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父亲的荣耀(散文)
旌旗飘扬,镌刻荣光。2025年9月3日上午,我怀着极其激动、热切期盼之情,陪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全国人民瞩目的电视现场直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党旗、国旗、军旗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成千上万的人们汇集广场,令我心潮澎湃!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大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俯下身亲切慰问多位抗战老战士。当镜头聚焦于一双双紧握的大手时,我看到那些昔日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的抗战老兵们虽然皱纹满面、白发苍苍,但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振奋的神情。
这些老战士们坐在轮椅上,身姿昂扬,挺胸抬头,就像奔赴战场前接受检阅那样。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耀啊!然而,这情形又是那么熟悉!我禁不住热泪盈眶,由内心深处激起了一股豪迈地、怀念地情感。因为他们的年龄与我父亲何其相当,他们的经历与我父亲何等相似。我不由想起了早已去世的父亲,仿佛耳边回响起他曾经多次给我们讲述的抗战故事,那一幕幕烽火硝烟的场景在眼前浮现……
正当我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中时,身边母亲轻微的抽泣声将我拉回,这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母亲今年96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症,常年生活在漠然的生活中,对昔日的往事,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毫无反应。今天这是怎么啦?难道她也与我一样,触景生情想到了去世的父亲?
我轻声地问:“妈,您怎么啦?”
她抬起手,用食指颤颤巍巍地指着电视屏幕,断断续续、含糊不清地说:“你、你,你爸、爸、爸”。接着,又指着自己的胸口,比划着圆圈。
我立即明白母亲的意思了,原本这是父母亲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父亲去世前向我们揭开了。那是母亲当年出嫁的梳妆盒,里面珍藏着父亲一辈子最引以为自豪的荣誉……
我的父亲、母亲出生在老北平的门头沟斋堂镇沿河城村,处于大山深处。小时候虽然生活贫困,但总算安宁,没有生死之忧。然而,“七七”事变后,一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父母的村庄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围剿,房子遭到破坏,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为了躲避敌人,我的姥爷和姥姥每天带着母亲和姨、舅舅四处躲藏。日本侵略者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我的姥爷正当壮年,不愿给日本人做劳工,被殴打成重伤卧床不起,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姥姥带着小姨改嫁远走他乡,撇下了3个孤苦伶仃、嗷嗷待哺的孩子。可怜我的母亲年龄还不到10岁,却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她领着4、5岁的二姨,背着才两岁的舅舅在大山里到处奔波,躲避日本人的追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期间留下了多少血和泪,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与此同时,我的父亲也不满十岁,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少年时期。他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暴行,看到了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的嚎哭,妇女在街道上被鬼子任意强暴的场景,以及广大贫穷老百姓流离失所、任人宰割的惨状。
无奈,由于年龄尚小,他只能跟随爷爷、奶奶四处奔波、逃难,过着胆战心惊、颠沛流离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一颗仇恨的种子在内心深处越长越大,立志杀敌、以身报国的心愿越来越强烈!
在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1937年11月,当时的北平市委建立了斋堂镇平西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平西游击队。父亲听到了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他紧握手中的红缨枪,瞒着我的爷爷和奶奶,报名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当时游击队刚刚成立,总共才有十几个人,队长看到父亲年少有志,聪明机灵,就让父亲站岗巡逻。父亲心思缜密,足智多谋,对于在村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秘密观察。一次在巡逻中发现有扮成农民的可疑分子鬼鬼祟祟地和村民套近乎,打听谁家有共产党?父亲见此情景,不动声色,悄悄带着几个小伙伴背着木柴篓行走了8里山路,到沿河城村汇报情况。当走到沿河城村的关卡时已经是傍晚了,见有日本兵在把守,父亲坦然地说:我们上山砍柴去了,回家送柴。日本兵查看了背篓,见是几个小孩子,也没有过多的难为他们。就这样父亲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关卡,连夜安全地把情况送到了情报站。中共地下党组织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深知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就是搜集基层党员干部,破坏基层抗日组织,血腥镇压人民群众。于是,在游击队的大力协助下,在其它村庄又查出几个可疑人员,便把他们一网打尽,铲除了日本侵略者的阴谋诡计,父亲因此受到了表彰。
父亲的家乡沿河城村是远近有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32年,中共宛平地下党组织就在这里设立了“宝利成首饰楼”,这是隐蔽的地下情报联络站。父亲作为其中一员,与同志们一道舍生忘死、机智勇敢,在抗日战争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宣传和鼓励有志村民加入抗日游击队,参与了多次的杀敌战斗,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许多英勇不屈的战斗流传至今,其中“娄儿岭战役”影响深远,编入了北京市抗战史册。当时有一首诗赞扬抗日游击队,我父亲经常深情地朗诵:七九十团子弟兵,抗日劲旅强中强。英雄儿女多壮志,血洒热土斩东洋。八年换得和平日,举国重建家园忙。
1945年,日本鬼子终于宣告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在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这一年父亲年仅17岁,正值日军投降,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经常教导我们说:那时,他坚信共产党一定会解放天下,一定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日本鬼子投降后,我父亲又跟随共产党参加了解放战争,直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此父亲名声大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正当年,那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于是组织部门到各乡村抽调骨干人员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父亲被领导点名要走。他先是到宛平县公安局当看守员,后来被抽调给时任北平市工务局局长的赵鹏飞当警卫员。1948年赵鹏飞局长负责筹备开国大典的工作,父亲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这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当警卫员的两年,使父亲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后来又分别到多个部门做基层领导工作。可以说,哪里艰苦父亲就去哪里,哪里需要父亲就敢于担当,毫无怨言、无条件地接受艰巨的任务。几十年来,父亲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坚持和全体工作人员同甘苦、共患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凝聚人心,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鉴于父亲的工作业绩,在许多重大奖励活动中,父亲都名列其中。他生前共荣获了6枚奖章,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分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章。父亲的这些经历,后来被门头沟区政府编入了“地方志”,名为“抗日老战士的传奇人生”。
父亲与母亲伉俪60余年,母亲嫁给父亲时正值国家解放,随身携带了一个雕刻着梅花的嫁妆盒。当年里面装着梳子、剪子等女人的用品。由于父母两人特别钟爱这个盒子,父亲获得荣誉奖章后,表示要用最心仪的盒子来珍藏这份荣誉,于是母亲拿出了这个盒子。在他们看来,这盒子不仅是当年喜结良缘的见证,也是伉俪六十余载的见证,更是父亲一辈子最为辉煌的纪念!
我小心翼翼地捧出盒子,拿出父亲珍藏了多年的6枚奖章,阳光正好照射在上面,熠熠生辉,满屋生彩。我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妈,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们要把这份荣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