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家园·人生】那束点亮生命的光(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那束点亮生命的光(随笔)


作者:雁过无痕 举人,4244.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发表时间:2025-09-08 15:05:50

朋友们眼里,梭罗天生一副硬汉的外表,身材短小精干,浅色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总给人威压庄重之感,个性中又散发着某种不屈的军人气质,加上他对年轻人高傲、说教式的态度……
   说实话,这样的梭罗不可能亲和、讨喜。
   可当我翻开那本《瓦尔登湖》,那些文字瞬间便成为他真实有力的代言。我被那样一个有趣的灵魂笔下闪光发亮的文字吸引着,甚至能听到灵魂深处轰然的共鸣。
   不仅是他在湖畔经见的“风花雪夜”,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生灵们,也包括字里行间游弋的哲思,一句句都仿佛说进我心坎里。
   身未走进风景,心已色彩斑斓。
   1845年7月初,梭罗搬进那间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正式开启瓦尔登湖畔的时光。
   那是一间严严实实的屋子,铺着木瓦,涂了灰泥。麻雀虽小五脏却全,里面不仅有阁楼和盥洗间,每侧都有个大窗,还有活动的天窗、门和砖砌的火炉。
   从搬进木屋那一刻起,梭罗便为自己选择做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于他而言,湖畔的生活绝非逃离现世的消极避世。他眼里,瓦尔登湖仿佛一块美玉,镶嵌在峭拔挺立的群峰和高高低低的松树与橡树林间。湖水深邃、清澈,不同时段即使是站在同一视点上,颜色也或蓝或绿总在变幻;更为神奇的是,暴风雨的天气里它还会呈现出暗蓝灰色。
   梭罗每天都起得很早,去湖里游泳,然后忙着在户外做饭。好几次面包没烤熟,就遇上大雨。他就躲在几块木板下,一边翻烤着面包,一边听滂沱的雨声。他叫这样的时刻为“愉快的时刻”。他说:“对于健康而又纯洁的耳朵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暴风雨都是风神弹奏的音乐。”
   梭罗也迷恋着清晨的曙光,称自己是“曙光女神的真诚崇拜者”,黎明的觉醒是“天籁回荡的乐调,还有扑鼻的芬芳”;是“一个没有被亵渎过的更新、更神圣的曙光时辰”;是“心灵的器官,每天都重新恢复元气”;他说:“清醒即活着。”
   梭罗的心里,不仅安放着湖、水、草木,也珍藏着湖畔和水中的那些生灵们……
   爱默生在《梭罗小传》中,如此记录他湖畔生活的日常。
   “他去找睡菜,看见它在那宽阔的池塘对面,他检验了那小花以后,断定它已经开了五天。他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日记簿,念出了应当在这一天开花的所有植物的名字。他记录这些,就像一个银行家记录票据几时到期。”
   对自然的书写,梭罗从不吝惜笔墨,那些狐狸、野兔、赤松鼠、猫头鹰,还有各种鸟类陆续成为他关注的主角。透过那些狡兔般鲜活的文字,我看到了一颗柔韧细腻如春芽儿的心。
   梭罗穿越九年的风雪严寒,详细记载了瓦尔登湖每年冻结的日期;他还连续五年记录了瓦尔登湖解冻的日子。常人眼里,这一串串数字该是多么枯燥乏味啊,除非为了谋生,可梭罗却说:对于我们这样生活在极端气候里的人来说,有关河、湖解冻以及天气稳定的一切事都特别有意思。
   像湖畔栖居的生灵们那样,梭罗每天的日子也是简单又丰富的。他写诗、建筑、丈量、做木工、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每一样他都干的得心应手。凭借这些手艺,他满足着自己朴素的日常所需。对于这个世界,梭罗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永无止境。
  
   他让自己做暴风雨和雪的监察员,做公路和林间小道的检察员,做野兽、农庄、树木、花草们的照料者。他一丝不苟地为它们服务着,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工作。
   他用最简单的方式,与周围的一切相处。他看到的是美,听到的是乐音。
   梭罗的朴素和纯粹让他感知到的每件事物都是光辉灿烂的,而他所具有的艺术灵感和天赋,也总在指引着他的观点、学习、工作和生活。
   他崇尚自然,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他一直提示人类,无论是对生命,还是对生活,都要删繁就简。他说“那个确信他身上的兽性一天天地消逝,而神性不断成长起来的人是有福的”。
   在梭罗的思维体系中,不管劳心者还是劳力者,其累的根源都是因为欲望。
   梭罗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追求精神生活的本能;而他骨子里的天性,却又让他向往着原始而野性的生活。他身上呈现着某种源于生命的非实用主义和反物质文明倾向,这两者看似矛盾、割裂,却在他的精神境界中又得到了紧密的契合。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仿佛一位先知,既冷淡又睿智,好多时候说出的话锋利的像一把刀,也像一条条沉重的鞭子。
   “我们天性中最优良的品质,一如水果上的粉霜,只有小心轻放才能保全。”
   “大多数人过着忍气吞声的绝望生活。”
   “所谓听天由命无非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
   “天性难以克服,但必须克服。”
   ……
   任谁也无法否认梭罗精神层面的渊博和深邃,可他宁愿暂时放弃文明世界而心甘情愿栖居在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荷锄种豆,麻衣素食,将生活简朴到极致。在一般人眼里,他的这种选择无异于傻、痴,甚至是病,可“子非鱼,又焉知鱼之乐?!”
   梭罗骨子里真正追求的,正是按照自己的天性无拘无束地生长。
   作为一位伟大的返归自然的倡导者,梭罗之到瓦尔登湖,也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
   因为内心里蓬勃生长的诗意,湖畔林间的梭罗,活得既热烈又清淡。他每天安静地书写着自己的心灵,那种沉静、坦然,多像在自说自话啊,以至于他笔下的风景总是那般平静辽阔,无一点贪痴瞋怨,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而独特的,不同的人生体验也必然会造就截然不同的心境。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在我遭受命运痛击的那些日子,是梭罗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去年的春天,我八十岁的母亲忽然发病,最终确诊鳞状宫颈癌。初闻噩耗,我仿佛坠入一场迷梦,痛苦、绝望,恨不得跑到没人的地方狠掐自己大腿。可内心里却又在小心谨慎地逃避着,因为一旦想到这并不是梦,便忍不住泪水纷落,心如刀绞。
   为了帮母亲寻一条生路,我们无可选择地接受了漫长的放射治疗。正月二十四晚上的八点二十二分,母亲第一次走进加速器三室。我和姐在外面守侯着,实在忐忑难安。
   远远望去,整个放疗中心仿佛一艘夜的航船,摆渡着这些陷于人间苦厄的灵魂。来这儿的病人,各有各的状况,定模的位置和做出的模具形状便也各自不同。加速器二室和三室几乎整个昼夜都在运转,值班医生抱着一摞摞模具进进出出,一脸平淡肃穆。
   在医院的病房里,我和姐挤在一张租来的折叠单人床上,夜夜衣不释体。有时半夜醒来,四目相望,竟无语凝噎。无眠辗转,怕母亲知道,就眯着眼睛装睡。脑海里一帧帧画面像过电影,可过着过着,忽然间心头一酸,眼泪又不受控制地淌出来。
   一种无休止的疼痛、混沌,一片沉坠黑暗的迷茫,让我几乎看不到光亮。
   近一百个日日夜夜,我带在身边唯一的一本书便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它仿佛一位挚友,在我陷入软弱迷茫的时候,为我营建一个无限强大又静谧的精神磁场,总让我那颗深处伤痛和绝望的心,捕捉到光明。
   有一天我忽然清醒地意识到,不管遭遇了什么,我都必须坚强,要努力把自己站成棵树,跟母亲一起抵御命运的风雨……
   后来每周的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五十五分,服侍着母亲穿好衣服,我便用轮椅推着她去放疗中心,每次都是穿过急诊楼的大厅往南走。
   窗外的太阳高高升起来,一片白灿灿的光瀑透过急诊楼的门口倾泻而下,仿佛给每个身处压抑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畔的黎明,想到梭罗眼里的“曙光女神”,想到他说:“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有理由使一个单纯而又勇敢的人堕入庸俗的悲哀之中。”
   于是,我的心会瞬间充满温暖和感恩的力量!我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脚步,推着母亲朝向那束光努力奔跑,脆生生地喊:老妈,咱奔这扇光明之门去呀!
   母亲也深受感染般一次次低声回应着……
   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是梭罗笔下的这束神圣的希望之光,引领着我们最终闯出了黑暗。
   我自此也更加相信,这世间有一种距离,无关远近,只关乎心灵。
  
  

共 31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梭罗及其《瓦尔登湖》为线索,串联起对梭罗精神世界的解读与自身陪护母亲抗癌的经历,情感真挚且富含哲思。作者先勾勒出梭罗 “硬汉外表下有趣的灵魂”,从瓦尔登湖畔的木屋生活、对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到 “删繁就简” 的生活哲学,再到犀利通透的人生箴言,立体呈现出梭罗的纯粹与深邃。随后笔锋一转,讲述母亲患癌后,《瓦尔登湖》如何成为精神支撑 —— 放疗中心的压抑、深夜病房的无眠中,梭罗笔下的黎明与曙光,化作抵御绝望的力量,让作者能推着母亲 “朝向光奔跑”。文章将对梭罗的崇敬与个人生命体验无缝融合,既展现了经典著作跨越时空的力量,也传递出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希望,文字兼具温度与深度,读来既让人共鸣于亲情的厚重,也受启于精神信仰的光芒。【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08 15:08:04
  这篇散文以《瓦尔登湖》为纽带,串联梭罗精神解读与陪护母亲抗癌的经历。先绘梭罗硬汉外表下的纯粹 —— 湖畔木屋生活、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 “删繁就简” 的哲思;再叙母亲患病时,《瓦尔登湖》化作精神支撑,梭罗笔下的黎明曙光,让作者带母亲 “朝光奔跑”。文字含温度与深度,显经典力量与面对苦难的坚韧。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