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糖锣声声(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糖锣声声(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52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2发表时间:2025-09-07 12:41:42

如今,我一听到“当当,当当”的声音,眼前仿佛出现一条通往村庄的,长满了巴根草的土路上,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人,脚踏一双解放鞋,挑着箩筐担子,手上拎着一只小铜锣,一步一晃担子,朝着矮矮的庄子走来。走一段,敲一下,喊一声:“换糖唻,废旧品换糖啰!”那响亮的铜锣,分明吆喝的是一段欢乐的乡曲……
   这敲糖锣吆喝的人,便是走村串庄的“换糖佬”,耳尖的小孩子一听到这糖锣声,就从家里奔出来。叽哩哇啦地围拢着落脚村庄头的糖担子,静谧的庄子一下子有了生机。
   糖担子是竹篾做的箩筐,篾孔大,能从外面看到筐里的东西。一头箩筐里有少量的旧货,另一头箩筐里,有一个盛糖饼的盒子,箩筐口上搁着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托盘,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蒙着。浅浅的托盘里,是一块圆圆的有洗脸盆口大的一块糖饼。旁边摆着一块巴掌大的,用小铁板做的切糖刀,还有一把敲刀片的小巧玲珑的榔头。掀开一块遮尘的纱布,上面还洒着一层白色面粉。那块糖饼才切了一半,看样子换糖人是刚出来不久。
   糖,是用小麦和糯米为主料制作成的“麦芽糖”,是换糖人在家自己做的。据说,工艺虽不十分复杂,但要经过培育麦芽、糖化发酵、过滤熬糖的程序。首先,把洗净的小麦放在溶器里,清水浸泡一昼夜,再沥干麦粒,平铺于垫有潮湿纱布的容器,避光通风,干了就喷水,这样三五天就出芽了,再将麦芽洗净后切碎。其次,煮糯米至软烂,冷却一下,将麦芽浆与糯米拌匀,放入大铁锅里保温,发酵,直至析出大量糖水。最后,再用纱布包裹起来,反复挤出糖汁水,去掉残渣,倒进锅里将糖水熬成膏体。麦芽糖做好了,再用小面粉制作成糖饼。
   生在那物质匮乏年代的乡村孩子,吃的是粗茶淡饭,平常也没有什么零食吃,甜味即是美味了。所以,换糖的人来了,可以解解馋,就格外地高兴。有的孩子从家里找来酒瓶子、废塑料品、破胶鞋、旧电池、牙膏壳,还有废铜烂铁等等,拿来换糖吃。
   怎么换,换多少,换糖人既不用秤来秤东西的轻重,也不量一下旧物的大小,没有具体的标准,全凭一双眼睛来看,来度量。看哪些旧货价值高,哪些废品价值低来衡量。价值高换的糖块就大,反之则小。
   换糖人看了旧货后,一手将切刀片轻轻地放在糖饼上,比划一下,一手拿着小榔头对准刀片,“当当”敲两下,一块麦芽糖在震动声中就切开了。一块一块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麦芽糖,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美味。那个麦芽糖饼,看样子大概有两公分多厚,切面孔稠稠的像蒸的馒头一样,很脆。吃到嘴里先是面粉味,口水一润就是甜蜜蜜的,用牙齿越嚼越甜。就如同上海的亲戚带回来的牛奶块糖,黏糊糊的沾在牙齿上。
   只比箩筐高一点孩子,站着,两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托盘上的糖看,又眼巴巴地瞧着旁边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鼻涕一汲,口水便往下流。换糖的人看那馋相,就将托盘里的糖屑子拿给小孩,说:“给,先解个馋,回家让你妈妈找点废品来换。”小孩子“嗯”地一声,将黑不溜秋的小手快速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接过来一边吃,一边往回走。大概是只顾吃糖了,一不留神,被地上的泥坷垃磕了一下,跌倒了,又一轱辘又爬起来。
   不一会儿,有的妈妈拿着铁丝、锈门搭子、铁锹;有的妈妈拿着柜子、抽屉上坏掉的铜拉手;有的老奶奶拿着鸡、鸭、鹅毛和肫黄皮;有的老奶奶拿着破布鞋、胶鞋、塑料底;还有老爷爷拿着大骨头、乌龟壳子,领着孩子来换糖。
   凡是拿废铜废铁的,糖块就大点。换糖人给那位妈妈敲了一块大的,根据她的要求,又用切刀分成二三块,拿回去给另二个孩子分享。老奶奶看到了,就问换糖人:“我的糖块咋这么小呀?”换糖人告诉他:“你的旧物不值钱,所以就小哦。”话虽这么说,换糖人还是爽快地又给敲了一点。后面的妈妈看换糖人心善,说:“我家的孩子的糖也少点了,再加一点呗。”遇到纠缠的情况,换糖人也是没法子,就又加了一小块,图的是下回生意。
   此时,那个回去的孩子,妈妈手拿旧货领着他来了,嘴唇上还残留着一丝丝白面粉的痕迹。一边放下手中的东西,一边说:“我家小孩嘴馋,谢谢你给他糖吃了,家里也没什么旧货,就这些了。”换糖人看了一下,拿起切糖刀敲了一块。这回小孩子接过糖,只掐了一点放在嘴里。看样子是把糖当着珍品,要细细吃,慢慢品了。
   遇上一个孩子多的大庄子,生意就好做。很快一块大糖饼换完了,一头箩筐里的旧货已满满当当的。换糖人又从箩筐里的盒子中拿出一整块糖饼,放在托盘里,盖上纱布,挑着担子,敲着糖锣去下一个庄子。
   “当,当当”糖锣声越来越小,消失在乡路的那一头。这一去,孩子们又要等好长的时间,才能盼到换糖人再来。因为换糖人明白,贫乏的农家废旧品并没有那么的多。
   换糖这行,大都是五十开外的人出来吆喝。早上挑着担子出来,一天下来少说也得走二三十里地。尤其那时,乡间是坎坷不平的土路,若是遇上刮风下雨后,道路湿滑泥泞,这既要有体力,又要有耐力。特别是回家的路上,肩上挑着一担满筐的废旧品,沉甸甸的走起路来更是费力,中途还要歇上几肩才能挑到家。辛苦当然是辛苦点,但是,换糖人把换来的废旧物品,重新分捡、收集起来,再去废品收购站卖掉,每天有收益,钱可以把累化为一件高兴的事。
   回想起来,其实,那个年代的我也没有换过几次糖。但有一次,换糖的人挑着担子进了庄子时,那麦芽糖的甜味,随着糖锣声飘进了我的嘴里。大人们出去上工了,我在家到处找废品,找到一双我穿坏了的小塑料凉鞋。可一想这能换多大点糖呀。恰巧看到墙旮旯处,有一个耕田用的犁铧头,上面锈涂涂的,心想这肯定不得用了,就拎去换了糖。
    我在家吃糖,不一会儿,奶奶回来了,就问我:“你拿的是什么东西换的糖呀?”我说:“一双坏塑料凉鞋和一块耕地用的废铁。”话音刚落,奶奶一边骂着“小炮子者”,一边去出去追换糖人。跟人家说:“小孩子不懂事,把他爷爷耕田用的犁铧当废铁拿来换糖了,不好意思了,我回去再找点其它废品给你。”还好犁铧追回来了,奶奶把放在草把上晾晒的一只鹅毛拿给人家。换糖人说:“这那够哦!”停了一会“唉!算了算了,你也别责怪小孩子了。”那次我吃了两块又甜又涩的糖。
   换糖人一根扁担,一付箩筐,走村串庄,换取的是村民家中的废旧物品。送给孩子们的是由手工制作的纯天然麦芽糖,是由粮食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甜了纯朴的童年。
   只是,现在物质丰富的乡村,再也看不到孩子拖着鼻涕渴望一块糖的眼神,还有换糖佬挑着担子的背影,那糖锣敲奏悦耳的乡曲也越来越遥远了……

共 25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细腻文字勾勒出上世纪物质匮乏年代“换糖”这一充满温情的乡村记忆。作者通过“当当”糖锣声引出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孩童蜂拥围拢糖担,以废旧品换取麦芽糖的欢欣,以及换糖人凭眼估价、刀起糖落的质朴交易方式。文中不仅详述麦芽糖的古法工艺,更透过奶奶追回犁铧的插曲,折射出生活艰辛中仍存的诚信与善意。换糖人肩挑风雨走村串庄的身影,既是谋生的辛劳,也是串联乡土情感的纽带。如今,这一场景虽已随时代消逝,但文中流淌的甜蜜与纯真,仍是对一代人集体乡愁的深情致敬。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7 12:44:1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7 12:44:27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