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路灯下的馄饨摊(散文)
离我工作的医院不远的一处平地上有几个烧烤摊位,而在拐角的一处的路灯下,夜晚的时候,总会有一对老夫妻摆着一个小小的馄饨摊。
这对老夫妻俩看着也有六十多岁了,老爷爷瘦瘦的身材,高高的个头,总喜欢系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老奶奶个子不高微胖,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两条缝。每晚九点以后,他们俩会准时推着辆小三轮车来到路灯下,生火、烧水、摆桌椅,开始了一天的营生。老爷爷的长相酷似我的姥爷,甚至他的一举一动也和我的姥爷相像,所以看着很亲切,我会经常光顾他的摊位,也了解了他家的一些事情。
据老人讲述他们有个孙子已经八岁了,却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常年需要人照顾。他俩的儿子原本是一名建筑工地的工人,儿媳在超市做收银员,小两口轮流照看孩子,挣的钱也都给孩子治病了。家里钱不够了,总是出去借,家里也欠了不少外债。老爷爷和老奶奶以前都在一个大集体工作,后来大集体解散,两个人都失业了。这么多年以来,儿子结婚、家庭过日子,家里也没多少钱了。眼看着孩子康复治疗的费用越来越高,儿子和儿媳为了不给老两口增加负担,提出分开过,老两口却说了咱们是一家人,有困难一起担。老奶奶以前在大集体食堂工作,也有包馄饨这份手艺,就执意要出来摆了这个摊。
老奶奶说:“我儿子儿媳为了这个孩子也是太累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照顾孩子,我们看着都心疼。我俩在家呆着也是呆着。寻思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老爷子也接话道:“我们一家人也商量好了,以后孩子无论啥样,都是我们心尖上的肉。我们都不会放弃!”
老人的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姥爷为大舅所做的一切。还记得那年大舅为了给身患癌症的老丈人治病,不仅变卖了房子和自己开的店铺,但还是欠下一些高利贷,老丈人去世后,大舅和大舅妈实在还不起高额的债务,逃回东北。姥爷为了替他们还债,开始支摊卖起了馄饨。东北的冬天那可是冷得邪乎,姥爷也是夜晚出摊,去一个工地一角的路灯下卖馄饨。因为工地的工人都是外地人,出门在外的人工作之余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可是件幸福的事。所以每天夜晚来吃馄饨的人很多,姥爷也挣了一些钱。后来大舅的债务也还清了,家里人劝着都不让干了,可是后来姥爷遇到一件事,就决定继续干下去。
那是个飘着细雨的夜晚,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工人蹲在摊前哭泣。姥爷给他盛了碗热馄饨拍拍他的肩:“孩子,和我说说到底出了什么事。”
他说,他因长期在建筑工地打工媳妇背着他和别人跑了,把他邮寄给家里的钱还全给拿走了。父亲摔断了腿,没钱治疗。他只好和工地人借了钱给父亲邮寄了回去,而自己却没了吃饭钱。姥爷听后说:“今晚这碗馄饨不要钱,以后只要我出摊你就来我摊位吃馄饨。”他走的时候,姥爷还把那天挣的馄饨钱给了他。那晚之后,年轻人成了馄饨摊的常客。他后来有了钱,每次来摊位吃饭,都要多付几碗馄饨的钱,说是“存在这儿,给那些暂时忘记带钱或交不起钱的农民工用。姥爷也还继续出摊,因为姥爷从那些工人身上看到了离家在外人的辛苦不易,他也说了他不图挣钱他只想给他们送口热乎饭……
老人的馄饨摊很简单,只有一口大锅,几张折叠桌,十来把塑料凳。车上挂着一块小木板,用红漆工整地写着“鲜肉馄饨,十元一碗”。
老爷爷和老奶奶包馄饨的手艺看着都很熟练,他们的馄饨皮薄得就像一张纸,能看见里面的肉馅,馄饨包好后,老奶奶则负责煮馄饨、调汤料,撒上虾皮、紫菜和葱花,最后淋上一点自家炸的葱油,老人独创葱油很香,那种香气是独特的,很让人有食欲。
我和护士小赵每次下夜班都喜欢去老人摊吃馄饨,立秋那天晚上,医院送来一位三十多岁的心梗患者,由于送来晚了抢救了很久也没有抢救过来。他的妻子领着两个不大的孩子哭得死起活来,看着实在很可怜。那天我俩从医院出来,想着那个男人的不幸,坐在馄饨摊前发着呆。这时老奶奶走了过来,给我俩一人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另外还多加了点她自家腌的酸菜。
我俩默默地吃着,小赵突然问老奶奶:“奶奶,你说人为什么不能总活着呀?”这句话一下把老奶奶问住了。她沉默了片刻,在我俩身边坐了下来说:“姑娘呀,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然经历的,但我活这么大岁数了有时也不理解。但我觉得吧,人就像煮馄饨,都要在水里滚过一遭,馄饨下去时沉沉浮浮,多像人的一辈子呀!”
是啊,人活着都会经历坎坷离别,哪有一帆风顺的呀!听了奶奶的话,我和小赵捧着面前的那碗馄饨,彼此都觉得轻松了许多。
后来医院的人听我俩说了那个馄饨摊老人的事情,都被老人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下了夜班的医生护士也会去那吃上一碗。
每次我去馄饨摊吃馄饨,都会遇到开出租车的王叔,他家据说是内蒙的,他和一名司机轮流开车,他经常值夜班。所以每晚一点左右他会准时来吃馄饨。有一天,王叔没来,老两口从另外一个司机嘴里得知,他是突发急病住院了。那天收摊后,一大早老爷爷就去了早市买来了鸡宰杀完炖好,装进保温瓶里,然后拎着一大兜水果打听着给送到医院去。老两口来看王叔,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他紧紧握着老爷子的手老泪纵横:“我一个外地人,在这城市无亲无故,没想到最后是你们老俩口来看我。”
路灯下的馄饨摊渐渐成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失恋的年轻人、加班的白领、刚吵完架的夫妻、考试失利的学生......许多人都愿意来此坐坐,吃一碗热馄饨,说几句心里话,或者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看老两口忙碌。
老两口从来不多打听,但总是恰到好处地多给一勺汤,或者添个自家煮的茶叶蛋。他们的善良不着痕迹,像馄饨汤上飘着的那几点油星子,暖胃又暖心。
一个冬天的夜晚,风呜呜地刮着。街上几乎没有几个人,十一点多的时候,一个穿着单薄外套的姑娘瑟瑟发抖地走来,她要了一碗馄饨,吃着吃着还哭了起来。老奶奶急忙给她拿来纸巾问道:“有啥想不开的,和我说说。”
女孩哭啼啼地说,她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是和父母吵架跑出来的,只因为她比较贪玩,父母又逼着她学习,她一时接受不了。老奶奶坐在姑娘身边,没有说话。等姑娘吃完了,老奶奶就说:“孩子,回家吧。父母说你也是为你好。你如果吃不了学习苦,那你以后愿意忍着寒冷和我们一样卖馄饨吗?”
姑娘抬起头,看到老两口冻得通红的脸上那慈祥的笑容,那一刻她想通了。老奶奶还帮她叫了辆出租车,付了车费,嘱咐司机一定把她送到家门口。
姑娘回去后,不再贪玩,开始努力学习。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学校暑假放假,她特意带了当地的特色点心给老两口。感谢他们给予自己的帮助。她说那晚要不是那碗馄饨和奶奶那番话,她可能真的想放弃学习,离家出走了。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路灯下的馄饨摊依然每晚九点后准时开摊。老两口明显见老了,背驼了,头发也全部白了。但他们手上的活儿依然利索。他们的孙子经过全家人的精心呵护,持续治疗,也明显见好。夏天的时候,还会被他的父母带着来摊上坐坐,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吃着馄饨,看他的爷爷奶奶干活。
经常来馄饨摊吃饭的食客,有人还会给他带个小玩具、几块糖果给他。孩子不会说谢谢,但会露出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此纯净,能融化最坚硬的心肠。
我们当地电视台的记者,偶然听说了老两口馄饨摊的故事,曾几次来采访却被老两口挡回去了。老爷爷说:“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卖碗馄饨,混口饭饭吃。没啥可宣传的。”
也许真正的善良就是这样,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按本分做人,凭良心做事而已,却在无形中温暖了许多回家的人。老两口路灯下的馄饨摊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夜归人的路,那碗热馄饨温暖了多少冷掉的心。
夜深了,路灯依然亮着,锅里的水滚着,老两口忙碌着。这座城市因为他们,而多了一点温度,多了一份人情味。
生活不易,但总有一碗热馄饨,在路灯下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