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碧云桥 (散文)
古镇葛公,山水之乡,古平板石桥、古石拱桥,山里山外,散落田园村落或山涧溪头,美不胜收。如碧云桥、康阁桥、紫溪桥、绘源桥、永济桥、宝定桥、洪兴桥、双胜桥等等。桥是水乡的景,水是山乡的魂。一桥架南北,如虹连东西,小桥流水,诗意盎然。桥,成为古镇葛公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座桥,除了一处风景外,就是一地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曲颂歌。
我最感兴趣的是葛公洪方同春的碧云桥。同春入口,前往花园乡方向不到2公里处,一棵古柳引入眼帘。高大粗壮的柳枝横卧飘逸十几米,主枝生出的枝丫,枝干虬曲,铿锵有力。古枝皲裂的柳皮间生出薜荔藤蔓,丝丝藤蔓缠绕柳枝,给古树增添了沧桑感。古树下面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一座古朴的徽派古桥。
古树配古桥,古韵悠悠,相映生辉。除了桶粗参天耸立的主干外,还有一支腰粗的旁枝沿桥伸展,枝干左右上下生出根根龙骨虬枝,柳叶葳蕤,煞是峥嵘。远看,成了拱桥的秀眉,装扮了古桥,让碧云古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近观,又成了古桥的护卫,抵御狂风暴雨,怪不得靠近树枝的一面拱墙,石砌完整,风貌犹存。
桥石黝黑,几处脱落,犹如百岁老人掉了门牙,显得格外苍老。拱顶青石上“碧云桥”三个大字,字迹漫漶,已被岁月的风霜磨损,只有靠近辨认,才认得清字样。桥身由青石砌成,结构紧促,造型优美。桥拱如虹,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凸显了工匠们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施工技术。
走到桥头,见碑载: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的历史,古时连接石埭、至德、浮梁、景德镇,横跨在同春村的溪流之上,成为同春古徽道上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商旅、挑夫、学子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连接古今,跨越时空,见证了同春人的生活状况、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凝望碧云桥,心生好奇,谁出的资?谁领衔做的桥?我特地百度了一下,找不到出处。
“碧云桥”,诗一样的名字,由于好奇,我走访了同春村,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且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仙人借伞”。
明万历年间,洪方仙寓山脚下,有个书生赴京赶考,途经同春时,天突然大变,乌云滚滚,狂风肆虐。片刻,大雨倾盆,书生无处躲藏。眼看书籍文稿要被侵湿,书生不知所措,就在万分焦急时刻,一位美丽村姑路过此地,她见到书生心生怜悯,将自己的油纸长伞借给了书生,帮他遮风挡雨。书生护住了书籍文稿,感动得要哭,问她叫啥?家在哪里?如何还伞?姑娘嫣然一笑,指着天空说:“待到碧云开,我会再回来”,说罢消失在灰蒙蒙的雨幕中。
书生如意中榜,衣锦还乡,回到仙寓山后,心里念念不忘那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多次到同春寻找,未果,同春人也说没有见过书生要找的姑娘。书生恍然大悟,原来姑娘就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帮助他的。
每次仰望天空,看到蓝天碧云,心里就思念起那位美丽的仙女,那位善良的姑娘。碧云,或许就是姑娘的名字吧!
又是一年雨季,雨特别多,特变大。书生来到同春,正值山洪暴发,溪流满贯,东西阻隔,徽道不通。影响了孩子上学,影响了百姓出行,影响了物资运输。书生目睹此景,决定出资为同春修一座桥,贯通东西,畅通徽道,报答姑娘的知遇之恩。
不久,一座单孔石拱桥在同春徽道溪口落成,为传承仙姑的善良美德,将其命名为“碧云桥”。
从此,同春徽道上多了一道拱桥风景,多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多了一段精彩的历史。
我择一石坐下,仰观古柳垂丝,俯听流水潺潺。仿佛桥上,有来往的客商,追逐的孩儿,荷锄的农夫,牵牛的牧童,可谓车水马龙,来去匆匆。桥下,村姑的捣衣声、欢笑声此伏彼起。然而,时光已逝。高速已通到花园乡,现代文明登场,徽道退出舞台,徽道成了历史。眼前,只剩下孤独的柳和静默的桥。
“碧云桥”,已被现代文明搁浅,成了一道凄美的风景。我想,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她又将成为旅游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