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有感“书迷隽语”(随笔)
有感“书迷隽语”(随笔)
朱炳初
今日,翻阅报刊趣闻剪贴本,看到27年前《解放军报》“书迷隽语”栏目刊登的署名拾言的《嗜书者小札》里有几段札记很有意思,细细读来,思索一番,启迪心智,回味无穷。
“据16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说法。‘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由是知之,不读书则会缺少一个头脑。人无天生之脑无法活,人无知识之脑肯定也活不好。”这道理确实是人皆知晓的大实话,尤其生活在科学突飞猛进、变革无常的时代,要想活得好,适应社会,有所作为,就得从现实中汲取知识,同时从贤人能人总结出版的书籍中读懂道理,获取智慧,从而武装自己的头脑。出版的有资质的书本,都是作者(家)们博览群书吸纳他人知识结合自己的睿智编纂而成的。许多资深作家大都是钻进书堆里去,然后又从书堆里钻出来,才成就著作的。就以国学大师钱钟书来说,他之所以能写出像《围城》这样的经典作品,是他吸收书本知识,再凭他“钟书”后挥发出的渊博知识写成的。我在一篇《浅谈写作》的随笔中,就举了个例子:从钱钟书留下的读书笔记中略觅踪迹,有1.5万页中文笔记摘记了3000余种书籍,3.5万页外文笔记摘记了4000余种书籍,多卷本文集仅算作“一种”,读而未摘的书则不可胜数。可以说,这部《围城》是钱钟书锱铢积累写成的。他刚进清华大学,就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可见其读书的雄心壮志,钟爱书本,博览群书,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学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影响深远。
写作,并不完全在于学历深浅、学位高低,而在于刻苦博学的知识,高尔基就是典型例证:他幼年父母双亡,只读过两年小学,十岁时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15岁时已博览群书,成为博学多识的少年。他以“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热情,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最终成为世界文豪,用作品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读书爱书的名言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读书,对于写作乃是像人对于空气阳光一样重要,上面说的是杰出人物,就是一般人,要想写出点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须臾也离不开读书学习、勤奋练笔。对此,我就有亲身体会。以前,由于忙于工作,读书甚少,尤其是关于文学方面的书读得不多;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于是读了不少名著,还研读了关于写作知识方面的工具书,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巧。我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名人名言》《文学写作手册》《人生透视》(古今中外先贤圣哲的人生智慧、人民大众的名言警句和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尤其是《词典》及《人生透视》,反复运用,几乎翻烂了。不算是“读书破万卷”,也可叫做翻书破几本吧!由于多读勤写,锻炼了脑子,犀利了笔尖,所以,自我感觉:耄耋之年,不仅思维没有退化,反而比年轻时还好使,写作有了顺当感,有时真可谓文思泉涌。这完全得益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关系。
“每一个真正有用有为的人,大约都要先通过读书,用知识的约束给自己编织一个人生的茧。而一旦织密积厚,就会破茧而出,‘羽化’出一个新我。”这所谓新我,亦就是成为一个有用有为的人,可以展翅飞翔,施展身手,用渊博的知识与技能出成果,奉献社会。
读书,对人的一生确实极其重要。“还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而读书的人,却可以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未来。请看,读书人何其有幸矣。就为了活上三辈子,能不使劲吗?”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就一般人而言,还根本认识不到读书可以活上三辈子的哲理感悟,少读或不读的现像比比皆是。不少人家为了装点“书香之家”的门面,都设有书柜,很多的还很有些气势,里面摆满了不少书,许多还是精装本大部头。但可惜的是,少有人去认真翻阅,那些好书完全成了珍藏品,埋没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当今手机流行,只见人们低头玩手机,难得有人捧读书本。近些年来,国家已经觉察到了这个忽视或不读书的现象,假如延续下去,将有损五千年中华文明辉煌灿烂,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于是极力强调读书的重要,大力提倡“学习强国”。然而,已经几年了呀!效果并不明显,大有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务必抓紧抓好,掀起广泛性的多读书读好书的浪潮,并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我以一个嗜书者的眼光与心情,期待着手不释卷,书声朗朗,诵读万世书香,传承中华文明的崭新气象出现!
(2025年9月14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