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历史传说的 融合性探析(赏析)
古往今来,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乐水者大多灵性于心,仁智皆具。但“山不厌高,有仙则灵;水不厌深,有龙则灵”,美丽的自然山水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独的,都会有人文的影响附着。写诗作词一经有了山水领略和历史回望,二者融合成意象,其现实性、思想性、艺术性就彰显出来了。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诗词无疑是典范之作。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意象
山水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其中,有以泛指虚化的山水为素材的,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绿水青山枉自多”;《清平乐·会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等。但还有很多诗词,从题目或内容就能明确看得出来特定所指的具体的山、江、河、海等。
1.从山的视觉看,主要有井冈山、六盘山、昆仑山、庐山等。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为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以井冈山直接为题目的词有三首,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这三首中,《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写于1928年9月,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关键的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从词中能体会到毛泽东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思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是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于1965年5月25日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而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年,34岁的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时隔38年后,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看到的旧貌变新颜的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回顾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欢欣之情,赞美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所具有的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全词既描绘了一幅井冈山壮丽的总体风景画图,又有对过去非凡峥嵘岁月宏伟壮丽的的革命事业的追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词创作于1935年,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也写于1935年,勾勒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此外,还有直接以山为诗词名的《七绝·莫干山》的“莫干山”、《念奴娇·昆仑》的“昆仑山”《七律·登庐山》的“庐山”,间接的《七律·长征》中的“五岭”“乌蒙”“岷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钟山”、《七律·答友人》中的“九嶷山”等。
2.从水的视觉看,主要有长江、黄河、湘江、钱塘江、渤海等。《沁园春·雪》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很明显指的是黄河。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对长江的具体描述。《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是对长江及其黄鹤楼周边景色的描述。《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从题目“北戴河”到词中“秦皇岛”“汪洋”等词中视野直指渤海等。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及传说
毛泽东酷爱历史,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水准高深。在他的诗词中,除了自然的山水意象外,常常引用寥寥数语的历史人物、事件、传说,抚今追昔、抒发感慨,使得诗词更加的厚重感。
1.真实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沁园春·雪》的下阙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直接对中国封建朝代的几位著名皇帝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评说,指出他们重武治轻文治的一面。《浪淘沙·北戴河》:“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点明了曹操及他的名诗《观沧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明显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七律·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明显指的是陶渊明。《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是毛泽东针对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写给郭沫若的一首诗,它具有政论的咏史性质,也可以说是一篇用诗写成的时事政论和“影射”史论。它就“封建制”和“郡县制”这两种政治体制的优劣、秦始皇和孔夫子这两个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等问题,与郭沫若进行商榷,风格直率,观点明确,反映了毛泽东辩证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
2.典籍或民间流传的神话。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最早有“不周山”的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共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不同史籍和神话对其褒贬大相径庭,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引用“共工头触不周山”的典故,写出“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词句。还专门写了400多字的注释,把神话故事与现实斗争、不周山与红旗、共工与红军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一次具体战役引向整个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赋予这个神话以全新的时代意义。《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历史在他的笔下写得生动又诙谐。《水调歌头·游泳》中,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就及他本人“万里长江横渡”的体验本身,引发出“高峡出平湖”的构想和“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慨叹。这里的“神女”是相传“赤帝之女瑶姬,曾助大禹治水,疏浚三峡功成后,从而化为神女石”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话故事,毛泽东在词中引用这一神话时,使之脱胎换骨而成为华夏山河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者,几十年后,三峡工程成功建设,伟大的构想已经成为现实。《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引用中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的作品不计其数,可在毛泽东笔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悲剧“相思之苦”,而是主动关心生民疾苦的“天神”,因为牛郎本人出身农民,或许自己就染过血吸虫病,上天之后自然要过问“瘟神”情况。但牛郎的关心也许只是枉然,悲者自悲,欢者自欢,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纸船明烛照天烧”,真正送走“瘟君”。毛泽东通过牛郎的悲悯与无奈,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九嶷山又名苍梧山,相传尧帝的女儿娥皇与女英同嫁舜帝。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也。”二妃投湘水而死,化为湘水之神,得名湘妃。毛泽东在词中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神话故事描绘得更加唯美。《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是一种凶神恶煞。毛泽东借用在词中代指蒋介石,也是一种活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毛泽东既不信鬼也不信邪的鲜明态度。“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毛泽东特别推崇始终致力于降妖除魔的孙悟空,从这首诗中也特别能看出他对正邪的分明态度和对敌对势力的斗争精神与坚定立场。再则,毛泽东诗词中的鲲鹏意象也很强。《庄子·逍遥游》形容鲲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豪迈大气、壮志凌云是鲲鹏的特征,被毛泽东同志灵活运用于诗词中,如《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为其饯行。诗中“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等。
三、毛泽东诗词中山水意象与历史传说与其个人的融合性
毛泽东历来反对内容空泛、言之无物的写作,这一点在他的政论文章中表现得很充分,在他的诗词中同样如此。他一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同时又深谙古中外历史、民间传说,在他的诗词中,往往信手拈来,既贴切、又生动、更形象。他的诗词,除了少数几首纯写自然风光的如《卜算子·咏梅》等,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山水意象与历史传说有机在融合,从而使诗歌自然清新、血肉丰满,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
1.山水连接起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足迹。毛泽东的一生,从韶山走出,到岳麓山,上井冈山,在长征中走过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终于到达延安宝塔山,建国伊始住过北京香山;“携来百侣曾游”过湘江,“中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时“极目楚天舒”,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慨叹,以及“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洞庭波涌连天雪”“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些山山水水,都留下他人生奋斗的足迹,也都是他吟咏的对象,“万水千山只等闲”,“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以说,一座座山,一条条水,贯穿起来就是毛泽东上下求索的奋斗人生史,跌宕起伏的中国革命史。
2.意象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山水的视野。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视野宽阔,格局极大,比一般人常站得高、看得远,这在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及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的在面上得以充分展现,同样在他的诗词中也有体现,笔触从具体或意象的山水到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从故地井冈山的“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美丽景致到“高路入云端”的黄洋界的具体山景,极目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落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思想哲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空跨越极大。《七律二首·送瘟神》中,从枉自多的绿水青山、人遗矢的薜荔千村,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从描写解放前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肆虐,广大农村凄凉萧条的景象和劳动人民悲惨的处境的历史到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景象的成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不仅是描写的是横贯几千里的昆仑山脉,他深邃视野在顶峰看到了整个人类地球,其主题是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大气中更兼具霸气,从中更能感受到他纵览天下风云、俯瞰历史兴衰、感受时光飞逝、把握时代潮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他的历史智慧和壮志豪情。【发表于《巴中日报》204年7月21日,获四川省毛研会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