,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皇大帝打了800下,贬到流沙河做妖怪。
   八戒本是玉皇大帝的海军司令(天河里天蓬元帅),因蟠桃会上醉酒戏弄嫦娥,被玉皇大帝打了2000锤,贬下凡尘。
   尽管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都因醉酒做了错事,但是在唐僧的带领下,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常再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英雄形象。酒在他们身上体现统一,既有醉酒的失败和痛苦,更有喝的酒胜利和痛快。
   三、酒的特殊社会功能
   是官场交流情感的媒介。天庭的仙宴常以酒为媒介,如“蟠桃会”“安天大会”“钉鈀会”等。这些场合中,酒是身份与等级的象征:王母的蟠桃会邀请各界神仙,而孙悟空因未被邀请感到羞辱,直接引发大闹天宫。酒在这里成为权力秩序的隐喻。
   酒是人间宴席与交际的工具。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国王、官员、百姓常以酒宴招待唐僧师徒。如,李世民用酒为唐僧送行,表达对唐僧殷切希望;西凉女国国王设喜酒接待唐僧师徒。宴席上,唐僧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罗刹女宴请牛魔王,是为了增强夫妻感情;玉华县玉华王父子大排筵宴,拿出香醪素酒,表达对唐僧师徒教子的感谢;寇员外等富豪以酒席接待唐僧师徒,体现对佛教的热爱,等等。
   酒是温柔的陷阱,更是致命的鸿门宴。并不是所有的酒都可以开怀畅饮的。许多妖魔利用酒设局,如白骨精幻化宴席、蜘蛛精献毒酒,酒成为考验心性的工具。女儿国国王设宴求婚,酒成为政治联姻的媒介;如红孩儿假扮宴客,用酒作为诱惑工具。
   四、酒文化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酒器与排场特别讲究。书中对酒具描写细致,如琉璃盏、玉杯、金壶、巨觥等,反映明代贵族饮酒的奢华。妖魔洞府中亦模仿人间陈设(如金角大王紫金红葫芦盛酒),讽刺妖魔的“附庸风雅”。
   《西游记》里酒有9种之多,如御酒,皇帝专用。玉液琼浆,天庭宴会中的上等美酒,蟠桃会特供酒,是神仙界的品牌佳酿。仙醪,泛指仙家酿造的酒,体现饮酒人的特殊身份。素酒、香糯素酒,是僧人可饮用的酒,度数较低,规避了佛门对“酒”戒律。葡萄酿,在一些凡间国度的宴会上出现,如宝象国等,是世俗常见的酒类。香醪,形容酒气芳香的美酒,书中用于描写宴席上的佳酿,突出酒的醇厚香气。玉露,常与“琼浆”并称,属于天庭或仙家的珍贵饮品,带有仙境的缥缈感。平民百姓只能喝村醪(农家酒)了。还有把酒加热的暖酒。甚至还有药酒(如毒敌山琵琶蝎精的毒酒)。不同酒对应不同场景,层次分明。
   饮酒习俗丰富多彩。如劝酒、行酒令(如第84回唐僧与郡侯行令)、喝喜酒、献酒祝词、酾酒等细节,生动呈现明代酒桌文化的发达。据统计《西游记》里出现大小饮酒场面30余次。
   五、酒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在哲学家眼里世界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的。唯独酒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是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此,人们对酒喜之、念之、贪之。可是《战国策魏策》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酒成为万恶之源,大到亡国,小到败家。酒使人乱性,让人张狂,令人消沉。因此有人拒之、戒之、恨之。尽管《西游记》用素酒解决了酒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醉酒带来失误的弊端。怎么办?那就在量上控制,于是唐僧常常告诫悟空、八戒、沙僧,“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饮酒不醉方为高,既不能嗜酒如命,也不能谈酒色变。但怎么样才能控制好饮酒的量,可能是人类的长久的难题。
   总之,《西游记》中的酒文化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多层次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饮酒习俗,还通过酒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甚至暗含宗教与世俗的冲突与融合。不仅是娱乐性元素,更是连接神、魔、人三界的文化符号。它既是欲望的催化剂,也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既暴露人性的弱点(贪杯、妄念),又体现世俗对宗教的侵蚀与调和。吴承恩通过酒文化,巧妙地将神话叙事与明代社会现实相融合,使作品更具深度与烟火味。

共 3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颇似一篇专题研究,作者对《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研究很深,对酒在好处坏处分析得很透彻,为作者的钻研精神点赞!文章很多语句精练、引人思考的句子,令人印象深刻,颇有受益。如:“唉,从猴子到人需要几十万年,可从人到猴子只需要一瓶酒。”这个句子说得太好了,精辟地点出了在酒精的催化下,人变得胆大包天!又如:“酒既有助兴,又有破坏力”点出了酒如同一般双刃剑的两面性;再如:“唯独酒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点出了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物质方面的作用以及精神方面的寄托。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明晰,通过前面的论述,文章结尾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它既是欲望的催化剂,也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既暴露人性的弱点(贪杯、妄念),又体现世俗对宗教的侵蚀与调和。好文推荐!(丁香散文编辑:蓝色光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05 11:56:49
  生活中离不开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但要把握好度,否则会深受其害!
回复1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9-05 14:11:22
  谢谢蓝色光影文友精彩点评,因匆忙提笔,估计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多多批评指正。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05 11:59:22
  作者对《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中的酒文化了解地如此透彻,令人佩服!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回复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9-05 14:15:00
  谢谢蓝色光影文友精彩点评。因本文匆忙提笔,不知之处在所难免,请多多批评指正。问好祝福。
3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9-05 14:05:41
  谢谢蓝色光影文友精彩的编者按,编辑辛苦,问好祝福。
4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9-05 17:07:15
  春风杨柳:你的钻研精神令人佩服!希望见到您更多的好文章!祝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