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我到过木兰古门风景区(散文)
上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学生放假,我先回家取了两件衣物,便匆忙赶到校门口,登上了一辆加长吉普车。我与几位同事受一位学生家长的邀请,前往木兰古门旅游区度假。下车后,同行的学生问我:“老师,其他几位一路谈得那么热闹,您怎么一直望着窗外,一句话也不说?”我笑着答道:“平日里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两点一线奔波,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里穿梭,这般美丽的郊外景色难得一见,我今天可得好好大饱眼福!”
用过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住进了一栋别墅。几位同事在电动麻将桌前摆开了阵势,另几位则凑在一起斗起了地主。我洗完澡后,躺在床上翻开随身携带的《梵高传》,没读几页便伴着窗外的寂静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享用过自助早餐,我们来到景区门楼,稍作准备便开始登山。这片景区与我的家乡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景色本与家乡大体相近,但因投入3000万元开发,增添了诸多人文元素,观赏性便大幅提升——一处开阔的峡谷、相对海拔较高的山坡上裸露的巨大石群,经简单改造后,都成了独具特色的看点。
木兰古门风景区得名于山上的古寨,相传隋唐时期便已有此山寨(我的家乡附近有本区最大的古寨“龙王尖”,相较之下,这里的古寨规模只能算“小儿科”)。至明清时期,因战乱频发,这座古寨成了附近村民的避乱之所,如今山上仍留存着保存较完好的古寨墙与寨门;可惜山脚下古门冲村口的古门早已被拆毁,想来令人惋惜。
起初我们沿盘山公路前行,同行的几个年轻小伙子劲头十足,我们费了些力气才追上他们。一位物理老师指着公路急转弯处竖立的凸面镜问道:“你猜这镜子是玻璃的还是塑料的?”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塑料的!若是玻璃材质,恐怕早被顽皮的孩子或素质欠佳的游客砸坏了。”他盯着镜子上的痕迹,由衷赞叹:“厉害!”我心里暗自好笑——我和另一位老师早探讨过这个问题,还曾特意上前摸过,在年轻老师面前,我们这些“老家伙”总得“装”得从容些。
木兰古门风景区是武汉市周边唯一开发的石景景区,区内石景兼具黄山石的奇崛,水景暗含九寨沟的秀美,更有不少历史遗迹与人造景观错落其间。当然,景区内许多景点都附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只是我对中国诸多旅游景点的“传说”向来半信半疑——我有位忘年交,退休前是区文化馆馆长,他曾在本地最著名的木兰山风景区任八年管理处主任,不少“动人故事”乃至“历史传说”都出自他之手;我的连襟也曾担任过几个旅游区的负责人,在“创作传说”这件事上,他同样下过不少功夫。
景区广场东端有一棵罕见的大枫树,需三人合抱方能围住。据植物学家考证,此树已有800余年树龄,关于它,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棵古树渐渐空心,躯干撕裂,枝丫枯萎,村民们焦急却无计可施。这时,村中的一头老黄牛站出来说:“我已年老体衰,无力耕田,愿以残躯拯救古树。”说罢便一头钻进树干的裂缝中,瞬间消失不见。没过多久,古树竟重现生机,枝繁叶茂。村民们为纪念这头情深义重的老黄牛,每逢清明都会来此烧香供奉,还将这棵树唤作“神牛枫”。只是这个传说,与我在神农架听闻的千年古杉传说太过相似。
因木兰山与此处相距不远,景区内不少景点都与“花木兰”牵上了关系:
-松沙滩:这片沙滩沙质松软如被褥,在山中实属罕见,相传花木兰少年时常与伙伴们在此嬉戏玩耍。
-縻牛桩:此处有三根石桩,桩上似有绳痕,传说花木兰幼时放牛,歇息时总将牛縻在这些石桩上。
-月牙石:传说木兰年少时,常与伙伴们进山打柴放牛,归家时往往天已黑,山路难行,唯有天上的星月相伴。木兰曾指着弯月念叨:“你若能落在山上就好了,照亮路让我们早些回家。”或许是这番话感动了月神,弯月竟悠悠落在山岭的一块石头上,后来人们便称这块石头为“月牙石”。
-剑壁:相传花木兰替父从军前,曾请铸剑师在古门山上筑炉炼剑。铸剑师按阴阳八卦之法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铸成一把长锋宝剑。一日,铸剑师请木兰试剑,木兰对准一块大石挥剑便砍,大石瞬间被劈出一道大口子;她又在石上连砍数剑,剑刃锋利无比,切石如泥,如今石上的剑痕仍依稀可见。
-木兰靴:话说木兰将军征战十年后荣归故里,抵达时已是午夜。她怕惊动山下乡亲,便与随从拴马露宿山上。次日清晨动身时,随从见她的靴子破旧不堪,劝她换一双,木兰生性简朴,只同意换掉无法再穿的一只。走后,那只旧靴便留在了山上,后来化作了一块石靴。
-古门论剑:传说木兰年少时与师兄弟一同习武练功,常在此处切磋武艺与剑法。因她勤学苦练,不久便武功超群、剑法玄妙;替父从军后,她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战功卓著,被朝廷封为“无敌将军”,“木兰剑法”也由此名传天下。
木兰山本是华中地区的香火圣地,佛、道两教在此和睦共存,实属全国罕见的特色,因此这里的不少故事也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黄鹰石:相传一只黄鹰与黑雕搏斗时受伤,飞落到双龙谷,凄凉的叫声被谷中打柴的农夫听见。农夫为黄鹰仔细治伤,还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喂给它。此后,农夫每天都会来谷中喂食,黄鹰吃完后便会站在农夫肩上,陪他进山打柴;农夫砍柴时,黄鹰还会用嘴叼来干树枝,村民们都说它通了人性。久而久之,鹰与农夫难舍难分。不知过了多少年,农夫去世,黄鹰在一块石头上大叫三天后便不知所踪。后来,在黄鹰消失的地方,出现了一块形似黄鹰的巨石,人们便称其为“黄鹰石”。
-八仙石:大家看这片岩石上有几处凹陷的“座位”,据老人们说,这是八洞神仙前往东海时,路过此地见风光秀美,便在此歇息打坐留下的痕迹,此后人们便称这片岩石为“八仙石”。
-一步登天石:传说八洞神仙在八仙石歇息后,登上山顶眺望四周美景,大发感慨,还曾留有诗句:“清泉镜湖已久违,奇石怪树弥足归。唤起太白来此游,长醉古门不须回。”随后,他们恋恋不舍地从一步登天石驾云离去。
-祈福石:又名“木鱼石”,大家看那块顶端的巨石,是不是特别像僧人念经时敲打的木鱼?这是古门风景区最奇特的石景。传说古时这一带年年灾荒不断,不是水灾便是旱灾,饿殍遍野。花木兰的师父托梦指点她:“请木匠精制一个大木鱼,再请青狮岭(即木兰山)的两位高僧在此开坛诵经,连续敲木鱼诵经666天为民祈福,必能感动上天。”这方法果然有效——白天,四面八方的百姓涌到山下跪拜祈祷;深夜,声声木鱼声震彻天庭,惊动了玉皇大帝。到了第666天拂晓,万道金光划破长空,玉皇大帝派一位神仙来到木鱼旁的大石上,盖下一枚刻有“百福”二字的大印,赐福凡间百姓。随即,神仙点化木鱼成石,两位老僧因功德圆满,也随神仙飘然而去。此后,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过上了平安祥和的日子。
-穿山甲:很久以前,古门山区白蚁等害虫成灾,土地一片荒凉。山神见状,便请来一只穿山甲治虫消灾。穿山甲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与害虫搏斗,终于消灭了虫害,让这里恢复了青山绿水。后来,山神将此事禀报玉皇大帝,玉帝念其治虫有功,封它为神,传说这块奇石便是穿山甲的化身。
-五福门:相传古门冲原有五道古门(即从村口到此处共有五道古门)。自高僧连续敲木鱼诵经666天为民祈福、功德圆满后,附近村民常来古门山祈福,都会特意穿过这五道古门——据说这是“福、禄、寿、喜、财”五道门,还流传着“过了五道门,祈福有好运”的说法,而这道门,便是最后一道。
-恋湖石:每天清晨,远远望去,这座石头在曙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透着一股神奇的气息。据老人们讲,明朝年间,一位武当山道人行经此地,见湖中雾气腾腾直冲九霄,顿时觉得这里是修炼仙地,便在石上面朝湖面打坐修炼。久而久之,道人修炼成正果升仙,其身化作奇石,屹立于此。
-牛脊岭:我们此刻行走的这条山岭,名叫“牛脊岭”。相传山下的村庄,早年常遭北方风沙侵袭,农作物颗粒无收,房屋也被毁坏,村民们难以为生。牛吉星得知后,便点化一头神牛坐北朝南化作一座山岭,为村庄遮挡风沙。大家看,这山岭的轮廓是不是形似牛脊?“牛脊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当然,景区里也少不了些牵强附会的景点,比如“伟人峰”:1946年,周恩来总理前往河南宣化(位于景区北面,相距90多公里),解决“新五师”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危机,史称“宣化和平谈判”。当时,周恩来一行乘四辆吉普车从武汉前往宣化,行至姚集河边(距景区5公里)时,因遭遇洪水无法过河。四乡的老百姓自发赶来,用龙杠将小车抬过了河。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到湖北视察时,还曾与时任湖北省主席的李先念提起过当年过河的情景;当年周恩来总理打着赤脚过河时的照片,至今仍保存在我区档案馆。古门风景区建成开园后,不少游人说此处的山峰像周恩来总理的卧像,我们便将那座山峰命名为“伟人峰”。
不过,并非所有景点都“无凭无据”,下面这些便多少有些根据:
-古门迎宾:大家看这座石头,是不是特别像一把宽敞的老式座椅?旁边这棵松树,是不是与黄山的迎客松颇为相似?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二者相伴而立,仿佛正迎接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古门寨:关于这座古寨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蒙古军进攻中原时,当地军民为抵抗元军而修建;另一说是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对峙时所建。
-群牛犇戏:前方山体上的一块块石头,形似一群奔走的牛群,有大牛也有小牛,有的从山上往下奔,有的从山下往上走,惟妙惟肖,人们都称它们是“神牛的后代”。其中一块大石上,刻有一个巨大的“犇”(同“奔”)字,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浑,与“群牛犇戏”的景致融为一体,更添几分意趣。
我们今日登山,本意是饱览家乡景点的迷人风光,在这天然氧吧里呼吸新鲜空气,顺便强身健体。我们有自己的眼睛,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也自有与大自然交流的办法——早已越过“需靠故事解读自然”的阶段,不会被那些传说干扰。但我们也理解那些创作传说的人,他们为了旅游区的兴盛,确实煞费苦心。
我们今日的运气格外好:昨夜下了一夜小雨,竟在我们起床前停了。等我们爬到山顶时,阳光正好;站在山顶的亭子里举目四望,家乡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一时间只觉宠辱皆忘、心旷神怡。
下得山来,早已有机车在景区门楼等候。我们在一家农庄饭店用过午饭,便一行风驰电掣赶回学校,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