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曾为电力献青春(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曾为电力献青春(散文) ——我的电工履历之二(故事两则)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6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发表时间:2025-09-13 08:29:01

一、昨天夜里我值班
   酣睡中,一泡尿把我憋醒。我伸手摸着开关一按,灯没亮;床头柜里有手电,我打着手电去按别的开关,灯也没亮,是停电了。我照了一下墙上的石英钟,此时是凌晨两点;几点停的电,我无法说准,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自动记录设备。
   我们这是一个小小的乡镇农电所。除去领导,十四名农民身份的“站电工”正好两人一班一周一轮。值班这差事可真是太不容易了:你得二十四小时不准漏岗接听电话接待来访及时汇报并做好记录;你还得打扫卫生整理形象夏天铲菜园冬天烧锅炉随时有啥活你都得跟着干纯粹是个勤务兵。赶上事故停电就更倒霉了:按照要求,发现停电,就应该首先向配电调度室询问停电原因,如果是事故跳闸,应立即出去巡线(这时候就不说二十四小时不准离岗了),必须将事故原因查明,能处理的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报告领导,以便尽快恢复通电。
   这些条文,我们每个人都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事发在这个时辰,实在没法“立即”,只得等到天亮以后再说了。
   挺了四个小时,6点整,天色微明,我给调度室打了个电话。其实不用打我也知道,肯定是事故跳闸了。因为调度室绝不会半夜三更给你停电,倒是恰恰相反,头些年供电紧张,在调整负荷的时候,总是在用电高峰的天刚黑的时候给你停电,直到半夜,人都睡觉了,才会把电给你送来。看来巡线是躲不过去了。
   我让我的伙伴看家守电话,我一个人骑着车子上线路了。从变电所通往各个台区的配电线路就像电脑的路径一样,也是“树形结构”,而巡线的路径与进入电脑正相反,是从树梢经树干奔树根溯源而上。我们所的巡线“路径”还挺好,主干线顺着县级公路,不用步行穿越大地,骑着车子就能看清线路状况。
   蹬了约三公里,我就看见老远的前方的问题了:一根电杆上的铁横担耷拉膀子了。走到近前,发现在那个档距内,倒着一棵树。我们线路的电压等级是10千伏,线路格式是“两线一地”。杆顶的两条电线,一条被砸松,一条被砸断,落在了地上。电线落地处,有饭碗大的一块焦土。
   倒杆断线属于大事故,我立即返回所里,向领导报告。全体“所员”很快被调集上来,进行抢修。
   那棵树足有二十米高,是被锯倒的。仅仅是树梢子扫到了电线上,如果是树干砸上,非把电杆砸断不可。夜里锯树,肯定是盗贼。但是放倒以后,为什么没拉走呢?是被那电流入地的爆炸声给吓跑了吗?
   大家又在前面的一个道口的壕沟里,发现了一堆截成一段一段的树干。那棵树并没有被截开,那么这些树段是哪儿的呢?看来锯倒的不止一棵树。果然在前方几十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新茬的树墩子,在倒树的地上,每隔两米左右就有一条锯末子印,就像粉笔画的似的。一共八条印,而壕沟里的树干恰巧就是八段。
   我对这两个现场产生了疑惑:因为两地相距好几十米。谁偷树也得把截好的树段直接装到车上,绝对不会费些傻劲抬到那么远的壕沟里。截成段的那棵树肯定是先放倒的,放倒后截成段,装到了车上,又放倒了第二棵。第二棵倒下的时候砸断了电线,把偷树人吓跑了,倒下的树丢在了那里。如果是那样,完全可以把装到车上的树段拉跑,为什么又卸到了壕沟里?那很可能是第二棵树倒下的时候出了事,为了救人用车,不得不把树段卸下来。
   我的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了证实:在那棵树下出了人命。
   偷树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给我们找了麻烦。
   为了接上那档断线,调整被打松了的驰度,必须把一直到终端的电线从电瓶上全部松开,两条电线紧平后驰度一致了再重新绑上,还要更换那根被打弯的横担和掉碴的瓷瓶。这样看似不多的一点小活,爬上爬下数十根电杆,让我们十多个人足足忙了一天。挨点累倒也没啥,遗憾的是很难得到广大用户的理解。没有电了谁都心焦,都盼着快点来电好去做各自的事情。班上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几乎一天没断,询问中大多数带着责问的口吻。我的伙伴把嗓子都说哑了,而电话那头对停电原因并不关心却对电工迟迟没能恢复供电不大满意。
  
   二、事故发生:我没在现场
   更换台架上的变压器是农电所常干的工作之一,这本来就像农民套上马车出去拉土一样平淡无奇,但是在黄花屯的那次操作,却是让我半辈子刻骨铭心。
   那是1990年的旧事了。那时候我在所里负责内勤,已经不在外勤包片了。我们业内把农电所的工作分成内勤外勤两大块:抄表收费管理材料算内勤,线路设备上的安装和检修维护属外勤,外勤统归“设备专责人”负责。每个所设设备专责人一人,我们所的专责人姓牟,官称“牟专责”。全所的供电区域按村屯划片,每个电工包一个片。小活自干,大活集中。干活那天,考虑到包片电工小王的工龄太短,没有经验,承蒙领导高抬,派我去协助他,并指定我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
   那台变压器的重量七百多斤,台架距地面2.20米,最使我犯愁的是没有起重工具。牟专责说:“你找一根木杆做个挑杆,再找块木板做滑板,很容易嘛!四个人就成。”我问:“你干过?”他说:“嘿,啰嗦啥?那都是成功的经验了。”
   领了将令,我和小王来到黄花屯。队长领着我们找遍了全屯,才借到了一块长达三米的厚木板,可是往台架上一担,坡度比电杆上的拉线还陡。而木杆更是没处可借,队长只得派人上林带现去放树。
   把树放回来,又找来绳子铁线滑轮等,再把上游的电源停下,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天就快中午了。把要更换的变压器吊上去之前,还得把台架上原有的变压器卸下来。我在电杆顶端的铁横担上拴上滑轮,二十多个社员拽着一条大绳子,将变压器吊离台架,顺着滑板慢慢往下放,变压器的腰身还用两条绳子遛着,结果这台变压器还是像被击落的飞机一样栽到了地上。
   重量相同的两台变压器,一下一上。往下放都这般难做,往上挑岂不是更难?我和小王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停下,由小王去榆树台镇借手拉葫芦,小王骑上车子走了。我告知队长:现在就收工,让社员们回家吃午饭,下午1点半再开始。估计那时候小王就回来了。安排完,我因为惦念家里正有人给我收秋,便谢绝了队长的挽留,也骑车回家吃饭去了。
   下午1点半,我准时回到了现场,小王也借来了手拉葫芦。可是,这时候事故已经发生:一个社员躺在地上,鼻青脸肿,耳朵眼淌血。
   这个队的队长是我的拐了三个弯的小舅子,年轻气盛,仗着自己也当过两年屯电工,根本没瞧起我,他在我走后,指挥三十多个社员挑那台变压器。他的意思是等我回来的时候已经全都整完了,不是给我一个惊喜,而是给我一个难堪。结果,那棵挑杆都弯成一张弓了,变压器也达不到台架的高度。反复再三,最后一次,挑杆在支点处折断,变压器直落到地上,幸没摔坏;而一个社员被反弹的杆头打中了头部。
   我让队长马上找车把伤员送往医院,并让小王同去;我指挥几个社员用手拉葫芦吊上了那台变压器,在天黑前连通了电源。回到所里,我将情况报告给了所长,静候事态发展。
   那个社员的伤情幸好并不严重,住了几天院就好了。之后,家属找到县局,核销医药费及索要赔偿。
   县局派了一位科长来调查此事,我和牟专责之间有如下的交锋:
   牟专责假惺惺地:“你担任工作负责人哪能离开现场呢。你看这事整的……”
   我有些气愤:“我宣布收工吃饭了,不是在干活的时候离开的!”
   牟专责:“听说队里给你安排饭了,你为啥非得回家呢?”
   我反诘:“在哪吃饭还是毛病吗?我约定1点半钟再开始,我并没有迟到!是他们擅自行动造成事故发生,你不但不为自己的同志争理,反而极力把我献出去,你是何居心?”
   牟专责:“你在现场不就能制止他们行动了吗。”
   我说:“他们的行动恰恰是使用你的所谓成功的经验,我怎么制止?我若在现场,也得那么干。那倒真成了不可推卸的事故第一责任者了。”
   牟专责拿出了他的揶揄腔调:“你现在还算不上第一责任者吗?”
   我说:“我是不是第一责任者分辩一下就清楚了。这个活是谁的职责范围?那天你干什么去了?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使你去不了现场?现在这个后果不是你那个成功的经验造成的吗?”
   牟专责的脸色立刻难看了起来:“我没说那是成功的经验。20千伏安的变压器用挑杆能挑起来,可是你挑的是30千伏安的变压器呀。”
   我愤怒地骂道:“纯粹是放屁!那张工作票不是你亲手填写签发的吗?不知道那是30千伏安的变压器吗?那个冒险的损招不是你出的吗?”
   这时候科长突然问道:“你们所里没有起重工具吗?”
   牟专责立刻诺诺了:“还没去买……”
   我说:“平时安全措施一条一条地不离嘴,难道叫我们空着两手去落实吗?出了事了把那王八脖子一缩,净往别人身上推责任。我就看看这回你能不能推利索!”
   科长不让我说了,他让我们四个──所长、牟专责、我和小王,各写一份书面材料。交代完,和所长去了黄花屯。
   之后,县局对这场被称为90926事故的处理是:伤害赔偿经协调由农电所和黄花屯共同承担,牟专责改做别的工作并调离原所,而我却没受到任何处分。
  
  

共 35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两个独立又关联的农电所工作事件,真实呈现了乡镇农电工人的工作日常与困境:第一个事件(值班巡线):以“我”凌晨值班遇停电、天亮后巡线发现偷树导致倒杆断线,以及后续组织抢修却遭用户不理解的经历,展现了乡镇农电工作的繁琐、突发风险与不被认可的委屈。第二个事件(变压器更换事故):回忆1990年更换变压器时,因缺乏专业工具、同事提供错误经验,且队长擅自操作引发伤人事故,后续“我”与牟专责就责任归属产生交锋,最终县局作出处理,揭露了乡镇农电工作中存在的设备短缺、管理漏洞,以及基层员工在事故中的责任博弈与无奈。整体而言,文章以第一视角讲述亲身经历,聚焦乡镇农电这一小众领域,既呈现了基层电力工作者的辛苦与担当,也反映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传递出对基层劳动者处境的关注与共情。本文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文采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无复杂修辞与华丽辞藻,如“值班这差事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挨点累倒也没啥,遗憾的是很难得到广大用户的理解”“那个社员的伤情幸好并不严重,住了几天院就好了”,语言风格与乡镇农电工人的身份、基层工作场景高度契合,自然平实,易于读者理解。好文拜读,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9-13 08:30:31
  文中大量细节刻画,精准还原农电工作场景与事件过程。例如描写停电后的状态:“我伸手摸着开关一按,灯没亮;床头柜里有手电,我打着手电去按别的开关,灯也没亮”;刻画巡线发现的事故现场:“杆顶的两条电线,一条被砸松,一条被砸断,落在了地上。电线落地处,有饭碗大的一块焦土”;记录事故责任交锋时的对话:“我愤怒地骂道:‘纯粹是放屁!那张工作票不是你亲手填写签发的吗?’”,细节让场景更鲜活,增强文章的画面感。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9-13 13:04:03
  谢谢老师用稿!我在电力战线奉献半生,经历过很多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因顾虑到专业性,怕人不感兴趣,所以很多素材没有写出来。谢谢老师的精到点评!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9-13 10:05:4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09-13 15:08:52
  火热的奋斗时光。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3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9-13 18:30:25
  谢谢赏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