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怀念我的大学老师孙长宁(散文)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到来了,每年教师节我都会写一篇感谢老师的文章,今年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大学班主任老师孙长宁。因为我突然在一个书箱子里发现了——孙长宁老师写给我的26封信,同时放着的还有我写给老师的回信。这些回信是在老师去世以后,师母给我寄来的。想想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保存这些信件已经没有可能了,等我走了以后,孩子们会将它烧掉。我把它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决定写一篇纪念老师的散文,然后将其一起烧掉。这时候,我才真的体会到,在我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什么物质也没有带来,走的时候,也不会带走一针一线。
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是73级计统专业(计划统计)年龄最小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爱护我,同学们把我当做小妹妹;班主任孙长宁老师则把我当成他的又一个女儿。说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那时候,满大街都是卖冰棍的,但是冰激凌却不好买到,因为奶制品的原料比较紧张。每一次,师母从单位分得一点冰激凌。孙老师都会打发他们的女儿来楼下喊我:“张凤英姐姐,到我家来,我爸爸找你有事。”我第一次急急忙忙跟着她走到老师家。还以为有什么班级的事情,没想到是请我吃冰激凌。我拿着冰激凌,心中一阵好感动,连忙说:“谢谢孙老师,您真把我当成女儿啦。”孙老师慈祥的笑着,眼角出挤出密密的细纹,看着我的样子让我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带着我下馆子吃羊肉泡馍,也是这样欣赏的目光。那一刻我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女孩,在福建前线的厦门找到了一个父亲。从那以后,我有什么心里的小秘密,都会与班主任孙老师说。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跟老师说:“我想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孙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调查研究过哪里最需要你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是化工部委托培养的学生,那你就写服从祖国分配吧。”当时我就领会到老师的意思了,于是在志愿书上写下了“服从祖国分配。”
后来我被分配到“化工部第二胶片厂”,那是一个三线企业,保密工厂,地处伏牛山深处,我一点儿也不感觉工厂有什么不好。最让我揪心的是企业连年亏损。于是,我写信给孙长宁老师说了工厂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孙老师曾经在省计划委员会工作过,有很多经验,于是曾多次给我说到开阔市场的问题。还提出是不是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一下。于是我们几个厦门大学的同学(一个在计划出;一个在财务处;一个在销售处;一个在人事处)一起在生产调度会议上提出来扭亏为盈的具体意见。拿出来一年扭亏为盈的方案,结果真的实现了!我们非常高兴。
随着岁月流转,我的人生也步入新的阶段。在伏牛山中的工厂里,我结识了后来成为我丈夫的同事。恋爱之初,我便写信向孙老师请教。他在回信中细细询问对方的人品、志向,提醒我:“婚姻是人生大事,既要志同道合,也要彼此包容。”他的话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我们结婚时,老师虽未能亲至,却寄来一对钢笔作为礼物,附言道:“愿你们共同书写人生的篇章。”
孩子出生前,我又一次写信向老师求教。他回信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耐心比权威更重要。”这些话语,成为我日后养育子女的座右铭。每当孩子们淘气或我感到困惑时,总会想起老师温和而坚定的目光。
改革开放后,我调入一所大学任教。站在讲台上的前夜,我写信问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他回信写道:“教书育人,重在用心。知识可以传授,但品格需要熏陶。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这封信我珍藏至今,纸张已泛黄,墨迹却依然清晰。
多年后,退休的孙老师来烟台看望我,还带来了师母。他已是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我们坐在阳台上,泡一壶铁观音,回忆往事。他说:“看着你成长,是我教书生涯中最欣慰的事。”那一刻,夕阳余晖洒在他脸上,我仿佛又看到当年请我吃冰淇淋的那位慈父般的老师。
孙老师晚年时,我常打电话问候。每次他都会问起我的工作、家庭,最后总不忘叮嘱:“注意身体,别太累。”他去世前一个月,还在信中说:“人生短暂,要活得有价值。”
如今,我也已退休多年,青丝变白发。每当教师节,我总会想起孙老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用26封信、用一生的关怀,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为师。我最终选择将这些信件焚化,不是让记忆消失,而是让那份深情融入永恒的时间——正如老师所言,我们带不走一针一线,但留下的精神却可以照亮更多人。
火焰升起时,我看见青春岁月在信纸间闪烁,看见一位老师用一生写就的答案:教育,就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欣慰的是,我也和老师一样在教育园地里耕耘了25年,等我到另一个世界看见老师的那一刻,我可以和老师有很多共同语言,无愧与孙老师师生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