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水上人家(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水上人家(散文) ——《野渡无人》之二


作者:舟自横 秀才,126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发表时间:2025-09-09 12:21:14
摘要:初冬季节,江水退了很多,江边礁石面积向四周扩宽。静卧在江畔礁石峡谷的渔舟,水上人家,以船为家,风雨同舟,夫妻如影相随,同暮云归。渔人与渔妇,就像现代牛郎与织女,渔夫捕鱼缀网,渔妇洗衣做饭,风里浪里一起行舟,船舱就是他们西窗,晚上点上一支红烛,一定有说不完碎语,平凡而又浪漫。烛尽过后,依偎在一起,波浪摇晃着疲惫的身心,想象着渔人夫妻俩枕着波涛,随波荡漾,恍然睡在童年的摇篮中。也许现代社会早已经遗忘了渔人夫妇的存在,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两颗心温暖彼此,没有寂寞,心中有了爱,风雨同舟,长相守,不相疑,平凡而又伟大,这是现代物欲横流社会一道最美风景画。

【晓荷·小事】水上人家(散文) 时光匆匆如水一样轮回,江畔礁石四周渐渐成了江中捕鱼为生渔人的村落,这突出水面的礁石成了渔船避风的港湾。众多的渔船泊礁石的港湾,渔船闲云野鹤似的抛锚在礁石,寥寥几笔,勾勒一幅渔舟晚唱水墨画,宁静而又闲暇。
   清晨,穿行在白茫茫的晨雾中,头发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慢跑到礁石跟前,只见长江水无言东流,江水冲击礁石发出很有节奏的浪声,遇有巨型集装箱轮船顺水而行,江涛积聚在一起,顷刻间积蓄更大的波涛,犹如一曲音乐平缓的间歇过渡,一时高潮迭起。轮船过后,江水归于平静。刚开始相遇一艘乌蓬船,静谧地横在礁石峡谷的港湾,远远眺望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渔船,像宣纸洇开的淡墨,走近渔船,船木上皲裂的木纹粗糙,一看就是有年头的旧船。一叶孤舟,仿佛穿越空时的隧道,一场与时光深情对白的野渡。这礁石群不是韦江州滁州西涧的幽草丛生的野渡,也不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是人间烟火味夫唱妇随水上人家的渔船。
   目光瞥向在那条紧靠礁石的渔船,渔人在缀网。渔船分上下两层,仿若一轮上弦月沉浮在浩渺的江面,船舱底下一层只有双人床那样大的空间,吃水在水平线之下,是渔人休养生息的寓所。仅一人宽小楼梯通向船上的甲板,甲板层蓬起一人多高半圆的顶棚遮风挡雨,两头可以开合关闭。甲板刷了一层光亮照人桐油,船舱里面有些简朴生活用品,低矮小桌凳,像极了北方的小炕,是渔船吃饭活动场所,也可以说是船厅。 
   这艘几十平方米小船,漂泊在长江湖泊,如同现代大都市的蜗居,陋室虽小,简洁而又温馨。渔船的船头空旷处支架上晒满了渔网,船尾安装了发动机,发动机还可发电,现代打渔船不像古代完全靠扬帆和人工摇浆作为动力,只要启动柴油机,渔船便快捷地浪迹江湖,省时又省力。船厅一台收音机正在播放新闻,我想起自己在那久远的年代,收听收音机听小说消遣闲暇的时光。
   自从遇见渔船抛锚礁石,我不再感觉孤独。春去秋来,我与渔人也算是老相识。时而跨上船头跟渔民搭讪几句。渔人寡言少语,身穿一身黑色皮衣,皮衣裂缝隐约可见,头发乱糟糟的,脸色粗糙呈古铜色,大概四十多岁,问一句,答一句,很少主动搭话。我今天出来晚,不知渔人是否开船到江湖捕鱼问道:“今天不捕鱼?”渔人飘了我一眼继续缀网:“江面雾大,雾散了再去捕鱼。”渔人的手指在渔网中穿梭。
   我感慨想起劳蛛缀网,渔人闲时缀网。这时船舱里木板吱呀作响,渔妇佝偻的背脊从乌蓬船底舱钻出,仿佛捎出一阵潮湿的鱼腥味。也许江湖风吹雨打,渔妇皱纹密如渔网,一身洗得发白的外套,双手里端着铁盆,湿漉漉的衣服泡在盆里。渔妇看见我与她男人闲聊,扬起头冲着我莞尔一笑,便低头在船舷洗衣服。
   “你们不捕鱼也不回家住?”我想了解现代渔人的生活。渔人一边缀网一边回答:“习惯船上的生活。”我又好奇地说:“晚上没有电灯网络也习惯。”渔人若无其事回答:“点蜡烛啊,晚上听收音机。”我茫茫然:“那不是太寂寞了。”我想到千里长江不知还有多少人靠捕鱼为生,渔人几乎被现代社会边缘化了,每天生活就是简单重复,渔人靠什么信念支撑一种简朴的人生,那种孤独空净一定难以言表。
   “为了生存,习惯了,也不觉得寂寞。”渔人不以为然回答。
   “一年打鱼赚多少钱?”我最关心渔人的经济状况,金钱才是最大驱动力。
   “剔出成本,一年收入不到万元,现在鱼越来越少了,日子不好熬。”渔人漫不经心回答我。
    我心里为渔人辛苦付出不公平,一年到头,为了几千元收入,风里来雨里去,这点钱根本就不够我的零花钱。
   “为什么现在鱼难打了?”
   “滥捕的人很多啊,每年春天封江,本来是鱼产卵期,有些人靠关系照样可以下江捕捞,现在五花八门的收费,还有养殖鱼也特别多,鱼塘养的鱼,鱼食喂激素长得快,一个月就出塘。”渔人耸耸肩显得很无奈样子。
   “腐败祸国殃民。”我愤愤然,想买了两条渔人在大江捕获的野生鱼。渔人拖出水里网捞出两条手掌大鲫鱼递给我:“不要你的钱,就当尝尝野生鱼的鲜美。”我坚持塞给渔人10元钱:“你们也不容易,价格也不贵,我喜欢吃鱼,只要遇见你,我每天买两条。”
   “你们在哪里做饭炒菜?”我想到这样古朴捕鱼生活方式被现代养殖鱼所淘汰,真要是有一天,长江的鱼捕完了,渔人靠什么赖以生存。渔夫指向岸边不远处熏黑了礁石说道:“就在岸边礁石凹凸处架锅煮饭炒菜,日子没有你们城里人讲究,简单活着。”我顺着渔人手指处,礁石凹处用砖块垒起煮饭柴火灶,烟火熏黑了礁石。
   渔夫继续修补渔网,渔妇拧干最后一件衣服,渔人夫妇尤为默契,一举一动,心有灵犀。江面终于云开雾散,阳光朗照乌篷船,仿佛将两具疲惫的身影钉在甲板上,如同渔网缠住的鱼,江心远处传来渡轮的汽笛声。
   渔妇洗完衣又从船舱探出身,手里端着锅掏米做饭。目光聚集在不到四十岁的中年渔妇红光满面的皱纹,满满都是世事沧桑的记忆。尽管没有城市女子细嫩肤容,却精神爽朗荡漾知足常乐的笑容。江湖险恶,一个女人伴随渔人风里来雨里去,这需要多大的生活勇气!渔妇显得平静而又满足,她见我买了鱼友善对我笑了笑。
   初冬季节,江水退了很多,江边礁石面积向四周扩宽。静卧在江畔礁石峡谷的渔舟,水上人家,以船为家,风雨同舟,夫妻如影相随,同暮云归。渔人与渔妇,就像现代牛郎与织女,渔夫捕鱼缀网,渔妇洗衣做饭,风里浪里一起行舟,船舱就是他们西窗,晚上点上一支红烛,一定有说不完碎语,平凡而又浪漫。烛尽过后,依偎在一起,波浪摇晃着疲惫的身心,想象着渔人夫妻俩枕着波涛,随波荡漾,恍然睡在童年的摇篮中。也许现代社会早已经遗忘了渔人夫妇的存在,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两颗心温暖彼此,没有寂寞,心中有了爱,风雨同舟,长相守,不相疑,平凡而又伟大,这是现代物欲横流社会一道最美风景画。
   阳光穿透了云雾洒向江水,红波潋滟,江面顺流而下,或逆水而上船只繁忙热闹起来。渔人吃完饭也该浪迹江湖,今天在江边耽搁太长的时间,便告辞了渔人转身下了渔船。只见两个捕鱼人一前一后走向礁石没有蓬顶的小船。一个人麻利解开绳索;另一个利索启动了挂在船尾的柴油机。小船终于“突突”怒吼起来,冒出一溜烟的青烟,不一会儿,船箭一样从前面飘过,两个捕鱼经过眼前,目光波浪式划向我。我目光追逐捕鱼人驾船远去,渐行渐远穿行在白茫茫的江水中,灵巧轻便如同一只飞燕。我纵目追踪远去的小渔船,朝着太阳升起地方破浪而行,孤舟远影,一直看不到渔船的踪迹,烟霞轻罩,水天一色。

共 25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江畔礁石为锚点,用散文化笔触勾勒长江水上人家的生存图景。作者通过晨雾、浪声、旧船、缀网等意象,将渔民“以舟为家”的日常升华为时空交错的抒情长卷。文字间既有对现代性挤压下边缘生计的冷峻透视:滥捕、污染、市场倾轧,使年收入不足万元的渔人陷入“最后的江湖”;又不乏对“烛照西窗、枕浪而眠”这一极简浪漫的深情凝视——陋船如蜗居,却在风浪中盛放夫唱妇随的烟火。作品以“我”的旁观视角穿针引线,把买鱼、问价、塞钱等细节化作情感共振,令“被遗忘的生计”与“城市人的孤独”互为镜像。当小舟“突突”远去,水天一色,留给读者的不仅是江面渐逝的帆影,更是对“慢生活”与“快时代”如何共处的悠长叩问。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9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09 12:22:01
  水墨笔调写江湖最后渔火,冷峻追问现代性困境;烛舟相守,贫穷中拓出浪漫桃源,帆影渐远,叩问时代速度与人心温度。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09 12:22:23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