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家人的训教(散文)
吃过饺子,我在微信四人家庭群里发了语音:“爱人给包的冷冻饺子真好吃。素饺子吃了两顿,肉饺子两顿,每顿煮二十二个,现在肉饺子剩下四、五个,素饺子剩五、六个,都不够一顿吃了。”
手指还停在发送键上,心里满是对这口美味的满足——毕竟独自在家的日子里,热腾腾的饺子是最能慰藉胃和心的东西,咬开时肉馅的油香、素馅的清爽,都像爱人在身边时的温度。
微信私信传来爱人语音信息。我得意的点开,哪想到是妻子训教的声音:“剩四、五个了,还值得再煮一次?不知道一块煮了,晚上热了吃。”
今年八月中旬,爱人去廊坊照顾即将分娩的女儿,八月初儿子去市里上班,周末才回县城,平时只有我一人在家独居。爱人出发前包了肉饺子、素饺子,分类标注记号冷冻到冰箱,以便我随吃随煮。今天午饭吃了饺子,心里空落落地想念家人,在群里诉说了午饭情况,特别有意夸奖了爱人的手艺,以为爱人会美滋滋的,哪知道受到爱人的训教。这事弄的!
本能想辩驳,却找不到一点说辞。人家说得对,有什么可辩驳的?吸取教训才是。我只好讪讪地开玩笑回复:“知道了,你总是占在正确的一方。下次一定改正。”
爱人训教得对,是善意的,口气温和,所以丝毫没有打击我在群里发生活起居消息的积极性。爱人也没停止发训教信息,大部分是通过私信“丝瓜切得太厚了,薄点好炒”“丝瓜皮削干净好吃”“葫芦瓜块太大了”。爱人一说,我立马知道错了,暗自嘱咐自己改正,下次切菜时还会特意想起她的叮嘱,刀工也渐渐细致了些。
也有当时不理解的,以后理解的。一次爱人见我发了豆角炒西葫芦的照片,爱人在群里发文字信息:“豆角和西葫芦不好搭配”。不会吧?此前从未没听说啊。知道爱人很靠谱,我上网在多个搜索引擎搜寻好久,一直找不到两者不能或者不宜搭配的消息,反而都是两者适宜搭配的信息。哦,看来这次真是爱人错了?我打电话询问爱人。爱人不紧不慢地解释:“豆角难炒、难煮、熟得慢,西葫芦熟得快。两者放在一起炒或煮都不妥。如要放一块,应当先放豆角,过一会儿再放西葫芦。”
嘿,我恍然大悟,爱人还的对的。想起前几天两者在一起煮时,尝尝西葫芦早就软了,豆角却还又硬又生,我怎么自己就没有领悟呢?得亏了爱人提醒。此时明白了,这次爱人在群里发这个文字消息,而不是私信给我,是为了一并提醒女儿和儿子。瞧她这良苦用心!不过爱人也考虑不周,没有说明两者不好搭配的原因。爱人反应也算快,马上意识到失误。很快爱人把电话对我说的意思,用文字发到家庭群里。显然这主要是解释给儿子女儿的。
女儿也训教我。我吃完妻子包的冷冻饺子后,在群里发信息:“爱人包的饺子真好吃,可惜给包得太少。为什么不多包些冻起来呢?再吃到这样美味的饺子,要等到爱人回家了。什么时候呢?”发完还配了个委屈的表情。
本是夸奖爱人、想念爱人的话,哪想招来女儿的训教:“爸爸你想吃饺子,不能自己包吗?”
“平时上班,那有时间包?想吃饺子时,别没办法,我可以去外边呀。”
“白天上班,晚上不能包吗?平时上班,周末不能包吗?妈妈能多包些给你冷冻起来,你不能有空了多包些冷冻起来,随时煮着吃吗?”
这丫头,一句接一句,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句句在理,说得我理屈词穷,无可反驳。儿子和爱人趁红火在群里@我,并引用了女儿的话,发了得意的坏笑表情。
众人围攻,无可还击,我只得说:“谢谢女儿的好主意。我抽时间包就是。”
儿子也在训教我。一天晚上我遛弯时打通了儿子的微信视频电话。闲聊一会儿,儿子问我在骑自行车吧,我答是的。儿子问你自行车把上安了支架,手机固定在支架上吗?我答不是,我右手捉车把,左手拿手机。
至此我一激灵,暗叫不对。我赶紧解释:“路宽敞,路面平整,路灯光线好,晚上人不多。我骑自行车几十年了,技术好,以前单手骑过,肯定安全。”
儿子平和地说:“单手捉把与双手捉把一样安全吗?淹着的都是会游泳的,大意失荆州。”
第一意识是想反驳,但马上觉得不行:为了安全和预防坏眼、坏颈椎,我不是经常提醒儿子,步行健身时不能玩手机吗?我不是涉嫌说一套做一套吗?如不承认错误,儿子肯定会借力打力,用我的原话训教我。我能想到接下来儿子的训教虽然口气温和,但内容肯定逻辑严密,尖锐有力。
我不得不马上承认错误:“是的,是的,这样确实不安全。那就先挂了啊,回家后坐下来再聊。”挂了电话,我赶紧把手机揣进兜里,双手握紧车把,心里却觉得暖暖的——儿子长大了,懂得关心我了。
一家四口人分住三地,空间遥远隔不断思念,信息将一家人紧密相连。四人家庭群你一言我一语,有群聊有私信,有文字、有语音、有视频,温馨有趣。我不时受到家人的训教,即使训得我一点尴尬、小小不好意思,宛如小时候母亲巴掌在身上轻轻责罚,那是爱的滋润,甜蜜的享受。每次翻看这些聊天记录,都觉得心里甜丝丝的。这些温暖的的训教,其实都是家人最真挚的关怀,让我独自在家的日子不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