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看客(随笔)

精品 【东篱】看客(随笔)


作者:鲲鹏一飞 秀才,1060.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发表时间:2025-09-07 07:52:01


   大抵,诸多国人都有当看客的经历和习惯。
   君不见,小公园里有人下棋时,围着一群的人,下棋的人沉默不语,倒是观棋的人着了急:拱卒、摆车、上当头炮……支招不亦乐乎,一旦下棋者没有按自己的思路来而被对方破了防,不免又发表起自己的高论来——看,我说就应该拱卒的,现在动不了吧。涵养好的下棋者倒还好,也不跟观棋提建议的人争辩恼怒,也有些脾气不好的忍不住要生气,就你走得好,我不知道怎么走吗?常言“观棋不语真君子”,但我觉得语与不语跟观棋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与是否真君子关系倒不大。
   不独下棋,有人钓鱼时,时常也会围着一帮人,不过看钓鱼时因为不需要支招,观看钓鱼的倒还是静静的,只是偶尔的问问:这儿什么鱼多,是鲫鱼、鲢鱼还是翘嘴;突然看见浮子动了下,看客心底比钓鱼人还兴奋和紧张:快,咬钩了!若是钓鱼人应声而拉,且拉了个大家伙,看客们都不免也跟着开心起来,虽然看客什么也不会得到。
   至于打牌,若是在麻将馆一类公共场所,看客也不会少。不过看下棋也罢、钓鱼也罢、打牌也罢,这一场景下的看客,纯粹也就是消遣,看别人玩而打发自己的时间,这个倒没什么危害性。但是有一些场景下的看客和表现却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甚至折射出人性的阴暗面来,那便是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一类看客。
   鲁迅先生关于看客的描写很多。比如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被清政府杀害时,一群民众麻木地围观行刑现场,甚至有人用馒头蘸他的血来治病。又如《藤野先生》中描写的“幻灯片事件”:他在日本学医时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中一个中国人被日军以俄国间谍罪处决,而围观着的中国人“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又如小说《示众》,全文专门描写一群看客围观一个被押赴刑场的犯人,将看客们的表情和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时,路边挤满了喝彩的看客,他们甚至觉得枪毙不如杀头好看,因没看到期待已久的场面略显失望。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集中显示出麻木、愚昧、冷漠等等特点。这好象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历史特点、国人的国民性、所受的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时至今日,社会风气、历史特点、所受的文化教育,甚至国人的国民性,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客的诸多特点却改变不多。
   看客的心态,有些是看戏不怕台高,事闹得越大越好,事态变得越坏他越兴奋,显得麻木而残忍;有些看客永远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且不管他们自己的品行如何,去教训别人却是振振有词,但凡有偷情搞破鞋的,他们更是成了卫道士,甚至呈现一种优越感;有些看客是典型的墙头草,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但凡大家都说什么,他也便相信什么,自己也便跟着说,至于事实的真相他根本不需要去探究;有些看客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根本不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还有些看客是见不得别人好,别人混得好时不说什么,一旦对方失势时,马上就开始冷嘲热讽,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态,好似他比孔明先生还算得准;还有些看客纯粹是消遣心态,纯粹过过眼瘾、过过嘴瘾,在无聊的生活中增添一点谈资……
  
   二
   现代社会看客的另一个名称叫吃瓜群众,相比看客要文雅许多,但本质还是看客。吃瓜群众网上居多,现实生活中也不少,常常表现出一种置身事外的姿态,一种好奇和围观的心理,甚至还有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对于各种“瓜”津津乐道。他们是典型的看戏不怕台高,不嫌事大,事情越严重越能满足他们的消遣心态,如此这样不得不说心理上有问题了。
   如果说看客光是围观,其实还不算恶劣,还有更加过分的便是在旁边拱火,故意在旁边阴阳怪气、夸大其词、煽风点火。比如两个人因一点小摩擦争得脸红脖子子粗,马上就要拳头相向干起来了,如果有人劝架可能事态会平息下来,可是偏偏有些看客觉得不过瘾,还在一旁怂恿,叫喊干他干他,直至两人干起来他还在旁边拍手叫好,这不是心理扭曲么?也曾有人欲跳楼,底下居然有看客觉得人急忙没跳下来不过瘾,大声喊怎么还不跳?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可能会造成人命的。
   犹记得2023年武汉的一个小学生在校内被车撞身亡后,母亲因为来不及换衣服而赶到现场而被人网暴,被指责孩子没了居然还“妆容精致、衣着艳丽”,甚至有人恶意攻击她“不够悲伤”,甚至污蔑她“是想当网红”,“借机讹钱”,孩子身亡和网络暴力双重压力最终击溃了这位年轻的母亲,因为心理承受不了而选择跳楼,造成了母子双亡的惨剧。这件事最大的暴露了人性的恶,这是典型的一帮存在网络的看客心理变态而导致的悲剧。虽然在制造母亲跳楼这个悲剧中有些网暴者得到了一些惩戒,但是这又怎么能挽回一个生命呢?
  
   三
   当然,看客不独是中国特产,只是中国近现代的看客尤甚,这个很令人深思。我觉得看客产生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种。
   首先是历史的。汉唐盛世的国民性可以说是开放自信、尚武进取、雄浑大气、文化包容,宋人也常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是因为后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在苦难中又难以排遣,于是他们便把别人的苦难也当成一种消遣,在消遣别人的苦难中暂时忘记了自己的苦难,在这种对比中找到一种心理平衡。
   这几年在网上有一句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它的核心观点是蒙古入侵、南宋灭亡后,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更迭,更为严重的是元朝的统治使得中华文明原有的精神气质、文化风貌和社会结构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即使后来明朝恢复了汉人统治,也未能完全恢复到宋以前的样貌;再加上清军入关建立满清王朝,又对中华文明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当然这种观点还有待商榷,但是两次外族入侵和几百年的统治,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甚至对国民性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高压的统治下,人们变得唯唯诺诺、噤若寒蝉,放弃正义和原则,害怕担当,尊奉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因而看客就特别的多。
   第二个原因是传统中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愈薄。国人对自己的家庭、宗族有极强的责任感和道德约束,但对于“圈子”外的陌生人,道德义务感则急剧下降。“看客”所看的,往往是“外人”的麻烦,因此容易产生事不关己的心态。
   第三是传统伦理的侧重。中国传统伦理更强调对家庭、对君主的“私德”,而非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德”。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被容忍,只要其履行了家庭责任即可,至于那些与己无关的,大抵以冷眼视之,甚至希望那些坏事变得更坏。
   但是那些事不关己的看客,他们哪里想到,这种处事哲学也可能会殃及自己呢?德国牧师马丁·内莫勒写过这样著名的一段话:“起初他们迫害社会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社会主义者。接着他们迫害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然后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它是对纳粹暴行的反思和忏悔,旨在告诫世人,对不公正现象的沉默和纵容,最终会导致灾难蔓延到所有人身上。而阿Q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看热闹的看客,他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时唾沫横飞,但是他最终也沦为被看客们围观的对象了。
   卞之琳有首诗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围观别人,其实你也是被别人围观的对象,你若不口下留德,如何又让别人给你留德。
   看客行为,一种无聊且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相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意识日益觉醒,那种损人不利己的看客会越来越少。
   前几年网上流行这样的段子:我劝你善良,求你做个人吧!对于那些满怀恶意的看客,我想也只能用这句话来告诫他们了。
  

共 31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观棋者支招品头论足,钓鱼时围观屏息凝神,牌桌旁看客消磨时光”,文章开篇便从日常生活场景切入,细腻描摹了无甚危害的 “消遣式看客” 群像,随即笔锋一转,援引鲁迅笔下《药》《示众》《阿 Q 正传》等经典文本中麻木围观革命者就义、喝彩同胞被处决的 “冷漠看客”,构建起 “日常看客” 与 “国民性看客” 的鲜明对照,巧妙揭示看客文化的历史根源与深层脉络。作者精准将 “看客” 与 “吃瓜群众” 勾连,直指网络时代看客心态的延续与异化 —— 从现实中怂恿冲突、催促跳楼的恶意拱火,到武汉小学生亡故事件中对悲痛母亲进行网暴致其轻生的惨剧,以具体、鲜活的案例撕开部分看客 “事不关己便幸灾乐祸” 的心理扭曲面,让 “看客” 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可感可知、极具警示意义的现实隐患。接着作者剖析成因,展现出兼具历史纵深与社会洞察的写作功力:从汉唐开放自信到宋元明清外族入侵、高压统治对国民性的重塑,梳理历史维度的影响;以费孝通 “差序格局” 理论为内核,剖析传统 “熟人社会” 对 “外人” 的道德疏离;聚焦传统伦理重 “私德” 轻 “公德” 的价值偏向,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地解释看客文化的滋生土壤。同时,引用马丁・内莫勒的忏悔诗与阿 Q “看客变被看者” 的命运闭环,让批判更具说服力,也让警示更触动人心。本文场景化叙事鲜活生动,无论是观棋时 “拱卒、摆车” 的支招声,还是钓鱼时看客 “快!咬钩了” 的紧张呼喊,均以生活化语言勾勒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对比手法运用精妙,不仅有 “无害看客” 与 “恶意看客” 的横向对比,更有 “历史看客” 与 “现代吃瓜群众” 的纵向对照,在反差中凸显问题本质。字里行间,既有对看客麻木冷漠心态的尖锐批判,对网暴等恶性事件的深切痛惜,也藏着对国民性改善的殷切期待 —— 坚信教育普及与公民意识觉醒能减少损人不利己的看客行为。最终以 “劝你善良,求你做个人吧” 的恳切告诫收尾,传递出对重建社会善意与公共道德的真挚呼唤,让文章兼具批判力度与人文关怀。一篇有深度且贴合社会现实的随笔,力荐各位文友赏读。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秋安!【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7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9-07 07:52:48
  文章传递出对重建社会善意与公共道德的真挚呼唤,兼具批判力度与人文关怀,一篇有深度且贴合社会现实的随笔,感谢老师投稿东篱,拜读学习,顺祝秋安!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9-08 15:29:13
  感谢欣然老师的辛勤编辑,回复较迟还请见谅。对于看客,大家应该都应该见过,无良看客更是我们痛斥的对象,也许我们的呼吁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07 11:34:02
  条分缕析,对看客的心态做了全面精准的剖析,一针见血。我特别注意私德和公德的说法,颇有见地。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关系的制约,言行炫耀谨慎。怀才抱器拜读,谨祝作者创作快乐!佳作不断!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9-08 15:33:27
  感谢怀才老师的评论,回复较迟还请见谅,诸事缠身,最近情绪一直不在状态,投的稿子有些还是旧作……不过还是会努力写作,尽力和大家互动。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07 18:44:32
  勘误:言行炫耀谨慎,错打字了,应该是:言行需要谨慎。一飞老师见谅。
怀才抱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