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泥土的重量(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泥土的重量(散文)


作者:水中天 童生,91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发表时间:2025-09-06 17:23:03
摘要:我们都应该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明白,自己虽然已在城里生活了数十年,但并没忘记来自农村,自己的根脉依然扎在农村广袤的土地里,精神家园也来自这方土地,最终也会归于尘土。

我所在的小区不远处有个新华市场,商铺林立,品种包罗万象,其中长安街东端和虎头山胡同的巷子里以经营鱼肉蔬菜为主,多为固定店面,也有郊区农民的流动小摊摆在巷口,卖些土鸡蛋或自种的蔬菜。我时常光顾这个市场,故而对各种店面经营的种类谙熟于心,甚至对一些商贩的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也比较了解。
   星期天一早,秋风习习,甚是凉爽,我散步到了路口,准备到早点店吃碗热干面,忽然听到抱怨声:“这菜怎么有这么多泥呀?”我过去一看,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指责一位卖菜者。只见一位七十多岁的黑瘦老头,平头,须发花白,临路坐在小马扎上,一看就是个流动摊贩。面前的彩条塑料布上摆放着新鲜的辣椒、豇豆、萝卜缨、小香葱,数量并不多。萝卜缨和小香葱非常青翠,分别绑成了几小梱,根部的确带着一些泥巴。老汉轻声说:“今早刚拔出来的菜,新鲜着呢,根部带些泥巴很正常。萝卜缨是间苗的结果,鲜嫩得很。”女人看了又看,却转身走了,轻声嘟囔一句:“农村人就是爱贪小便宜。”我知道,她是指泥巴压秤,会增加蔬菜的重量。那女人身材修长,长相甜美,衣着考究,穿金戴银的,看样子是地道的城里人,但她的话让我很反感,那副美好的形象瞬间在我心中倒塌。老汉愣了一下,好像没听清她的话,依然热情地招揽着顾客。
   多年来,我总会感觉到,许多城里人自带优越感,看不起农村人,把农村看成贫穷落后之地,认为农村人愚昧无知,低人一等。我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也在城里生活数十年,但我从未看不起农村人,也没觉得自己是养尊处优的城里人。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也是事实:“倒查几代,谁家不是农村人呢?”作为城里人,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农村人呢?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农村人的辛勤劳动呢?出身不同罢了。
  
   我承认,城乡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能因农村出身而受到歧视。人们常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的确如此。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人都因各种方式成了城里人,城里人的数量已超过了农村人。所谓城市,原本就是由众多农村人汇聚在一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成的,只不过农村成了城里人的原乡或故乡而已。
   老汉脸上的热情并未因女人的指责而减退,他清亮的眼睛依然捕捉着每一个路过他小摊的目光,用平静的语调向顾客介绍:“自家种的,新鲜得很呐!”仿佛女人的嘟囔只是偶然的一阵轻风,吹过便散了,但一时难以吹散我沉重的心情。
   我没有立刻走向热干面店,而是在老汉的摊前蹲了下来。
   “老爷子,这萝卜缨怎么卖?”我问道。
   “两块钱一小捆,都是早上天麻麻亮时从地里间苗拔出来的,嫩得很,好吃着呢!”他一边说,一边迅速地拿起一捆,特意抖了抖根部的泥巴,“你看,这根上的泥还湿着呢,绝对新鲜,还便宜。就是根上的泥有点扎眼,让有些人看不惯,甚至误解。”
   其实,根上带泥还有保鲜作用,并不能增加多少重量,吃前把这些细小的根须切掉即可。何况是论捆卖,与重量无关。
   “带点泥才好,新鲜,说明没特意泡水。”我随口回应。我知道,市场上有一些蔬菜看似光鲜,却是打过药泡过水的,许多城里人并不知情。
   我的话显得不是外行。他笑了笑,脸上的皱纹立马舒展开来。我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出来卖菜,他仍旧面带微笑:“孩子们都进城定居了,就我们老两口在郊区老家。屋后头有两块自留地,荒着可惜,我俩就种点菜,天天活动活动筋骨,省得闲出病来。吃不完的就拿来卖,也能换几个零花钱,给孩子们减轻一点负担。他们在城里生活也不容易啊,啥都得花钱买。不过,这些菜没打药,用的都是农家肥,虽没有那些大棚种出来的菜卖相好,但味道却很正宗。”
   我少时在老家也种过菜,自然知道他的菜品质好,便把小香葱和萝卜缨各买了一小捆,又挑了一把豇豆。他没有支付码,羞赧地说,自己用的不是智能机,过段时间就换个智能老人机。有了支付码,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那天我正好带有少量纸币,他找零钱时还说,给你添麻烦了。我看到,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这是一双典型的农民的手,与那些不沾阳春水的手有着云泥之别,彰显着辛苦和勤劳。这让我想起自己同样勤劳的父母和乡亲们。
   离开老汉的摊子,我走进常去的那家早点店。各种吃食的香气混杂,浓郁扑鼻,店里已坐满了食客。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目光却不自觉地扫视着周围。那个抱怨菜根上有泥巴的女人正坐在不远处,小口地吃着米线,姿态优雅。我猜想,她或许是一位优秀的职场女性,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个孝顺的女儿,在她的社会角色里,或许表现得出类拔萃,甚至无可指责。但就在刚才,她却对一个依靠双手诚实劳动的农村老人,流露出一种轻蔑。这种轻蔑,并非个例,甚至已深入某些城里人的骨髓里。我想,或许她一直就生活在城里,家庭条件优渥,既对自己的祖辈缺乏了解,又对农村更缺乏认识。她在吃这些东西时,是否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是否见过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呢?城乡差别难道是农村人不努力造成的吗?
   对城乡差别的初次印象来自上小学时。那时候,山村小学有几位知青当代课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知青,只知道他们来自城市,年轻,有文化,说着好听的普通话,总感觉他们与众不同。我们从未到过城里,自然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子,他们有时候也会给我们描述,让我们感觉城市的繁华,就是比农村好,让我们有了向往。他们说,好好学习,你们就会走出山村,也会成为城里人。学校附近有座高山,有时候,我们会爬到山顶眺望,寻找城市的模样。碰到雨过天晴时,还真能隐约看到天际有一片灰白色高低不同的建筑,我们觉得,那就是城市了。事实上,那的确就是我现在居住的城市,距老家也就二十多公里。那时候,大人们进城都是步行,来回就得一整天,让我们觉得城市非常遥远。
   及至在城里上高中,看到城里人居住条件好,学生有钱买饭菜票,衣着整洁,而我们农村学生衣服破旧,吃着自带的咸菜,更进一步知道了城乡的差别,也增加了我们刻苦学习的动力。
   大学毕业后回到城里工作时,得知我来自农村,有些人竟这样说:“哦,农村出来的啊?走到这一步真不容易,学习很刻苦吧?”这句褒贬参半的话,带着对农村人的偏见和城里人的傲慢,让我很不舒服。后来知道,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农村人,他们只不过比我早进城几年工作而已,有不少人还是工人或临时工的身份。尽管如此,有些城里姑娘在处对象时,居然说,对来自农村的人免谈。当然,也包括为数不多的从农村考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也害了不少人。事实证明,有不少有这种观念的姑娘之后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有的后悔不已,甚至抱憾终身。多年后,许多来自农村的毕业生都发展得很好,有些人把他们当作股票调侃,城里人是绩优股,农村出身的人是潜力股。
   那个年代,能有个城市户口吃上商品粮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农村人极难拥有这些,只能通过考学、招工或当兵等才能有机会实现。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进城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城乡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差别开始缩小。
   相对而言,农村的确有很多局限性,但大多数人始终保持着勤劳善良的品性。这些局限性,也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观念较慢。那些年,村里有些外出打工的人员,回来后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往往会惹得一些老人的嘲笑甚至责骂。不过,听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其实,农村有不少人也羡慕城里人生活。有些人进城当了干部或谋得一官半职,也会让他们引以为荣,觉得农村人并不比城里人差。眼下,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成就,乡村振兴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城乡差别也急剧缩小,农村人不再羡慕那些吃商品粮的人了,不少城里人反而到农村谋求发展。
   放眼望去,我们所栖身的城市,大多是由无数农村人的血汗构筑而成。许多忙碌的身影,如建筑工、环卫工、厨师、快递和外卖的小哥等等,绝大多数人的身份,都是农村人。是他们的劳动,支撑起了这座城市最基础的运行,让它稳稳矗立在大地上。我们没有理由带着优越感去审视他们,甚至因为菜根上带一点无伤大雅的泥土而心生鄙夷,丢失了根本。
   当我提着蔬菜往回走时,还在想着根系上的泥土。忽然想起经常看到移栽的树木,根部带着一大块用草绳包裹的泥土,以提高其成活率。显然,即使移栽到外地,它们依然需要带着赖以生长的故土。植物的根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土,否则便会枯萎,乃至死亡,即使是现代科技的无土栽培,其根部生长环境依然与泥土类似。这方面,人和植物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应该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明白,自己虽然已在城里生活了数十年,但并没忘记来自农村,自己的根脉依然扎在农村广袤的土地里,精神家园也来自这方土地,最终也会归于尘土。

共 34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市场偶遇为切入点,通过“带泥蔬菜”这一细节,折射出城乡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作者以细腻文字刻画了卖菜老汉的朴实与中年妇女的优越感,进而追溯自身成长经历,反思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偏见与隔阂。文章不仅批判了部分城里人对农村的刻板印象,更强调劳动尊严与根系文化的价值,泥土既是农作物的生命之源,亦是乡土中国的精神符号。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文章呼吁人们摒弃虚妄的优越感,正视农村与农民对城市的奠基性贡献,回归对土地与根源的敬畏。结尾以树木移栽需带根土为喻,升华至人与故土的精神联结,厚重有力,发人深省。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6 17:23:1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09-06 18:05:23
  非常感谢小雨老师编发小文。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6 17:23:29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