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在尘嚣中构建心灵港湾(随笔)

精品 【星月】在尘嚣中构建心灵港湾(随笔) ——读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有感


作者:燕飞舞 童生,55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8发表时间:2025-09-14 14:16:11

因为眼疾,好长时间没读书了。周六下午,赋闲在家,百无聊赖。那就重读一下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吧。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温暖地铺排在书桌上。我带着虔诚的心用心读着。当读到描绘第一间盛放爱恨的小屋时,我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抚过书页,仿佛触摸到了自己那曾被风干的忧伤。那间需要温度的小屋,让我想起那年病重时,我在医院病房里蜷缩着,独自吞咽悲伤,情绪崩溃l的场景——那时的精神小屋像被暴风雪侵袭的茅草屋,每一次撞击声,心儿都在凄苦飘零中震颤。我还深爱我的家人,爱我的亲人,还有朋友。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值得我留恋的东西。怎么能这样残酷无情呢?我恨这可恶的病魔,我还有许多未竟的事情要做呢:我的孩子还没有成家,我的父亲、公婆还需要赡养,我的教学生涯还没结束……难道这一切就要被病魔剥夺了吗?作者说这间小屋的墙壁要足够坚固,可我的墙壁却满目疮痍布满了裂缝,痛苦与担忧像藤蔓般肆意在上面滋长。在医院的那些日子,人就像被囚禁在牢笼里一样,整天与痛苦绝望相伴。直到出院后,在家人朋友的关怀下,我的伤口渐渐愈合,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了。我也开始整理糟糕的心情,重新审视我自己。人固有一死,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那么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虽然不能像白岩松说的那样“活着,火着”,但可以让生命充实有意义。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痛苦的挣扎,我决定放下怨恨,试着与病魔和解。我学着用坚强的丝线修补墙壁:我读保尔柯察金,读海伦凯勒,读复旦大学教师于娟的《此生未完成》:“生与死,前者的路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但死会让亲人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之痛。自戕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我是个母亲。”‌爱让她坚强面对病魔……虽然最后她还是带着万分不舍走了,但她对待生命的乐观态度感染了我。我想,我何不也拿起笔,写下生活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呢。于是我将乐观坚强织成厚厚的壁纸;把病床前亲人朋友关爱的画面装裱温馨的装饰。如今这间小屋依然会因生活琐事而震颤,但那些温暖瞬间已像防震结构般,让爱成为支撑屋顶的梁柱。
   第二间安放事业的小屋,则让我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坎坎坷坷的从教之路。刚入职时,面对简陋的教室,落后的教学条件,无所适从的教学工作……我也曾经苦闷、迷茫过。精神的这间小屋像被仓促搭建的违章建筑,望之摇摇欲坠,心不禁凄凄然。我常常在考试失利后的深夜,亦或是后来遭人嫉妒诬陷的夜晚辗转反侧。仿佛听见这间小屋墙壁开裂的声响,那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轰鸣;是本真与人性较量的暗流涌动。直到一次次的跌倒后,我推倒了这间小屋的承重墙。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根本;从名师张桂梅身上我看到了艰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三十多年来,我用坚守和无私重建精神的这间小屋。我扎根乡村,奉献青春与汗水,虽然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至少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两年前我光荣退休了,可心却从没离开教育那片圣土。仰望现在精神小屋的屋顶,我想它应该是用星空图铺就的——因为三尺讲台耕耘,一生星辰相伴。
   而第三间供奉生命的小屋,永远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和悠悠的清香。作者写道,它需要“庄严的敬畏”。疫情时,我目睹过生命的脆弱,也见证过平凡的伟大。小区邻居,不听劝告,阳了后不听劝告,执意洗澡,结果丢了性命,致使年仅三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一位同学的儿子是医生,疫情当前,主动延迟婚期,奔赴疫区支援。我们对他赞不绝口,他淡淡一笑:“我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同事阳了后带病上网课,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耽误上课,不能耽误孩子的前途……生病住院期间,目睹了许许多多的病友直面死神,与病魔抗争的坚强。正如于娟所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轻。病友们超脱苦难后的淡然心境总让我肃然起敬。一切的一切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厚度。这间精神的小屋让我学会珍惜,学会洒脱,也让我懂得,每个坚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敬畏。
   合上书页,已是傍晚的时光。我轻轻地推开窗。秋风吹进来,顿感心清气爽,惬意满怀。我静静地看着窗外,暮色朦胧,甬道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奔赴在浮躁的尘世中,谁不风雨兼程、负累前行?由此,毕淑敏告诉我们:“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尘嚣中构建心灵的港湾,抵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也照亮前行的路。

共 18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以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为情感与思想的锚点,将个人经历与文本解读深度融合,是一篇兼具真情温度与精神厚度的佳作,细节真实可感。尤其是引用于娟《此生未完成》的文字、回忆病友抗争的片段,结尾呼应开篇的“午后读文”与“傍晚开窗”,既完成了时间线的闭环,又通过“构建心灵港湾,抵挡风雨、照亮前路”的感悟,将个人成长升华为对“精神栖居”的普遍思考,立意从个人层面延伸至更广阔的生命维度。同时,文中对“生命长度与宽度”“职业坚守与价值”的思考,让语言在细腻之外更添思想质感,实现了“情”与“理”的平衡。全文阐述清楚,语言生动,主题明确。是一篇优秀的随笔佳作!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乡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鹤        2025-09-14 14:17:59
  全文兼具真情温度与精神厚度的佳作,细节真实可感。欣赏好文!
回复1 楼        文友:燕飞舞        2025-09-14 14:58:57
  乡鹤总编的解读入情入理,很好地把握了文章主旨。为文章增光添彩。辛苦了!奉茶问好,遥寄祝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