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一把旧炒勺(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一把旧炒勺(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79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发表时间:2025-09-05 15:38:28
摘要:这把炒勺陪了我十六年之久,炒出数万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见证着我经营的第一家店铺“溢香快餐店”的发展与兴衰,见证着我和妻子的奋斗史,见证着生意场上的酸甜苦辣咸。

当一件旧物被丢弃时,我心底总莫名泛起一丝感伤。是不舍,是留恋,我也说不清楚。尽管平时它被闲置在某处有些碍眼,待到真要丢弃时,还是无法克制内心的涌动。
   整个上午,忙完生意,妻子就去后院收拾卫生。一些废旧纸箱、空酒瓶、易拉罐等杂物重见天日。虽然也卖不几个钱,收拾收拾总让人有一种很快意的感觉。
   “这个是铁锅还是钢锅?”妻子提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炒勺边问边朝外走。
   我放下书,跟出去。
   这把炒勺陪了我十六年之久,炒出数万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见证着我经营的第一家店铺“溢香快餐店”的发展与兴衰,见证着我和妻子的奋斗史,见证着生意场上的酸甜苦辣咸。它算是我的老伙计了,工作了十四年,退休后被丢弃在后院角落。零九年,我与妻子婚后,决定去县城开一家餐馆。找好房子后,便开始准备家伙什。对厨房用具的选择,我很苛刻,绝不为省钱买那种粗制滥造的厨具,尤其是锅具。
   在县商业城厨房用具门店,店员向我推荐炒勺。双耳炒锅我选了一大一小,大锅可同时炒4~5份菜,小锅可以炒2~3份。其实,我使不惯双耳炒锅。双耳炒锅又叫“煸锅”,在济南餐饮界比较常见,颠勺时,需用抹布垫在其中一耳,锅体几乎不离灶口,借用惯性起到翻勺作用。炒菜出锅时,还需右手用手勺卡住另一个端耳,且很需要技巧,对于生手来说是一项挑战。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当地大多厨师还是喜欢用带把的炒勺。炒勺俗称“大马勺”,在民间多被称作“炒瓢”。操作比较方便,左手紧握勺把,可同煸锅一样在灶口上颠勺,也可以端离锅体在空中翻勺,这种炒勺比较适合做“大翻勺”菜品,比如扒菜类“红烧茄子”“青瓜烙”“烙鸡蛋饼”“酱焖鱼”……盛菜时也比较方便,炒勺和手勺相互配合,出菜快而准。
   平时居民家中炒菜,也多用这种炒勺。小时候家里都用炒瓢,当时大都是铝制。每年村里都会来倒铝锅的小贩。村民会把家里的废旧铝制品,凑在一起,倒铝锅、铝勺、铝瓢、铝鏊子等家庭厨房用具。记得当时,不管去谁家都能看到厨房墙上挂着大同小异的铝制用具。
   当时铝制炒勺,多有点类似平底锅,锅沿陡而高,颠勺很费劲。当然了,在普通家庭炒菜很少有人颠勺,毕竟这是个技术活。初学厨师时,最早接触的厨具就是炒勺。同学们第一堂课就是排成队,握着几斤重的大炒勺,里面放有沙子,练习颠勺。使用双耳煸锅,是我学川菜粤菜时才接触,当时同学们都以练双耳煸锅为一种挑战。
   店员推荐时一再声称这是东北大铁锅,只要把锅炼好了,炒什么菜都不会粘锅。我接过来拿在手里,手感比普通铁锅要重很多,这也预示着将来用它炒菜对我来说是一项体力上的考验。具体花了多少钱?由于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只记得比普通铁锅要贵不少。从第一次上手,我就感觉我们有缘,为什么这么说?对于一个厨师来说,一套好的橱具很重要,上手的那一刻,很顺手,不手生,对厨师来说,这就是一口好锅。在未来的工作中,做菜有感觉,有感觉做出来的菜也好吃。这让我想起武侠剧里的高手们,为寻到趁手的武器四处奔波,费尽周折,寻到之日仰天大笑,人刀合一,幸哉!乐哉!当然其中还有“缘分”使然,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好酒配好盏”。
   用炒勺做得第一道菜,我忘记是什么菜了?大概率是一道普通的菜。试锅时,初次使用,会产生反应,生出一种特殊的味道,影响菜品口感。这也是人锅合作的开始,互相适应着对方。它适应我的厨艺,我适应它的特点。
   这把铁勺整体较厚,锅体虽厚但导热极快,勺把和锅体倾斜度适中,无论是端起还是在灶上颠勺,都极易操作。锅体坡度弧度极标准,做大翻勺菜品同样极易操作。总体来说,这把炒勺我是很满意的。
   开业前一天临近中午饭点,两三波顾客突然而至,让我有些手忙脚乱。原本打算第二天才正式营业。那天中午,大部分都是爆炒菜,炒锅和灶口碰撞在一起,发出属于后厨的熟悉的声响。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装盘,被端上餐桌,当我依稀间听到顾客们谈论“嗯,这家菜味道不错。”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往后的日子里,每走进厨房,炒勺都安安静静地蹲在灶口上等我。随时间流逝,它从银光闪闪变成了油黑发亮,它的底部不再如以前那般圆滑,平整。由于高频率的使用磨损,它在慢慢变薄,变轻,具体薄了多少不好测量,具体轻了多少?我也没去称过。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的默契度越来越高。我会根据它厚薄区域,控制火候大小,决定一道菜的炒制时间,以保证每道菜都是最完美的。偶尔它也会捣蛋,炒出的菜品会出现些许灰点,做某一道菜时会粘锅,这是在告诉我,它需要洗澡了。
   这里的洗澡不是简单的刷锅,而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淬火”。把它在火上干烧到通体火红,然后立即丢进冷水桶里,随着一声急促的“咔嚓咔嚓”声,刹那间,它仿佛焕然一新,上炉时,又恢复往日英姿。
   儿子出生后,小店无法继续经营,只能停业,但它并没有退休。
   老家的炒瓢我用不惯,便把炒勺召回。除了我用,妻子偶尔用一用,父母几乎不用,嫌它太重了。这一用又是十几年。
   平时朋友们喜欢来我家聚餐,喜欢让我给他们炒各式各样的菜肴,他们夸我菜做得好,我想说“功劳也有炒勺的一份儿”。
   随时光飞逝,勺底越来越薄,刚上炉,中间就被烧得通红。炒菜时,由于锅底局部小范围高温开始出现粘连,即便如此,我还是舍不得它,直到某一日,做饭过程中,炉火不停闪烁,即便我有再多不舍,也知道,它该退休了。
   我来到县里商业城曾经买炒勺的那家店铺,试图再选一把和它一模一样的。店员告诉我,那种炒勺已过时了,现在都是精刚锅或不锈钢,我试了几把手感很差。最后在一个角落找到一把和它类似的,除勺把稍长一些,其他几乎一样,手感虽然有些差,至少很像,索性带回家。
   上灶那一刻,我才发现,这把炒勺好难用。勺口较浅,勺把不协调,颠勺过程中,它总像和我作对一般,不肯就范,由于勺口太浅,汤汁还容易溅出来。我喊住妻子,拿出手机给炒勺拍了一张照片,权当留个纪念吧!妻子把它拿上车,向废品站驶去……不一会儿,妻子回来对我说:“今年铁真便宜才七毛钱,这么重的一个锅,才卖了几块钱……”
   我说:“你觉得它重,是因为它装满了咱们的故事,对于回收厂老板,它就是一块废铁。”
   妻子思索片刻说:“你给它写篇文吧……”
  

共 25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一口锈迹斑斑的旧炒勺为线索,串联起十六年的岁月沉淀与人生百味。作者以细腻文字勾勒出厨具与厨者之间超越功用的情感纽带,既是对旧物的不舍,更是对创业艰辛、家庭温情的深沉回望。炒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奋斗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技艺的磨砺、生活的起伏与记忆的温度。文章通过新旧锅具的对比,折射出时代变迁中手艺人与器物关系的流转,最终落点于“物轻情重”的永恒主题,旧物终将退场,但故事永存心底。文章从“物与情”“时代变迁”“记忆价值”三层展开,保持简洁且富有文学质感。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5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5 15:38:4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5 15:39:09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9-07 12:16:37
  感谢小雨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敬茶问好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9-07 17:12:41
  一把锈迹斑斑的炒勺,承载十六年的烟火记忆。它曾是灶台上的“老伙计”,炒出数万道菜肴,见证夫妻奋斗的酸甜苦辣。从银光闪闪到锅底斑驳,它沉默地参与着生活的每一个章节,甚至成为技艺与情感的延伸。旧物终有退场时,但那份重量从未轻减——它装满了故事,而故事比铁更沉。作者以锅写情,以锈刻痕,留给时光一篇温柔的悼词。
何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