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五达王荣华(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五达王荣华(散文)


作者:王明见 白丁,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5-09-08 13:49:56
摘要:《五达王荣华》以质朴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作者五叔王耀来(字荣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第一位大学生,如何凭借勤奋与政策扶持走出黄土地的感人故事。文章通过“送喜报”“赠钢笔”“醉酒托付”等细节,刻画了一位始终心系家乡、以知识照亮后辈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读书改变个人命运、滋养民族希望的力量,也寄托了两代人之间深厚的精神传承与时代记忆。

老家的方言里,“五达”就是五叔。
   我的五达王耀来,字荣华,是我的父辈堂兄弟五人中排行最末的一个,在我老父亲亲兄弟四人中也是得到宠溺最多的“老疙瘩”。生于1933年腊月的他,宽阔的额、厚厚的唇、温和的眼,面容慈祥,是解放后村里第一个真正走出黄土地的大学生。
   五达的求学之路,其实就是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农家子弟的缩影——是在共产党的政策扶助下,于荒芜贫瘠到处荆棘中生生蹚出来的一条希望之路。他十一岁才启蒙,断断续续读了四年私塾便遇上时局动荡。白天跟着兄长们下地除草犁田,夜里就着煤油灯温书。1951年夏天,这个在田埂上放牛背书的半大小子凭着聪慧和勤学竟考取了全县前列,成了商水二中招收的农家子弟。
   我记得最真切的是五婶回忆起五达考上大学时一家人激动的情景:1957年,咱整个商水县西半县考上大学的人就俩人。那一天,一匹枣红马驮着邮差踏进王岗村,马蹄声脆、尘土轻扬,几乎惊动了整个村庄,邮差手里高举着一张大红喜报,像一面胜利的旗帜,伴随着邮差一声响亮的吆喝“王岗王荣华考上大学啦!”刹那间点燃了王岗人所有的热情!
   好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飞遍了田间地头。我三大爷王继业和父亲王吉来正弓着腰犁地,闻讯猛地直起身,锄头一扔便往家奔。父亲情急之下,一只鞋深陷泥泞,他竟浑然不觉,赤着一只脚在土路上狂奔,仿佛脚下踏着的不是黄土碎石,而是漫天云彩。
   他们眼眶发红,泪水混着汗水往下淌,边跑边喊“耀来考上了!耀来考上了”……
   乡亲们纷纷涌来道喜,屋里屋外站满了人。在那时,一个农家孩子能走进大学殿堂,不只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更是一代人的指望,一村人的光荣!
   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95岁高龄的五婶说起那天的情景仍然满眼都是亮光——“村里人都说耀来那孩子,中了!邮差骑着高头大马送来的通知书,那情景就像古时候中了状元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留在周口任教的五达每次回乡探亲,衣兜里永远藏着奇迹和欣喜:有时候是几粒糖果,有时候是一些玩具,有时候就是一枝铅笔或者一杆钢笔。七十年代他每次回乡,我总要踮脚摸他的中山装口袋。那时候都很穷,拥有一杆“好钢笔”是八九岁孩子的“终极梦想”。我的梦想就寄托在五达身上。那次我粘着五达要钢笔,五达从衣兜里掏出一杆英雄牌亮黑色钢笔交给我:“好好读书写字,读书能改变命运哩!”
   这句话在我心里扎根发芽,渐渐长成参天大树,决心像五达一样靠读书拼出一条更长更远的路。198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五达任教的周口三中读书,才真正读懂他的文人筋骨。五达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他会突然拍打讲台:“你们看,愚昧就像野火,烧得掉竹简,烧不掉人心里的真知!”粉笔灰在他花白的头发间飞舞,像极了思想迸发的星火。
   至今还记得我和刘胜利代表我们班参加由五达任裁判的历史知识竞赛的一幕:那次竞赛“战况”异常激烈,抢答必答环节六个班几乎不分上下,经过激烈角逐,12名参赛选手仅剩我们高一(二)、高一(四)两个班四名选手争夺第一名。最后关头,五达提了一个抢答题——“渡江战役哪天开始的”,台下四名参赛选手集体哑火,五达把希望的眼光望向我,我紧张思考一下举手回答“1949年4月20日夜”!答案出来,满场掌声中五达看向我的目光尽是自豪喜悦与欣慰。
   跟着五达读书的日子,五达曾经领着我这个第一次踏出农门的孩子到周口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城逛夜市、看电影,还让五婶给我买了一件“洋气”的新衬衣。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八仙过海》的那个周末,五达在我心里种下了另一颗种子。黑暗中他轻声解说:“你看韩湘子吹笛引百鸟,其实是在说我们读书人该有的样子——用自己的才情、用自己的文笔美化人间。”这话我记了三十年,后来自己当了语文老师,每讲这篇课文都会想起那个光影摇曳的夜晚。
   1991年盛夏他为我醉的那场酒,是我心里永远的生疼。从来滴酒不沾的五达,为了我的分配问题,陪着主管领导连饮三大杯。我扶他回家时,他瘫在巷口的石墩上喃喃:“明见,读书人要站得直,但该弯腰时也要学会弯得下……”话没说完就吐了起来,吐完了却摸着口袋找钢笔:“你的作文写得好……将来我写那些东西,就交给你吧……”
   五达一生写的都是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篇小说《她》。这篇小说发表时我才上高中二年级,五达拿着一份油印小报让我看:“明见,你看看这篇小说,看看这个‘她’你认识不认识。”我读了一遍,那个“她”勤劳,泼辣,能说会道,和人亲近起来能把人心融化,和人吵起架来能把人一口吞下。“她”的名言就是“你和秤锤缠(斗)秤锤还有个眼儿哩,和我缠(斗)你一点儿门都没有”!
   我看了后哈哈大笑“五达,你写的不是咱的邻居明生大娘吗?”五达会心一笑:“你能看出来是谁,说明这个人物刻画比较成功。记住,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有生活才有生命力!”
   我说出我的疑惑:“五达,明生大娘吵架那么凶,嘴那么毒,写她干啥?”
   五达叹口气:“生活有时候不能只看表面。你明生大爷去世早,你明生大娘拉巴儿女长大不容易呀。你想一下,在那个吃都吃不饱的年代如果不泼辣一点凶一点,如何能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呢?和人亲近也好,和人吵架也罢,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也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生活不能只看表面”“有生活才有生命力!”这些话深深刻在了我心里,也成了我如今写作的座右铭。
   五达退休后迷上门球,却在球场边摆了张旧书桌。孩子们来请教功课,他就摸出老花镜,用那红水钢笔一篇篇批改作文。2012年夏天他走时,整理遗物发现个小铁盒,里面整齐摆着他亲手书写的励志诗,分别是“赠明见”“赠王尧”“赠张灿”……
   如今我也到了五达当年教我读书的年纪,每次我拧开钢笔写作,就像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每次批改作业到深夜,拧开钢笔时总会想起他——那个用钢笔为乡亲们撬开知识大门的人,那个醉倒在石墩上还惦记着晚辈读书求学的人。
   五达呀,黄土垄中您已长眠已十二载,可您留下的那些教诲,还将永远为我们这些后人书写永不褪色的人生!
  

共 24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细腻真挚的笔触,生动刻画了“五达”王耀来这一令人敬重的长辈形象,字里行间满是回忆与敬意,读来格外动人。文中通过多个经典片段,让五达的形象立体鲜活:他是解放初期从黄土地里蹚出求学路的农家大学生,是衣兜藏着糖果与钢笔、用“读书能改变命运”点亮晚辈梦想的长辈,是讲课不照本宣科、用思想星火感染学生的老师,也是为晚辈前途破例饮酒、临终仍留存着给孩子们的励志诗的长者。尤其“生活不能只看表面”“有生活才有生命力”这两句教诲,既是五达对生活与写作的感悟,也成为贯穿全文的精神线索,不仅影响了作者的人生选择,更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人身上闪耀的精神力量——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对晚辈的关怀、对生活的热忱,历经岁月仍能温暖人心。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场景感强,情感表达含蓄深沉,叙述流畅,引人共鸣!问候作者!【编辑:公效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9-08 13:57:31
  祝创作愉快,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才华和风采!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9-08 14:03:50
  这篇文章以“细节为骨、情感为魂、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写出了知识的力量、人性的温暖与精神的传承,是一篇 “有温度、有细节、有深度” 的回忆性佳作。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王明见        2025-09-10 08:37:45
  目前为止,已经为我的父辈四兄弟各写了一篇文章《铃声.青砖.月光》回忆我的二大爷、家中长子王继成,《三大爷》回忆老二王继业,《老树与父亲》回忆父亲王吉来,这篇《五达王荣华》回忆老四王耀来。
   写罢《五达王荣华》,心中犹有波澜。五达其人,是我家族中的真实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提笔之初,原只想记录些家族旧事,不想随着文字流淌,竟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图景。
   此文创作,实源于对五达的深切怀念。十二载光阴倏忽而过,而五达之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我想,唯有以文字为碑,方能不负其教诲,不负那段峥嵘岁月。
   写作过程中,我刻意避去了宏大叙事,而着眼于细微之处——邮差送喜报时扬起的尘土、泥泞中丢失的布鞋、衣袋里的英雄钢笔、球场边的旧书桌。这些细节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个鲜活的人,也拼凑出一个时代的侧影。我以为,真实的力量不在高声呐喊,而在这些平凡而真切的瞬间。
   五达和我的父亲一样,都是读书人,他们之于我,不仅是亲人,更是精神上的引路人。他那“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如同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而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生活不能只看表面”、“有生活才有生命力”,更成为我日后写作的座右铭。通过书写他,我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此文中最难处理的,是如何在家族记忆中融入时代背景。五达的求学之路、教书生涯、甚至那场为我的工作而醉的酒,无不与国家的变迁息息相关。我试图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轨迹;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映照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语言上,我力求朴素自然,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文人筋骨。如五婶口中的“中了”,明生大娘的“你和秤锤缠秤锤还有个眼儿哩”,这些方言土语是土地的馈赠,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五达关于读书、关于文学的论述,则需有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厚度。两种语言风格的交融,恰如五达本身——从黄土地中走出,又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
  
   文末提及五达留下的小铁盒,里面整齐摆放着写给晚辈的励志诗。这一细节最是令我动容。它让我明白,五达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今我亦为人师,每次批改作业到深夜,拧开钢笔时,总感觉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
   写作此文,既是对五达的缅怀,也是对那个年代的致敬。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回望那段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岁月,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与力量。
   五达虽已长眠黄土,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为我们这些后人书写永不褪色的人生。这,便是文字的意义,也是记忆的力量。
   最后感谢文友公效梅和老百的评论,衷心祝愿“江山文学网”越来越好!
王明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周口市散文学会理事,作品多次获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