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云水】以物咏史,见证沧桑(赏析)

编辑推荐 【云水】以物咏史,见证沧桑(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浅赏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69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发表时间:2025-09-08 23:36:55

读罢刘禹锡的《乌衣巷》,人们或许不记得朱雀桥、不记得乌衣巷,却没有人会忘记诗中“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精彩绝伦的妙笔。本文试围绕诗人营造的“飞燕穿越”这个经典意象,谈谈该诗所呈现的最突出的几个妙点。
  
   一、迁想妙得,以物咏史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中的术语。迁想‌,是指画家在创作中将主观情感或思想迁移至客观对象中,形成一种主客交融的艺术构思;妙得‌,即通过这一过程,捕捉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它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形成深度融合。
   诗歌创作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形象性。在《乌衣巷》中,诗人正是以直观形象为依托,将一种主观情感找到了可供迁移的最恰当的一组物象:朱雀桥边荒凉的野花、乌衣巷口残垣的夕照,而最为经典的,是由此衰败景象生发出的两个意象:旧时“王谢堂”与现在的“百姓家”,并用一只飞燕将它们巧妙地融合。这组物象里,“王谢堂”正是权贵繁华的象征,代表着当年名门望族的鼎盛;“百姓家”则是昔日豪华消散、繁荣不在的真实写照。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在于他设计了一只飞燕,从当年的华丽之堂飞到了简陋的平民之家。以燕子的一个“飞入”动态,巧妙地串起了一个物象链:王谢堂——飞燕——百姓家。由此,几百年的时空在此无缝对接,几百年的兴衰有了过度的桥梁,从而,巧妙地完成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物象中的迁移,诗人正是通过“飞燕穿越”这个意象,曲折地表达了历史兴衰、人世沧桑的无限慨叹。
   刘禹锡写过不少怀古诗,但这些诗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写景之后的直抒胸臆或直接议论。比如《金陵怀古》中的后两联:“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这是典型的借写古而生发议论。《西塞山怀古》中的后两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也是怀古慨今。《金陵五题·台城》中,“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则是句句直抒慨叹,字字抒发感伤。而《乌衣巷》不同,它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在前二句写景之后,并没有按照惯例直接生发议论,而是将情感寄托于奇妙的物象组合。以物咏史,浓情曲达——这正是《乌衣巷》在艺术手法上最为独特的地方,也给读者留下了有别于其他怀古诗的深刻印象。
   至于诗人是先有“王谢堂”与“百姓家”这两个绝然不同的意象,而引出“飞燕”作为串接,还是诗人先因“燕子”入户垒窝的自然现象,而生发出了将二者连在一起的奇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燕子作为桥梁,将这反差极大的二者巧妙地连在一起,使得“王谢堂——飞燕——百姓家”,形成了一个高度融合浑然天成的形象链,正是这样的“妙得”,为该诗成为千古名篇搭建了一个神巧的形象构架。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猜测,“堂”“燕”“家”,这三个意象或许是诗人在构思时,它们相互触发,相互影响,相互复制而促使它们同步完成,这才有了名垂千古的“堂燕”之精妙绝伦。将一种主观情感迁移至古今两重天的时空穿越之中,这正是诗人的一个精彩之创,无疑,它成为该诗的核心构架,无疑,这个神巧的构架是该诗成为千古名篇最为牢固的基石,它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将主观情感寄寓于客观物象的典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飞燕穿越”这个神巧的物象来承载诗人对历史沧桑的主观感受,就没有《乌衣巷》的千古传诵。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正是这种借用物象的曲折怀古之情而非诗人直抒胸臆的咏叹,恰恰为这首诗赋予了悠扬不尽的韵味,这便为我们解读该诗提供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联想,让我们能充分地感悟诗中多种意蕴的注入,让我们对该诗有了多维度的理解。比如,我们从飞燕由名门高堂到普通的平民之家的穿越,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之变;从豪门望族的衰落中,我们也能读出这样的思考:权贵们无论曾经何等显赫,最终都会归于平凡,归于历史的消解;从飞燕的家园由名门到百姓家的转移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但凡豪门都免不了兴衰无常,而普通人家才是千古常在的民生永固。
  
   二、古老的时空隧道意识与东方诗歌的“立体主义”
   只是在当代,科学领域才提出了“时空隧道”的概念,认为时间可能存在类似隧道的路径,具有穿越的可能性。然而,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便以超越众人的想象力,创建了一个文学创作中的“时空隧道”,诗人仅用“飞入”二字,将一只燕子从旧时的东晋一下连接到了中唐,一下子实现了四百年的时空穿越。这个巧妙的时空隧道构建,它的精彩之处,正在于呈现了一只飞燕穿越时空时掠过古今的切身体验,它前脚见证了“王谢堂”的富丽堂皇,权高位尊,后脚随即飞到了朴素无华的百姓之家,飞燕,这个秋去春来年年如是的飞行物象,成了时空隧道中打破空间壁垒的畅通桥梁,成了将古今遥隔的时间进行瞬间重合的折叠能手,从而,让诗人所要传递的情绪或思想变得有形有象,可感可触。
   说到时空的重组,我们不得不说到西方绘画中的立体主义。这个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画派,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打破现有的时空秩序,用几何图形或概括的物象在画面进行碎片化的时间与空间的重组,形成一个现实与虚幻结合的全新世界。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以德国的飞机轰炸格尔尼卡小镇为背景,画面重组了多个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多个瞬间: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倒下的士兵手持断剑,哀嚎的马和冷酷的牛,手持烛光的女人和两腿受伤的女人,还有恐惧的灯泡等等。作品通过众多物象的碎片叠加,以对现实生活秩序的打破,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重组,从而以大量的信息及丰富的内涵,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控诉。
   其实,这种“物象叠加”及“时空重组”的手法,早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就有所体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前方战场的白骨与后方妇人梦里佳人的重叠,既是时空的重组又是现实与虚幻的重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借“明月”这个媒介,将诗人所处的扬州与远方的夜郎串接起来,一个“寄”字与“随”字,瞬间完成了时空对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将“巴山夜雨”与“共剪西窗”的温暖之家以及今宵与来日来了一个双重时空重叠。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诗词中不胜枚举,它与西方绘画的立体主义将时空重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手法叫着东方诗歌的立体主义。同样,《乌衣巷》也是利用一只飞燕的穿越,将时空进行了重组,通过燕子的视角见证了贵族宅邸沦为百姓居所的沧桑变迁,可算得“东方立体主义”的典范之作。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古典诗词,这种表现手法的优势之一,便是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能更多地聚集信息和更丰富地传达思想与情感。《乌衣巷》仅以一只飞燕为钥匙,打开了时空的阻隔,打破了豪门与寒门的屏障,将历史与现实实现了无缝对接,完成了时空的重组,完成了虚与实的相辅相生,完美地展现了诗篇“以小见大”的无比张力,使得区区28个字里,积蓄了巨大的诗意能量,潜藏着丰富而厚重的思想和情感。
  
   三、不露琢痕的无理之妙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诗中用“飞入”二字便将燕子从东晋一掠到了中唐,一个“穿越”就是四百年,无论如何,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长寿命的燕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其一,文学创作是典型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诗意的感悟与内心体验,而非科学的认知与推论,我们大可不必拿现实的生活逻辑来套用文学艺术的真实。正如有生物系的学生质疑“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样,他说春蚕吐完丝以后并没有死,它只是由虫变成了蛹,这显然是把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混为一谈了。
   其二,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有悖客观事理的描写或议论,这本来就是古诗中的“无理”现象。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文学创作中的反常、无理,恰恰是诗歌创作中的特殊表现手法,它往往有意借助这种无理,营造出一种奇妙的表述,来抒发或表现诗人更真实更强烈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强调,即便是这种“无理而妙”,它往往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不露琢痕的无理。在《乌衣巷》中,因飞燕引出了“王谢堂”与“百姓家”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差异,这个时候,由于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的深度融合——古今之变真乃沧海桑田!读者便立即被这种情感的真实所折服,人们的思维往往会被这种艺术的真实所套牢,从而,使得诗中隐藏的时间长度在人们的意识中被消解,人们便自然而然地不再纠结或质疑这只燕子的实际寿命了。
   其三,我们要说,即便是这种艺术中的“无理”,它也并非不着边际的蛮横无理。这种无理的迁想通常能与现实生活的事理找到某种关联,它往往是因事物的某些自然特征才引发出的一种奇巧的联想。
   大自然里,物象千千万,飞禽也是万万千,在“王谢堂”与“百姓家”之间,诗人为何单拿飞燕说事?其中有两点:缘于飞燕的侯鸟特征,缘于燕子在居家梁上垒窝的习性。秋天,它从“王谢堂”飞出;春天,再从南方飞回来,这时,飞燕一个鸟瞰,地还是那个地,天还是那个天,可是,王谢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却根本不在,生来就是在梁上垒窝的燕子,怎么着也得找个门户安家呀,于是,便自然而然地飞入了这里的百姓之家。你看,在这样的情境中,谁会为这只飞燕穿越了四百年去较真呢?这对于一种家鸟来说,从“王谢堂”过度到“百姓家”,这太正常不过了。所以,从事理上来说,诗人的这种无理设计,似乎又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一面。这便使得诗中暗藏的不合事理让读者不便察觉,从而,让这种不合理不露琢痕。
   我们还可以拿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来说明这个问题。春暖花开时节,一女子精心打扮后走下朱楼,却因深院阻隔难赏春色,只能以数着花朵打发时光。诗末,诗人营造了一个很特别的情境:“蜻蜓飞上玉搔头”,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春光空负、人愁花愁”的主题。可是,只要我们略加思索,诗作结尾的这个情景是实际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是无理的。但是,当我们想到女子头上如花的装饰以及她头上四溢着的花粉香味,这样的特性又恰恰是可以招来蜻蜓的,所以我们似乎又愿意相信这个不合理的描写。这样的无理描写,同样是自然而然的,是不着雕痕的。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刘禹锡的《乌衣巷》的精彩赏析。文中诗人以“飞燕穿越”为核心意象,从三个方面进行精准解析,切入点新颖,首先,提出诗人运用“迁想妙得”手法,以“飞燕穿越”为核心意向贯穿全文,串联起“王谢堂”与“百姓家”,构建物相链,实现以物咏史,区别于其他古诗直抒胸臆的表达。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历史兴衰、人间沧桑的感慨,将情感寄托于奇妙的物象组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巧妙结合西方绘画的“立体主义”等理论,用专业的概念支撑观点,通过“时空隧道”“物象重组”等通俗易懂的现代术降低理解门槛。还运用对比的手法,举例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中营造了一个特别意境“蜻蜓飞上玉搔头”佐证“无理之妙”论据更有说服力。作者观点独到鲜明,解析精准,联想丰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条有理,让人受益匪浅。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佳作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9-08 23:42:23
  文中语言精准,具有专业质感与通俗温度。善用“迁想妙得”“东方立体主义”等专业术语,对《乌衣巷》运用专业的艺术手法进行解析,很有深度,节奏明快,让人受益匪浅。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9-08 23:50:37
  作者跳出了“仅解读诗歌内容”的局限,挖掘《乌衣巷》作为精典的永恒意义,让读者明白,经典之所以不朽,因为它能不断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思想共鸣。解析精准,富有感染力。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9-09 09:32:01
  感谢梦在何处老师在百忙之中拙文写编按。编按抓住了文章的要害,分析到位,拿脉精准。谢谢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敬茶!遥问秋安!
4 楼        文友:乡笛        2025-09-09 11:22:28
  文章观点鲜明,观点明朗,解析精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条有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5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9-09 11:37:20
  回复4楼:谢谢乡笛老师的精彩留评!谢谢老师的一贯支持!问好老师,秋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