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我爱曹家边的竹林(散文)
我插队落户的曹家边生产队虽是一个穷山沟,但也有富有的地方,那就是满山的竹子。山上的竹子一大片一大片的,远望竹林宛如翠色织就的天然画卷。站在山岗回望,整片竹林仿佛被春风泼洒翡翠,层层叠叠,绿意自山脚漫涌而上。近观竹林,竹林里的竹子笔直挺拔,像一群坚守岗位的士兵,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天地。远观时,那连绵的竹海似碧浪翻涌,像巨幅青绸从云端垂落,把整座山峦裹进流动的绿意之中。
好在这美丽的“竹林”离开我们居住的村子并不远,走上十来分钟山路便可到达。这里的竹子大都是毛竹,粗壮高大,实用性很强。
自我们插队来到这里,曹家边的竹子便和我们上海知青息息相关。
记得我们是三月中旬到这里插队的。一路进村,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路旁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笋,唾手可得。
春天伴着细雨,雨后春笋,这些笋长得可快了,不是一天一个样,而是一天几个样,直往上窜。以每日30厘米左右的速度拔节生长。
我们不由想到了上海笋干烧肉的美味,便想用这些毛笋做笋干。说干就干,我们扳来了几大筐毛笋,扒去笋壳,洗净破开,摊开,放在太阳下晒。我们太天真,以为这样就能晒出笋干,殊不知,正确的做法,洗净后要榨干笋的水分,然后要熏烤,再放到太阳下面晒数日才能成功。而我们没有遵照这样的流程,笋没几日便发霉了,只能扔了,无功而返。
然春笋仍是我们不用种的菜,竹林里到处都是。随便拗上几支,切成片放入上海带来的腊肉或香肠,就能炒出一盘美味佳肴。当然还能做成其它的菜。砍一根毛笋则可以成为烧腌笃鲜的主要食材,不要花钱买哦!
苏轼有诗曰: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
令人俗。以文人雅士的口吻强调竹与精神生活的关联。我们插队曹家边则不愁居无竹,愁的是食无肉。处境不同,需求就不同。
四月初,村里来了两个竹匠。我请师傅用山上的竹子做了躺椅、竹椅。一共只要3元钱,如在上海买这两样,少说又要10来元。
初到曹家边就感受到竹林的好,很欣喜。
曹家边竹林还有一项好,就是竹子可以去卖钱。
曹家边的老俵每次赶集,都会扛两根毛竹到山下卖,他们从不空手去赶集。我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赶集就准备扛一根。
早上7点不到,我们四个上海知青,每人扛一根长6米,碗口粗的毛竹,紧随老俵上路了。爬到第一个山顶——鹰头嘴,已经气喘吁吁了。一根毛竹少说也有四五十斤重,对于我们来说要扛到十七里的山下,压力是不小的。
好不容易扛了十来里,来到“连云亭”,我们停下脚步歇息。举目远望,眼前一片云海美景,脑海里不禁浮现毛主席的诗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的诗句给我们增添了力量。我们扛着毛竹,跟着老俵继续翻山越岭,
9时许到了山脚下的村前村。篾匠早已“守株待兔”了,看到上海知青扛毛竹,这还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惊讶之余,慷慨地以一块二毛一根收购。这可是力气换来的现钱啊!有点小兴奋,因为这钱可以办不少事呢。当天在街上吃了一餐有猪肝汤的中饭,花了三毛五分。剩下的钱买菜、寄信。自给自足,能不兴奋吗?
这无疑是一条财路。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要赶集,我们都会扛上一根竹子去卖。可好景不长,队长找上门,要我们把卖竹子的钱上交队里记工分,这怎么行?不是亏了吗?记10个工分也只有8毛5,况且还拿不到现钞,要等到年底分红。一开始,考虑到影响,我们乖乖地交过几回,后来就不交了。因为没有钱,就要家里寄,这样会增加家里负担。好在队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来管我们了。大概他们也体谅到我们的苦衷,网开一面,我们是感激不尽。
还别说,那些年靠卖竹子我们的手头松了不少,竹林成了我们的财源。感谢你——竹子。
要感恩竹子的还有它的另一个大作用,就是它是我们的烧柴。我们十几位上海知青,大都二人或三人搭伙吃饭。我们烧的是小炉子,而干燥的竹子,是最好的烧柴,烧起来“呼呼”作响,像煤气似的,火旺得很,炒菜绝佳。
干燥的竹子是冬天的大雪压断了竹稍,竹子死了仍竖立在那里,风吹日晒,便成了干竹子,竹林里到处都是,取之不尽。曹家边的竹林又成了我们的柴源。
竹子是曹家边的宝贝,自然就有不少觊觎它的人,就时有周边村民来偷。
一次在赶集归程的途中,在离曹家边不远的山里与几名偷竹子的不期而遇,他们见到我,做贼心虚,连忙加快脚步逃。一名比较斯文的中年人,逃得比较慢,被我逮住了。他身材不高,有点惊恐,解释说他是头陂中学的老师,是跟着村民来的,可以写借条给我。看他文质彬彬的样子,我不想为难他,让他用烟壳写了一块钱的借条,说好下次赶集去他学校拿钱。他千恩万谢地扛起竹子走了。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赶集的那天,我到学校要钱,恰巧王校长也在办公室,王校长是头陂知名人物,比较憨厚,我认识。我向他讲述了原由,他朝我笑笑,而那位偷竹子的说要看看借条,我毫无防备之心,掏出借条递给他,谁知他接过借条快速塞进嘴里吞下肚,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会这样,有点像谍战片里的镜头。我怒气冲冲地责问王校长,你的员工怎么能赖账?那位偷竹子的木然地看着我,王校长却不置可否,笑笑了事。事已至此,还能怎样?再想想当时的教师也是穷,否则也不会把借条吞下肚,毕竟那滋味也不好。罢了,算你狠!
还有一次,偷竹子的规模大多了。那天一早,队长来叫我,说宁都方向来了不少偷竹子的,要我带几个上海知青去拦截。我随即和几名知青拿了砍刀上山查看。在离村子三四里的山坳里果然发现了人影和声响。我们连声喝道“你们是哪里人?为什么偷竹子!”那些偷盗者,听到有人来捉,立时慌了神,一看又是手拿砍刀的,丢下竹子抱头鼠窜。那时的人的确胆小,我们才五六位上海知青,就把他们吓成这样,做贼心虚。
还有一桩好事也与竹林有关。每年冬天我们一般都回上海探亲,村里的老俵就会送我们冬笋。这可是好东西,当时上海冬笋价格不菲,而这里不要花钱,只要力气和技术。我们也到竹林了挖过冬笋,但没有技术,一难找,二就算找到了,也不会挖,好端端的笋会挖烂。挖烂的冬笋,难以保存。老俵会根据竹稍的走向,找到土下的竹鞭,然后顺着竹鞭挖笋,又快又好。这技术不外传,因此我们就不为难老俵。有他们相赠,每年我们都能带上四五十斤到家,送给邻里好友,让大家尝尝我们曹家边的冬笋美味。
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来年开春,我们返曹家边也会以上海的固本肥皂、精白卷子面、哈尔滨食品店的糖果、五颜六色玻璃纸包装的伤筋膏药等回赠。还会用凤凰牌香烟,麦乳精来招待来我们住处坐坐的老俵。
返城后,1982年冬我在上海结婚,给曹家边的村民寄去了香烟糖果。出乎意料的是曹家边的村民随后给了我一个惊喜的回礼。他们用曹家边的竹子,请篾匠给我做了一床精细的篾席,费了不少周折寄到上海。
自此,每年夏天我躺在清凉的篾席上,就会想起曹家边的竹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画了四十多年竹子,终于悟出了 “清瘦”竹子才美。我插队曹家边六年半,和竹子亲近了六年半,在我看来曹家边的竹子无关乎“清瘦”,不管粗细,死活都美,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
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倒是很喜欢,此诗以破岩竹喻气节, 展现困境中的刚毅品格,它是我坚持在曹家边艰苦环境中奋斗是精神力量。
我爱曹家边的竹林,这竹林不仅是我们的“财源”、“柴源”,偶尔还是“菜源”,它支撑了我们度过插队的艰苦岁月,它还传递了曹家边村民的浓厚情义。
曹家边竹林,我怎能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