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父亲的糖葫芦(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父亲的糖葫芦(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童生,52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发表时间:2025-09-12 10:55:03

那年母亲干农活时不小心摔坏了腰,在外干木匠活的父亲不得不从城里回到家里。他每天除了下地干活给我们一家人做饭以外,竟然琢磨起做起了糖葫芦。
   家里那时院子里有棵山楂树,红红的果结了满树。以前母亲秋收季节都会摘了树上的果去集上卖,母亲摔伤了走不了路,看着树上的果也是愁。父亲说:“愁啥愁呀!我做糖葫芦一样能卖钱。”父亲买来一些冰糖,摘了山楂果,在村子的老槐树下,支起了糖葫芦摊位。一辆褪了漆的三轮车,是母亲去集上卖菜推着的。父亲还做了个玻璃罩子放在上面,做好的糖葫芦放在里面。
   父亲会做糖葫芦据说是和爷爷学的,以前爷爷就是个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做糖葫芦,熬糖可是个技术活,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父亲说这活不难,因为他以前经常帮爷爷干,他初中毕业那年没出去学木匠和爷爷卖了一年的糖葫芦。串果、蘸糖,一气呵成。父亲做的得心应手。
   我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的手有魔法。那些酸涩的山楂,经他的手一摆弄,就变成了甜滋滋的糖葫芦。他做糖葫芦,挑选山楂格外认真,非要选那些大小均匀、色泽鲜亮的。“差一点的山楂做出来的糖葫芦,自己吃着都不安心,怎么卖给别人?”他常这么说。
   记得有个冬天特别冷,街上行人稀少。我陪父亲出摊,冻得直跺脚。这时来了个衣衫单薄的小男孩,站在摊前眼巴巴地望着糖葫芦,小手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只掏出一枚磨得发亮的五毛硬币。“爷爷,我也想吃糖葫芦,只有这五毛钱。”孩子手里紧紧攥着那五毛硬币,小声地对父亲说。我还没等父亲回答呢就说:“不卖!”小男孩低着头红着眼睛依依不舍地转身就要走。父亲急忙叫住了他,从草把上取下一根最大的糖葫芦:“拿去吧,孩子。”小男孩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落进了星星。他鞠了个躬,举着糖葫芦跑远了。那天收摊时,我发现父亲悄悄从自己的棉袄内袋里掏出五毛钱,放进了收钱的铁盒里。
   “爹,你这是做什么?”我不解地问。父亲拉过我的手,指着空荡荡的街头说:“人这一辈子呀,有些账要算在明处,有些账要算在心里。那孩子的五毛钱,我得收下,这是对他的尊重。但我自己补上五毛,这是对我的良心有个交代。也和你妈有个交代。”
   父亲做好事,送别人糖葫芦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有时回家他把挣得钱给母亲,母亲都会把给她的钱拿出几块给父亲塞进兜里说让他当零花钱。其实母亲知道父亲送人糖葫芦的事,因为母亲有时去街上别人也会和她学。
   那一年,父亲卖完一树的山楂,母亲的腰也好了。父亲就又回城里干木匠活了,但他会在家里红果丰收的季节回家陪母亲一起卖山楂,他还会做一些糖葫芦。我上大学那年,父亲执意要送我。在火车站,他塞给我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五根精心包裹的糖葫芦。“路上吃,想家了就拿一根出来。”火车开动时,我从车窗回头,看见父亲站在原地,秋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那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化作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上。
   我去上大学不久,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父亲就不再出去干活,专心干起了糖葫芦的生意。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有了一份工作也成了家,我觉得自己也有出息了,几次想接父母来同住,他们都拒绝了。“还得回去做糖葫芦呢,老主顾们都等着。”后来母亲病逝了,母亲病逝不到一年的一天邻居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父亲病了,我急忙赶回镇上。
   病床上的父亲瘦了很多,但看见我,眼睛还是亮了起来。“摊子好些天没出了,”他说,“那些孩子该馋了。”
   父亲拉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他的那双手正在微微发抖。
   “我想了想就对他说:“爹,我最近正好休年假,我帮你去卖糖葫芦吧。”
   父亲听了,愣愣地看着我,不相信地摇着头说:“不行,你干不了。”
   我坚决地对他说:“看都看了二十年了,我肯定行呀!”
   第二天,天刚刚亮,我就推着父亲辆车来到老槐树下。开始熬糖、串果、蘸糖。第一锅糖浆熬糊了,第二锅又太稀。直到第三锅,才勉强熬成了糖稀。村里人走过来,看我替父亲出摊,都觉得很新鲜,也知道我父亲病了家里需要钱,就都来买我做的糖葫芦,很快一上午我穿的糖葫芦就卖得差不多了。还剩下两根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来了,她说她也想吃糖葫芦只是钱不够。我想起那年父亲送糖葫芦的往事,就送了小女孩一根。
   下午收摊后,我去了医院。父亲看我来了,急切地问我糖葫芦卖得咋样?都卖出去了吗?我告诉他,都卖出去了,一根没剩。父亲笑着说,一定是乡亲们照顾我。然后我把收钱的那个铁盒子递给父亲。他打开数了数,突然抬起头:“怎么少了两根的钱?”我告诉他我送小女孩糖葫芦的事。父亲听后笑了一个劲地夸我做的对。并从枕头下摸出两个硬币投进铁盒:“记住,善心可以施,账不能乱,这是咱家的规矩。”
   父亲出院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硬实了,也不能再长时间站立了,我那阵公司也不景气,我也有心跳槽,就辞了那份工作。决定先不再找工作就正式接过了父亲糖葫芦摊。我每天出去卖糖葫芦,父亲都会亲自尝一下我熬的糖浆,他不认可的我就重新做,直到父亲满意为止。
   后来父亲说他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非要和我一起出摊。每天我推着车,他扶着车走在我身边。然后来到槐树下,我给他递过一个小木凳,他坐在上面看我忙碌,有时他也会站起身,给顾客递上一根糖葫芦。不忙的时候,父亲会和我讲起他和母亲的往事。
   从父亲嘴里我得知,他之所以放弃木匠这个活计而改行卖糖葫芦,他是为了我娘,不想再让我娘为了那一树山楂早起晚归去集上奔波。他做糖葫芦我娘就不用再出去卖山楂了。父亲还说:“深秋早晚凉呀,你娘腰受过伤,时间久了受不了呀!再加上你娘生前就喜欢吃我做的糖葫芦!”父亲望着远方,眼神温柔,“后来她走了,我就想着,把这酸甜的味道留给更多的人。父亲还说,糖葫芦这东西,就像人的一生。山楂虽然是酸的,但裹上了一层甜,就变得有滋味了。就像人无论干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波折失败,只要坚持,就会看到希望,再苦再累的日子也能挺过去。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卖的从来不只是糖葫芦。他而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或许酸涩,但总会有甜蜜包裹上来的。
   每年深秋山楂果红彤彤挂满树的时候,我都会特意请假回老家摘山楂果,摘好的山楂果一些送给乡邻,一些会穿糖葫芦。然后我会推着父亲那辆褪了漆的三轮车去老槐树下出摊。有时妻和儿子也会跟我一起回老家,和我一起出摊,我教妻熬糖,串果。有几次妻把糖浆熬大劲了,儿子尝后喊道:“太苦了。”妻尴尬地笑后,训斥儿子道:“熬糖浆哪有一开始就能熬好的呀!还不得反复练习才行!不经历苦怎么会感觉甜。”
   妻说得没错,就像我的父亲用一辈子教会我的那样——最甜的味道,总要经过反复熬煎才能得到。而最深的爱,往往藏在一根平凡的糖葫芦里,等待岁月慢慢品尝。

共 2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根糖葫芦,串起两代人的冷暖人生。父亲从木匠转型糖葫芦摊主,最初是为解妻子伤病之困,守护家庭生计;后来则成为传递生活哲理的媒介。他以“账要算在明处,良心要放在心里”的朴素原则,在买卖间留存善意与尊严。文中最动人的是父子两代人对“赠予”的默契传承,父亲为陌生孩童补上糖葫芦钱,儿子多年后同样选择赠予并恪守“善心可施,账不能乱”的家规。糖葫芦的酸甜意象被赋予深刻寓意,山楂的酸涩是生活的磨难,糖衣是熬煎后的希望与温情。父亲用一生诠释“最甜的味道需反复熬煎”,而子承父业的选择,更是将这种坚韧与爱融入血脉。文末妻儿参与熬糖的场景,暗示着这种生活哲学将继续延续,人生或许坎坷,但只要用心“熬制”,终能等来甜蜜回甘。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2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2 10:55:1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2 10:55:31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9-12 22:41:48
  拜读米缸老师佳作问好老师!拜读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