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走进芷江受降纪念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的一个金秋午后,暖阳如碎金般洒落在芷江受降纪念馆的庭院里。这座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纪念建筑群,以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为核心,在秋日的静谧中舒展着历史的长卷。我缓步穿过纪念坊,这座四柱三拱的青石牌坊上,"震古铄今"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坊柱上"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的楹联,笔力遒劲如历史的宣言。
拾级走进中国战区受降旧址,木质回廊的地板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呼应80年前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脚步声。西侧展厅内,一枚镶嵌在玻璃罩中的铜质徽章静静陈列,表面斑驳的弹痕记录着飞虎队战机与日军空战的激烈——这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芷江机场遗址采集到的珍贵文物。"纪念坊基座上的每一块青石,都来自芷江本地的抗战遗址,有些石片上还能辨认出炮弹轰击的裂痕。"陪同的湖南史学会专家李明教授抚摸着纪念坊的浮雕说,"1946年建成时,工匠们特意保留了这些带着创伤的石材,就是要让胜利的丰碑永远扎根在历史的土壤里。"
午后的阳光穿过受降亭的六角飞檐,在青石板上投下镂空的光影。我遇见了正在临摹受降场景的美术教师陈永年,他的画板上,受降旧址的青砖灰瓦与远处的芷江新城轮廓重叠在一起。画面前景中,一群戴红领巾的学生正围着讲解员,专注聆听玻璃展柜里那支钢笔的故事——1945年8月21日,正是用类似的签字笔,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投降备忘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父亲曾是芷江机场的地勤人员,他总说那天的天空特别蓝,美国援华航空队的P-51战机编队低空掠过,引擎声震得窗户发颤,那是胜利的轰鸣。"陈永年的画笔在受降堂的木质地板处停顿,史料记载,当年今井武夫就是在这里,面对何应钦将军派出的代表萧毅肃中将,递交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历时8天的受降会谈在此留下了永恒的历史剪影。
暮色中,一群白鸽从飞虎队纪念馆的屋顶掠过,翅膀划破晚霞。纪念馆文创店里,印有"芷江受降"字样的纪念章正被游客郑重地盖在手册上,旁边摆放的飞虎队战机模型与受降纪念坊拼图相映成趣。"每年8月21日,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受降纪念仪式,鸣放礼炮14响,象征着中国人民14年的艰苦抗战。"店员王芳指着留言簿上的一行字:"爷爷曾是驻芷江的士兵,今天我带着他的勋章来见证和平。"
在受降史料陈列馆的负一层,一份泛黄的《日本投降备忘录》复制件被安置在恒温展柜中,纸张边缘的折痕记录着80年前的紧张时刻。而在隔壁展柜,日本右翼势力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复印件上,"大东亚战争"的字样刺眼夺目——书中竟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的圣战",对芷江受降这一历史事实轻描淡写为"终战协商"。
"这些谎言在铁证面前不堪一击。"纪念馆馆长指着墙上的影像资料说,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一行8人乘坐插着白旗的飞机降落在芷江机场时,美军摄影师拍下了全程。视频中,日军代表低头递交文件的画面,与展厅内那支签字钢笔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印证。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曾在《日本的战争责任》中痛斥:"否定芷江受降,就是否定日本战败的事实,是对人类良知的背叛。"
展馆外,受降亭的石柱上,雨水冲刷出的沟壑仿佛时光的刻痕。监测数据显示,纪念坊的青石每年会风化0.01毫米,但展厅内保存的《受降会谈记录》手稿,经过特殊保护,至今字迹清晰。正如党史专家所言:"石头会老去,但正义的印记永远清晰;谎言会重复,但历史的真相绝不会被掩埋。"
夜幕降临,受降纪念坊的轮廓灯次第亮起,将"胜利"二字映照在夜空。一位白发老人正给孙辈讲述展柜里的军用水壶——那是他父亲在湘西会战中使用过的遗物。孩子指着墙上今井武夫签字的照片问:"他们为什么要投降?"老人回答:"因为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在飞虎队纪念馆的留言墙前,我看到来自12个国家的游客留下了签名。其中一行日文写道:"祖父曾是侵华日军,我来这里谢罪,并承诺传递和平。"无人机升空时,镜头里的景象令人动容:古老的受降旧址与现代化的芷江新城融为一体,沪昆高铁从纪念馆旁呼啸而过,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
离开纪念馆时,手机推送的新闻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在共同推进"二战历史记忆传承工程"。这让人想起纪念馆出口处的那句话:"芷江受降不是战争的终点,而是和平的起点。"这座位于湖南西部的小城,曾因"黔楚咽喉"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要塞,如今因受降圣地的身份成为和平象征。
80年前,这里见证了侵略者低头的时刻;80年后,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在诉说:胜利来之不易,和平需要守护。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纪念坊的顶端,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铭记芷江,就是铭记胜利;守护和平,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