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时光】商鞅变法(杂文)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商鞅变法(杂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35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发表时间:2025-09-10 10:56:18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能够从西方边鄙之地崛起,最后以气吞山河之势一统天下,始自商鞅。后来始皇统一了中国,实际上留下了一个卫国没有攻陷,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因为商鞅和吕不韦两人是卫国人,所以额外照顾。可见,商鞅在大秦历代君王心目中的地位。
   商鞅变法之初,秦国已经从穆公时的中原霸主逐渐衰落成为边鄙小国。衰落的原因,主要因为魏、楚国的强大,而两国的强大源于兵家吴起的变法。当时大争之世,谁变强了,其他人就相形见绌。魏国强盛了,就阻挡住了秦国东出之途,秦国就不得不缩在中原以西的贫瘠之地,得不到发展。秦人自古勇武,和魏赵等国征战不休,也只是勉强依靠函谷关地势之利,保住自己的一方土地。而征战带来兵民、物资的损耗,更使得秦国的发展捉襟见肘。所以,战国之后,秦国不但难以发展,而且日渐衰弱。直到雄才伟略的秦孝公执政,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能够强大起来。发展需要人才,他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广揽人才,商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到了秦国。
   商鞅的故事很神奇。他首先是在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公叔痤很赏识他,在自己病重后建言魏王,让商鞅接自己班,见魏王不以为意,便紧跟着建言,不用商鞅就杀了他,免得他为别国服务成为魏国大患。后来见到商鞅,告知他此事,并要他快跑。而商鞅却认为,魏王既然不听公叔痤之言任用自己,自然也不会听他的话杀自己,所以压根没跑。果然,魏王只是认为公叔痤病重,已经胡言乱语了,根本没把商鞅当回事。这个故事见于《史记》,但很不符合逻辑。公叔痤既然建言魏王对商鞅不用即诛,又怎会通知商鞅?在这些政治家眼中,国家比任何人的生命都重要,从无仁慈可言。或者说,如果他是个仁慈的人,根本不会建议魏王杀掉商鞅。好吧,就算公叔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良心发现通知商鞅了,商鞅还不离开,那不是他睿智,而是他有病。战国乱世,杀戮遍地人命危浅,无论哪一国的朝廷都充满了杀戮,王要杀一个人轻而易举,根本没有道德负担,商鞅凭什么认为魏王不会杀他?更何况,他反正要离开魏国,早离开晚离开并无区别,何必一定要冒生命危险?政治家需要赌徒的野心,但那是不得已的时候,能够避免还是不立危墙之下的。这个故事,明显是为了神话商鞅,也为了讽刺魏王,因为正是后来的商鞅率兵攻掠了魏国。
   商鞅到秦国,走的是孝公近臣景监的门路。景监向孝公举荐了商鞅,当孝公面试商鞅时,商鞅向孝公讲解王道,孝公听了直打瞌睡,认为商鞅也只是个夸夸其谈之辈。后来,商鞅又哀求景监,让孝公再次见他,这次他提出了霸道,让孝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座椅都不知不觉前移了。还有夸张的说法,说两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商鞅显然是有真本事的,所以才能够得到孝公重视。但是,他为什么第一次不直接向孝公提霸道?其实王道就是儒家仁爱礼制那一套,而霸道就是法家法制权势那一套。故事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儒家是正人君子的学问,是道德高尚之人崇尚的学说,而法家充满了鬼蜮伎俩,是政客们崇尚的学说。更何况,儒家是当时的显学,商鞅肯定也懂得儒家那套作风。他不知道孝公喜欢什么时,说些流行的、高雅的法则是不会错的。然而,孝公心里明白,儒家那一套,在乱世之中是无法强国的,所以根本不敢兴趣。于是,商鞅毫不犹豫的献上了法家那一套,果然深得孝公这个英明的政治家的欢心。事实上也确实证明了,乱世之中只有法家才能强大甚至才能存活。《三体》中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就是说在黑暗森林中,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并且能够先发制人,从而消灭一切可能的敌人才能生存。而西方性恶论也认为,在没有规则的社会中是没有善的,只有力量和力量的相互制约,恶行和恶行的相互抗衡,才会产生善,产生规则。所以,在战国时代,只有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发展自己的实力,能够强悍到可以对抗敌人,打败敌人才是最唯一的道路,温文尔雅感化不了敌人,更抵抗不了屠刀。也有人说,商鞅这样做是刺探孝公,因为法制是一条不归路,必须有绝对的决心和信念才会成功,如果孝公但凡对儒家有所好感,对法家有所动摇,商鞅也不敢全力辅佐孝公,也许是吧。
   法治,说起来很简单,国家颁布法令,百姓遵照执行就是法治。但是,在高度文明的社会确实可以,国家发布法令,百姓自己去看就好。但在当时的秦国,百姓大多是文盲,国家颁布法令对这些人根本不具任何作用。针对当时的国情,商鞅实行了神秘主义和以吏为师。所谓神秘主义,就是法的内容不容质疑,根本不允许百姓讨论,更不用说根据民意进行修改。这其实是专制社会的弊端,也是当时各种学说的共同缺陷,如墨家的尚贤,儒家的尊王等等。专制社会必然带来愚民政策,只要是君王发布的命令,老百姓只要照做就好,为什么这样做,命令对不对,不要思考,更不允许讨论,这就是儒家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商鞅的法治绝对不是现代的法治,他不会管良法恶法,只要是对统治者有利,对国家有利,百姓就必须遵照执行。以吏为师,更简单,就是对百姓而言,官吏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对官吏而言,上级说什么就是什么。原因也很简单,百姓大多文盲,看不懂法令,只能听官吏们讲解教导。在此背景下看商鞅的徙木立信,就明白商鞅的用意了。这件事就是要让百姓们知道,官吏们说的话都是对的,不管如何匪夷所思,只要照做就行,赏罚都会落到实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商鞅将自己制订的国家意志传导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实倒是很简单,都是富国强兵之举,并不出奇。首先,劝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谁开垦的归谁所有,谁生产的产品多还有奖励。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实际就是避免旧贵族拥有大量田地但得不到耕种。在封建社会,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正是从商鞅开始的对粮食的极端重视,秦国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粮食储备。后来秦赵的几次大战,动辄相持一年多,秦国最后都胜在了国力上。像典型的长平之战,赵王不得不换掉擅长防御的廉颇而选拔了提出进攻意见的赵括,实际上是已经没有粮食,耗不起了。其次,重军功。秦人悍勇,私斗成风,但商鞅开始严禁私斗,悍勇之气只能放在战场上,而且以斩首论功,无论是谁,哪怕是奴隶,只要有军功就能封爵,就能拥有田地,就能过上好日子。政策执行之后,秦人闻战则喜,听到有打仗了,不是害怕而是高兴,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秦国锐士纵横天下无人能及。禁止私斗,又避免了内耗,保存了民力。最后,加强社会控制。取消封地,改为郡县制,由孝公直接任命的官吏管理地方,这样官吏都对国君负责,国君直接指挥到地方;实行保甲连坐制度,普通百姓保甲之中出现问题,一保都遭到刑罚。保甲相互监督,使得当时六国的间谍在秦国无处容身,为战场胜利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战场上更是,一个士兵逃跑,一伍均受到处罚,这个伍本来基本就是同乡甚至是同宗亲戚,试想下,你逃跑了,你最亲密的战友会受到牵连,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叔伯兄弟;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为了避免牵连,在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杀了你。往前冲,虽然可能会战死,但也可能会得到军功和封赏,即便战死,家人也会得到照顾。两相比较,你会选什么?当然是视死如归往前冲了。说到底,法家深谙人性的黑暗,用制度的设计进行克制,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即便战死,也没有士兵会后退,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何其恐怖。这些变法内容只是大略,商君还有细节方面的举措作为配套,如统一度量衡、赋税制度的改革等等。
   无论什么政策,其实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无论什么改革,都会触及到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商鞅的一系列制度,当然有利于国家,但损害了老贵族们的利益。比如废井田、废封地等等,直接剥夺了他们的权益。军功制的施行,普通百姓甚至奴隶都能获得军功和封赏,也让这些习惯了垄断国家利益的阶层感到了压力。事实上,历次改革之所以困难,都是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当时的国君,本身也属于老贵族的一员,他又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意见。所以,战国时期的变法,变法推行者基本都不会得到善终,即便有当时国君铁了心的大力支持,但国君殁去后,这些继任者,一般是早就听惯了老贵族们宣传新法有多么不好的皇子们上台以后,基本都会废除新法,用变法者的生命向老贵族们妥协,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从而变法失败,国家强盛一时后又会走向平庸。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之士们普遍面临的无奈结局。但是,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因为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了社会的进步,用自己的生命献祭了学说,献祭了历史,哪怕徒劳无功。
   变法的实施,法治的推行,能否做到有法必依,依法治国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现代社会,依法办事早已深入人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已经不是口号。但是,在商君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当法律触及到君王身边人时,法律的效力如何,往往就是新法是否能够成功推行的关键。孝公时,就发生了太子杀人事件。杀人抵命,但太子自然不能抵命,于是被流放到边境之地受尽凄苦,上下倒也没有异议。问题出在太子傅身上。太子傅,就是太子的老师,当时是嬴虔,这是孝公的哥哥,军功赫赫威望极高,是老贵族的首领,可以说,当年老贵族们都拥戴嬴虔即位,是他自己力排众议推举弟弟即位,才有了后来的孝公,所以他深受孝公信任。敢处罚他?没人会这样想,包括孝公,包括他自己。太子杀了人,他压根没想到自己作为老师要连坐,他只是去为太子说情,谁知商鞅一点不讲情面,割了这位求情者的鼻子。此举毁了他一生,从此他将自己禁锢在家里,再无在朝堂出面。商鞅此举,可以说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但也是最震慑之举——违反法令,太子被流放,这样的太子傅被处罚,谁还敢违反新法令?新法在秦国能够顺利推行,此举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法不容情,可现实都是人情社会。商鞅为了新法的推行,为了自己变法的理想,为了秦国的强盛,一往无前,是他的勇气。然而,这也注定了他命运的不幸。当孝公死去,太子即位,这位曾经被放逐的太子,听到了老贵族对商鞅的抱怨,更要为嬴虔出气,商鞅自然成了众矢之的。他走了战国时期所有变法者的老路——用生命献祭自己的理想。不过,这个时候的商鞅,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困兽犹斗,但也造成了最大的笑话,诞生了一个成语——作法自毙。他首先想用自己的力量抗争,可他封地的那点兵力,哪是他一手缔造的大秦锐士的对手。他不得已开始逃,逃到了民间,没人敢收留他,因为他制订的新法中有连坐之政策,谁收留他谁就要被牵连。后来,他逃到了魏国想进行政治避难,但当时秦国实力因他而强,而且已经侵占了魏国不少领土。魏王对他本就深恶痛绝,又不敢得罪秦国,根本不想也不敢庇护他,自然将他交给了秦国。最后他以车裂之刑,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无奈的一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虽然身死,但他推行的新法已深入人心,而且已经确实的改变了秦国,所以后来的惠文王即便杀了商鞅,也没有改变新法,而是继续推行。所以,商鞅变法本身就是个滑稽的悖论:那些老贵族们对他又爱又恨,恨是恨他触犯了自己的利益,爱是敬爱他为秦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必须死,但新法却又必须要推行。功过毁誉,就这样都奇特的降临到了商君身上,这恐怕是中国历史的唯一。秦人杀了商鞅,却又把他镌刻到了历史的丰碑上,所有的秦人都记得,是商鞅让他们国富民强,让他们傲视群雄,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邓小平说过,有了制度的保障,坏人也能变成好人。秦法巍巍,正是有了商君立下的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所以秦自孝公以后的历代君王,虽然也有朝堂争斗,但总体没有出现昏君佞臣,无不依靠着秦国的雄厚国力开疆辟土,争霸天下,吞食六国,直至后来始皇出现统一天下。秦以法强,法家在天下大争之世的角逐中展示了非凡的效力,但争天下和治天下不是一回事,秦国的苛法在治理天下时显出了他的弊端,所以秦二世很快亡国,留下了“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千古喟叹。商鞅变法在中国的法制史、政治史上都是一座丰碑,秦国为法治做了一次探索,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政治财富。经过后来汉初的黄老之说,到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最终,外儒内法成为中华民族的指导统治思想,也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民族的血脉流传。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商鞅的成功和试错。
  

共 4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需荣老师老师这篇文章,历史底蕴深厚,文笔流畅老辣,值得评鉴阅读。首先直接了当指出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历史背景,重点写了变法的三个内容,和变法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文中对《史记》细节的质疑、对“王道与霸道”的辨析、对“古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隔,均展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作者没有简单贴标签,而是将变法置于战国“大争之世”的语境下,还原制度变革的复杂性,既看到法家思想的现实效力,也反思其治世的短板,最终落脚于“外儒内法”的历史选择,为读者理解商鞅变法的深层价值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客观性的思考路径。文章深入浅出和现代的法制做了对比,指出局限性。最后画龙点睛“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商鞅的成功和试错”,作为总结。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坝上萱草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9-10 11:18:33
  商鞅是改革家,落得被杀下场,也是个悲剧
2 楼        文友:坝上萱草花        2025-09-10 14:30:41
  需荣老师的这篇文章,洋洋洒洒的,从儒家思想和法家霸道的对比,到古代法制和现代法制的对比,分析到位,很有自己的见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