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秋韵三篇(散文)
◎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
这是古人的诗句。灯还在,雨依旧密,云依旧浓,如今没有了雁。
我在听雨。
秋雨绵绵,无休无止,哗哗哗,就这样下着,似乎是对夏天炎热、干旱和燥风的报复。入秋的雨,和润物无声、湿衣不见的朦胧春雨不同,也和雷霆万钧,磅礴似浇的夏雨不同。秋的雨,它浓密,却不喧哗张扬,不紧不慢地下着。天色低沉,时间在雨中拉长,听雨,一种愁绪油然而生。怅然间望向街头,零星的人打着伞在雨中走着,透亮的积水中映着霓虹灯的光影,如流动的油彩,梦幻般,氤氲着五颜六色的斑斓。整个城市都湿漉漉的滴着水珠。
张爱玲写《秋雨》:“雨,像银灰色粘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怕也是我在这雨中的感受。
秋雨是宁静的,是雨落芭蕉的啪啪声响所传给人的空寂感,这雨,飒飒如霰,拂过窗棂,透来丝丝的寒意。“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是季节在默默移交着权柄:桂树开花了,石榴结籽了,紫藤在雨中更苍老的暗了……草色枯萎,湿在地上是绿的黄的红的片片落叶,原来凋零也可以很轻盈。
夜深了,窗外黑得一片寂静,偶尔听到几声虫鸣……不知何时,雨歇了。
秋,真得来了。
◎秋山
人,有时是很容易动容的。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晚上9点多,对农村来说已是夜深人静了。车辆启动,车灯扫过,院子里成群结队的小虫子密密麻麻在飞。后视镜里只有妈妈打着手电孤独落寞的身影……”
读之,有没有既视感?既视感,是一种对未曾经历的场景产生似曾相识感的生理现象。我通过文字和作者走在了一条山道上……他说“我家也在秦岭”。
大山深处有一盏灯。
文字疏远又亲近,轻盈,却很沉重。似乎,这世上,最优美的文字都是留给妈妈的。没有拖泥带水的犹豫,直抒胸臆,就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这几个字里,你读到了大山的幽静和夜的漆黑。可妈妈打着手电筒送别儿子的身影,孤独得却是那么清晰。
是他在看到一则山里的姑娘采秋直播的短视频后的留言。雨后的草丛、山涧、林中,野果落了一地,核桃、山栗、紫黑的李子,树上结着八月瓜裂开了嘴,裸出饱满的黑籽。树下,蘑菇,地软……“看!一树桩的木舌好漂亮啊!”树的根部层层叠叠长着黑色的菌菇,如舌。
姑娘指着一片蘑菇:“不知这蘑菇能不能吃?有谁知道?”红伞伞白杆杆……
他便在视频后留言:“我老家也属秦岭地带。红色的蘑菇可以吃。我小时候我妈成箩头的往家采,现在我马上四十了,我妈还是每年到树林里采蘑菇,白的红的,你视频里大多数蘑菇我们这里都有……我妈每年都会上山采秋,她老了,耳背,我们都不放心……”,也便有了上头那段离家的回忆。
◎秋的诗
前日里,立秋过后,一时兴起写了一首小诗。平常我不怎么写诗,总觉得那是文化人的闲情雅趣,那天,做文化状,便随意也雅趣了一下,因为,近日的我的一张照片,背景是山,是山峦上的月明云淡的初晴:
《九月九日自题小照》
秋来一轮月,夏去一窗风。
天地轮回里,老夫立当中。
北雁南飞高,山色晚欲晴。
铜壶煮醪酒,玉箫暮云轻。
不算诗吧。说是南飞有雁,并没有,只是应景的矫情。“铜壶煮醪酒,玉箫暮云轻”,两句更是附庸了古的雅。古人不是常常“酒啊,箫啊,凭栏啊”的,让人咂舌吗?
可我,笔后,却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忐忑。
但,细细品去,还是有些秋的意境和韵味,比如刘禹锡的洒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也想写出秋的另一种存在,和我的闲。
2025。09。10。夜。浐灞半岛云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