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个嫲嫲(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个嫲嫲(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28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4发表时间:2025-09-09 15:36:36

我的故乡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乡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村子的生活还非常落后。
   我家的院子位于村子的西北角。由于父母亲在外地工作,因此姥姥带着我住在我家院子里。我家的院子很大,当年在姥姥的操心下,父母亲在老家院子里盖了三间大瓦房作为堂屋,还在堂屋的西边盖了两间配房作为厨屋。院子里有四棵大榆树、一棵楝树,还有三棵枣树,有一棵枣树刚好在院子中间,因此我和姥姥经常在枣树下吃饭或者休息。由于院子地面收拾得比较干净,而且姥姥心慈面善,因此村子里的孩子们每天放学之后,经常三五成群地在我家院子里来玩。有时候是玩老鹰捉小鸡,有时候是跳绳,有时候是打陀螺,有时候是围着姥姥还有村子里的几位老奶奶坐在枣树下听老奶奶讲故事。
   在我们村子的最西头,有一位奶奶,按辈分她家的当家人王友学我该叫他爷爷的,因此我就叫那位奶奶为“学奶奶”。学奶奶人比较随和,而且心地善良,因此她和我姥姥关系特别好。很多傍晚,农村人不忙的时候,学奶奶就会来到我家,和姥姥在一起谈天说地拉家常。那时候经常来找姥姥玩的几位奶奶分别是学奶奶、二奶奶(也是我们本家的)、明老奶奶和前边的邻居一位老奶奶。姥姥和这几位老奶奶在一起,相处非常和睦。学奶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长期跟着二儿子生活。学奶奶唯一的一个女儿,当时也就是十八九岁,名字叫做“个妮”,是我的姑姑那一辈的,在我们老家河南豫东有一个方言就是把姑姑叫做嫲嫲(māmá),于是我就喊她叫做“个嫲嫲”。
   由于当时学奶奶家里住房紧张,学奶奶就给我姥姥商量,能不能让个嫲嫲在我家住上一段时间。姥姥啥话没说,就同意了。白天个嫲嫲要参加劳动,晚上吃过饭以后,就来到我家,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我住在东边的屋里,姥姥和个嫲嫲住在西边的屋里。
   个嫲嫲是一个个头不高但长相甜美的姑娘,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说话声音清脆。由于心地善良,而且灵魂洁净,因此很和姥姥投缘。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非常和谐。
   个嫲嫲非常勤快,家里家外干活都是一把好手。记得那时候她还在农村学习科学种田,还是铁姑娘队的队员,不论干什么农活总是不怕脏不怕累,非常吃苦耐劳。
   个嫲嫲还会用当时农村的织布机织布。她把织布机和线都放在我家堂屋的中间,每天起早贪有点空闲时间黑手脚麻利地织布。她的手很巧,经常一遍织布一遍给姥姥说话。
   个嫲嫲还非常孝顺,并懂得感恩,在她家里她非常勤快,对自己的父母非常疼爱。有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给家里人留着。有时候,她还会带点好吃的给姥姥和我吃。
   记得个嫲嫲快要订婚的时候,她每天都非常勤快地纳鞋底做鞋,说是给家里人每个人做一双鞋。那时候农村非常落后,家里的唯一电器就是农村的有线广播,还经常有时候有声音,有时候没有声音。个嫲嫲订婚的时候,她的嫁妆里有一盏罩子灯。当时我们村里那是第一个罩子灯。啥是罩子灯,其实也是一种油灯。当时我们那里普遍使用的都是煤油灯,就是用一个墨水瓶,在瓶盖上钻一个空,有一个灯芯也叫灯焾子从小孔里穿进瓶子里煤油中,点着后黑烟很浓,一点火光,好多家里舍不得用煤油,都把灯焾子做得又细又小,因此灯火也就很小。罩子灯只是在煤油灯的基础上做的模样美观了一些,整体看上去就像一个亚腰葫芦,底下盛装煤油,上面有个玻璃罩,风吹不灭灯火。个嫲嫲是一个虽然生在农村家庭也不富裕的姑娘,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很讲究,她爱美,也懂得一些审美,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简洁大方。
   个嫲嫲在我家住着那一段时间,每隔上几天,都要给姥姥梳头。个嫲嫲对姥姥非常敬重,嘴也甜,她总是搬一个高板凳,让姥姥坐在上面,自己拿着梳子站在姥姥周围给姥姥梳头。她一遍细细地梳着,一遍给姥姥拔白头发,并一直夸赞姥姥慈眉善目,头发长得好,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白头发只有几根。姥姥坐在那里,很享受个嫲嫲伺候她。两个人说些家长里短,一应一答,就像女儿和母亲一样亲切。
   就那个年代,我们村里几百口人家,几乎很少有人吃过苹果。我们只知道山东出产苹果,在我们那个火车站也经常看见卖苹果,但是由于过于贫穷,从来没有见过谁吃过苹果。直到那一年个嫲嫲的父亲王友学病重了,说想吃苹果。个嫲嫲就哭着领着我一起去火车站商店给学爷去买苹果,我才第一次真正见到拿在手里的苹果。个嫲嫲由于伤心,眼睛里含着泪,我跟着她到了火车站商店,给学爷买了两个苹果,好像是花了两毛钱。个嫲嫲把苹果小心地包起来,让我拿着,我闻着非常好闻,但知道那是学爷病重要吃的东西,虽然馋嘴,但绝对不会吃。我们两个回来,我把苹果交给了学奶奶。学奶奶把苹果放在了学爷的床头。一直放了三天,最后学爷也没有吃一口苹果。学爷走了,个嫲嫲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是学爷丧葬期间,有一段时间个嫲嫲就不在我家住了。姥姥和我都很想个嫲嫲继续来我家里住。记得姥姥还说过两三次:“你个嫲嫲不知道家里住着挤不挤,方便不方便?”
   等到个嫲嫲把家里的事情办理完以后,个嫲嫲又搬回来和姥姥一起住。那时候我年龄小,并不懂得大人之间的感情。现在回忆起来,个嫲嫲确实特别关爱姥姥,姥姥也特别疼爱个嫲嫲。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个嫲嫲开始张罗婚期了。我那时候真的是傻乎乎的,有一次竟然缠着个嫲嫲说,你结婚就在我们家结婚,我不让你走。个嫲嫲拉着我的双手,看着我,认真地说:“我结婚了,能不回来,回来我就住在你家不走了,行不?”我拉着她的双手说:“不行,你哄我的,你一结婚就不回来了!”个嫲嫲说:“我咋能不回来哪?这里是我娘家,我一定回来,回来看姥姥和你,给你带好多好多好吃的。”我说:“嫲嫲,我什么也不要,我就要嫲嫲疼我就行。”个嫲嫲说:“我咋能不疼你,疼你。”自从个嫲嫲结婚以后,我很少见到个嫲嫲。听姥姥说,个嫲嫲结婚以后,经常有病,长期爱做恶梦。记得有一次个嫲嫲回娘家,专门来看姥姥和我,还给我家带了一只杀好的鸡。姥姥非常热情地招待她,并喊来学奶奶在我家一起吃鸡肉。在空闲的时候,姥姥问起她的病情,她说看了好多大夫,都不管用。姥姥安慰了她几句,她就和学奶奶一起回家了。
   我从初一的时候跟着姥姥离开老家来到陕西铜川父母亲工作的地方,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个嫲嫲。
   直到2005年回到老家,那时候姥姥和学奶奶都已经去世。我向个嫲嫲的哥哥万良打听个嫲嫲的消息,万良叔叔告诉我,个嫲嫲已经去世多年了。去世的时候,个嫲嫲只有五十岁。
   我的心里顿时无限悲痛,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个嫲嫲的很多往事,在我心中她依然那么年轻,彷佛还在我家住着和姥姥一起说话,给姥姥梳头、在我家堂屋里织布。万万想不到,个嫲嫲走的那么早。
   如今,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又一次回忆起故乡,想起个嫲嫲,彷佛她还活着,依然是十八九岁,齐耳短发,明亮的大眼睛,个头不高,却干干净净,是一个清新脱俗的小家碧玉。如果个嫲嫲能够活到现在,应该也有七十来岁了吧,我多想回到我还像七八岁那时候跟着她去买苹果、缠着她不让她结婚那个年龄,让她永远青春焕发,永远不老啊。

共 28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帧浸满温情的旧时光剪影,将我们带回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豫东平原乡村。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自家院落的榆枣、几位奶奶的家常,更聚焦于“个嫲嫲”这一鲜活形象——她勤快织布、悉心为姥姥梳头,为病父寻购苹果时的落泪,订婚时准备嫁妆的讲究,都藏着乡土岁月里最质朴的善良与坚韧。文章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唯有灶间烟火、堂屋织声、孩童嬉闹这些细碎日常,却让旧时光里的人情暖意格外动人。当文末提及“个嫲嫲”早逝,那份对故人的惦念与对过往的怅惘,也悄悄叩击着读者的心——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记忆留存,更是对一段朴素、温暖岁月的深情回望,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拾那份久违的纯粹与真诚。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并申报获精!【编辑东夷三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9-09 15:38:12
  文末对个嫲嫲早逝的怅惘,让这份带着泥土香的记忆更显珍贵,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旧时光里最质朴的人情与牵挂。
2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9-09 15:38:48
  精彩美文,欢迎大家品读!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9-09 15:43:22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敬业编辑,老师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胸怀广阔,特别致敬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9-09 15:44:39
  期盼东夷三子老师宝刀不老,创作更多佳作,祝福老师生活幸福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