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一面锦旗,一生情缘(散文)
一面锦旗,一生情缘(散文)
在塔集卫生院的走廊里,白大褂的身影穿梭往来,消毒水的气息中,却藏着一抹温暖的红——那是患者送给殷大新医生的锦旗。“一面锦旗,一生追求;一面锦旗,一生奉献;一面锦旗,一生守护”,这短短三句,不是口号,是殷大新扎根乡镇医疗近三十载的时光花絮,是他与这片土地、这群患者结下的绵长情缘。
初见殷医生时,他刚从病房出来,白大褂的衣角还沾着些许清晨的露气。谈起那面锦旗,他总说“不过是患者的心意”,可眼底的光却藏不住这份认可背后的重量。于他而言,这面锦旗从不是陈列的荣誉,而是一面镜子,照得见行医的初心,也照得见肩上的责任。
三十多年前,殷大新背着医药箱心走在乡镇卫生院,从此便把根扎在了乡村。他总说,百姓不是患者,是亲人,是朋友。深夜的卫生院办公室,常常只有他那盏灯亮着,灯光下,他翻着厚厚的医学典籍,笔尖在病历本上沙沙作响,时而皱眉思索,时而俯身记录——那是在为第二天的诊疗做准备,也是在为每一个托付性命的患者筑牢防线。天刚蒙蒙亮,霞光还未染透天际,他又坐在桌前,翻着全科医学书籍,时而对照着塔集的人口台账:全镇多少人,老年人口有多少,儿童数量是多少,高血压患者最近的血压值有没有波动,糖尿病患者里谁还在靠胰岛素控制,谁的血脂、尿酸又超标了……这些数字,旁人听着枯燥,他却记得比自家的电话号码还清楚。
他的口袋里总揣着一个磨得有些旧的小笔记本,封面边角微微卷起,里面却密密麻麻记满了字:“王大爷,血糖7.2,需调整用药”“李婶,高血压150/90,叮嘱少盐”“小张的孩子,感冒已愈,注意保暖”……每一笔都是他白天问诊时的随手记录,到了晚上,他便回到书房,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整理成册,再逐条录入电脑,建成属于塔集百姓的“健康档案”。那书房的台灯,陪他熬过了无数个夜晚,灯光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也把“责任”二字刻得很深。
有人说,乡镇医生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殷大新便是如此。他是外科副主任,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解除病痛;也是全科主任,能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更难得的是,他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潜心研究多年,总能用简便廉验的中医疗法,为患者解决难题。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塔集来了位特殊的患者——从珠海回来的65岁大妈,由儿子张玉涵陪着,裹着厚厚的棉袄走进诊室。六月的塔集,早已是酷暑难耐,可大妈却连风扇都不敢吹,更别说待在空调房里。张玉涵红着眼眶说:“殷医生,我妈这病好几年了,走南闯北看了好多医生,吃了不少药,胃都吃坏了,可还是这样,您帮帮她吧!”
殷大新没有急着开方,而是细细为大妈把脉,又仔细看了舌苔,沉思片刻后,抬头对张玉涵说:“别担心,我开一周的中药,下次来的时候,大妈最多穿件春秋衫,说不定还能和你们一样穿短袖。”这话,张玉涵和大妈都有些半信半疑,可看着殷医生笃定的眼神,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了药。殷大新怕他们记不清用法,特意把药引子“后下”的时间、煎药的火候都写在纸上,又反复叮嘱了好几遍,直到两人都点头说记住了才放心。
一周后,张玉涵带着母亲再来时,诊室里一下子亮堂起来——大妈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进门就拉着殷大新的手说:“殷医生,太谢谢您了!我现在不觉得冷了,昨天还跟着邻居在院子里乘凉呢!”张玉涵在一旁连连感慨:“我妈看了这么多医生,没想到在您这儿,一次就好了!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殷大新听着,只是笑着摆手:“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你们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好。”
如今,那面锦旗依旧挂在殷大新的办公室里,红得耀眼,也暖得人心。它不是殷大新行医路的终点,而是他与塔集百姓情缘的见证。三十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塔集的每一寸土地,用医术守护着每一个百姓的健康,用真心换来了百姓的信赖。他常说,行医一辈子,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让塔集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让每一个患者都能笑着走出诊室。
这面锦旗,是患者对他的感谢,也是他对塔集百姓的承诺。而这份“一生情缘”,早已融入他的血脉,刻进他的骨髓,成为他一生不变的追求与守护。
“锦旗”这一具体荣誉,与“坚守”这一抽象的精神品质相联结,体现了锦旗所承载的认可与肯定,更凸显了这份坚守的长久与珍贵。
“锦旗”赞扬在岗位上持之以恒,“镜子”照亮了践行初心的人带领团队对为人民服务的那份执着与情缘。
一面锦旗,一生守护!
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