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 最美】我那六分地的苹果树(散文)

  【丁香 最美】我那六分地的苹果树(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64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发表时间:2025-09-17 23:18:23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田埂间、果园里,到处硕果累累,清甜的果香裹着秋风四处飘散。那粉红色的苹果像少女羞红的脸庞,红彤彤的桃子缀满枝头,玛瑙似的葡萄一串串垂在架下,还有金黄色的大水梨压弯了条——这满目的鲜活,不由勾起人喉咙里的馋虫,让人垂涎三尺。
   秋日的太阳,也被夏天磨去了燥热,没了盛夏的灼人,更没有连番的高温。风里带着凉意,阳光洒在身上虽不大躁热,连呼吸都觉得清爽,一切令人心旷神怡。
   前几天,我刚卖了些苹果。说起来,我家这果园本就不大,才六分地,当初栽树时还不到一百棵,后来中间又死了几棵,实际能挂果的面积,连六分地都凑不齐。
   当初为了让苹果授粉充分,我特意在地里分了五行栽树:两行种的是红富士,另外三行选了其他富士品种。现在想来,这步棋真是走错了——授粉倒是没出问题,可后续管理却添了大麻烦。就说套袋和卸袋吧,不同品种成熟时间不一样,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我家得分两次干;等到卖苹果时,每种品种数量都少,收购商嫌麻烦不愿收,只能自己推着车零散卖。这事怪我考虑不周,也怪当年嫁接树苗的师傅太死板,就像那不会变通的“尽性书”,不分时节乱讲一通,又好比老婆缝被单,一根针缝到底,不知道灵活调整。
   其实这片地,以前生产队在的时候,是按各家人口、土地面积划分的“场”,专门用来夏天碾打麦子。后来收割机普及了,没人再用场碾麦,家家户户便根据自家情况种起了作物。那几年,村里大片老苹果树因为树龄太长、产量下降,都被挖掉了,这片地挨着村庄,我图方便,又想着苹果能自己吃、还能换点零花钱,大多又栽上了苹果树。
   我也跟着大伙的潮流栽了树,就是想让儿子、女儿和自己吃着方便。就像我常在文章里写的那句话:“康熙他妈拾麦呢?不为拾麦,但为散心呢?”
   果树这事,于我而言,更多是图个念想,守着一片绿,看着果子从开花到成熟,心里踏实。
   时光流转,带走了青春,也带走了不少往日的记忆,只留下些零碎的片段让人默默思念。门前的小树渐渐长大,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慢慢好了,我家那片苹果树,经我和老伴精心打理,如今长得像出嫁的姑娘般亭亭玉立——枝条修剪得有目有样,疏密有致,每年一到挂果期,沉甸甸的果子能把枝条压得弯下腰。村上过路的人看见了,总会跟我老伴说:“不愧是当年的务果高手,你打理的果树就是不一样,看这枝条,棵棵都挂满果!”每次听到这话,老伴心里都甜丝丝的。
   还记得果树刚挂果的那些年,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几乎把那片天空都映红了。苹果的香气撒满天空,飘进村里的大街小巷。这甜香也引来了成群的小鸟,它们落在枝头啄食果子,害得老伴整天在果园里赶鸟。
   说实在的,赶鸟可不是轻松活。老伴每天从早到晚在园子里转,嘴里不停吆喝,没过几天嗓子就沙哑了。后来听人说农药店有卖驱鸟药,那气味能把小鸟熏走,只要闻过一次就不会再来。我一听,赶紧去买了几袋挂在果园四周的树上,没想到还真管用,从此小鸟来啄果的很少。
   老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这话一点不假。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卖完苹果后,老伴把账本拿出来算——连好卖苹果、下捡到落果,一共二千八百多块。就这么六分地,能有这么多收入,我和老伴都大吃一惊,半天不敢相信。我俩琢磨着,除了咱们精心打理的缘故,那年苹果收购价也是近几年最高的,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常听人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苹果也一样,好吃却难栽。想起当初栽苹果树的时候,还是党和政府为了让农民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在全县掀起了大面积栽果树的热潮。县上专门申请了专项资金,不仅苹果树苗免费供给,就连地里栽树的坑,都是国家派拖拉机在地里挖的。
   有这么好的政策,不干才是傻瓜——那时候一棵苹果树苗就要五块钱,光树苗钱就能省下不少。我家当时有块三亩二分的地,是家里最大的一块田,父亲一听说这个政策,立马就报了名。
   父亲心里清楚,当时领的树苗都是半成品,第二年还得嫁接才能长成能挂果的成品树。他特意跟政府主管这事的工作人员对接,把需要嫁接的成品苗子早早统计好,就等着第二年开春动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话用在栽果树上再合适不过。我们家以前从没栽过果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那时候我女儿已经长大了,在上中学,儿子也上了五年级。母亲每天在家做好三顿饭,让我媳妇专心学习果树作务技术。媳妇年轻,脑子活,很快就对果树入了迷,不仅自己看书钻研、在地里摸索实践,还经常向上门指导的技术人员请教;村里其他种果树的农户聚在一起讨论技术时,她也总凑过去听,把有用的经验记在心里。
   说实在的,我后来会打理苹果树,全是媳妇教的。那些年我在乡镇企业上班,在外跑销售,对果树管理一窍不通,偶尔回村里去地里帮忙,也只是打打杂,跟完成任务似的。
   媳妇看我干活不认真、敷衍了事的样子,也不生气,只是心疼地跟我说:“你这是棒槌掉到油瓮里,晃到底了”给自己干活,都磨洋工,一点都不上心。
   后来听父亲说,那几年种苹果确实赚了些钱,可家里开销也大:要给我弟弟找对象、娶媳妇,还要盖新房,平时一家人的吃穿也得花钱,攒下的钱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
   再后来,随着形势变化,乡镇企业慢慢衰落,还有不少干脆倒闭了。我所在的那家乡镇企业,说倒闭也就倒闭了。
   当时我是副厂长,负责催收外面的欠款,等把欠款收得差不多,已经是一年后了。因为是乡镇企业,没有正式编制,我只能自动回了农村。
   当年的媳妇,如今也成了半老徐娘。她见我回了村,没说别的,只笑着跟我说:“回来就好,往后跟我搭个手打理果园,比你在外面上班强的多。”
   我听了这话,心里一阵感慨。从前在厂里当厂长的威风,跑销售时“过五关斩六将”、在外省推销产品的干劲,如今都用不上了。就像农民常说的:“走在那里说那里的话,那里黑了那里歇。”回了农村,就得放下过去的架子。
   每天早上五点,老伴就喊我起床吃饭。我总是不情愿地爬起来洗漱,等我慢慢悠悠吃完饭去果园时,老伴已经在地里套了两棵树的袋子了。看着她埋头干活、不知疲倦的样子,我打心眼里佩服——结婚快二十年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老伴还有这么坚韧的一面。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大地上,原本清凉的空气渐渐变得燥热起来。苹果树上的叶子绿得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果园边上的小土塄上,野草间夹杂着不知名的小花开得正艳,还有一棵高大的楸树,满树蓝盈盈的花朵格外醒目。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飞来飞去,给初夏的果园添了不少生机与欢乐。
   我手里拿着一沓果袋,系上围裙,笨手笨脚地学着套袋。老伴用亲昵的目光看了看我,笑着说:“你能套多少就套多少,我也不指望你套多少,能来地里陪我做个伴就行。”
   我跟着她的样子学,可她套完两沓袋子,我一沓还没套完。两天、三天、五天……六分地的果树,总共套了两万五千多个袋子,我套的数量连零头都不到。可最后老伴还笑着夸我进步快,说我一天能套六七百个,也就是说六七沓了,听得我心里又愧疚又温暖。
   从二三月份果树开花,到麦收前的这段时间,疏苹果花、疏果、套袋,这些活看着不多,却全靠老伴一个人扛下来。我看着她被太阳晒黑的脸庞,那黑里透红的皮肤明显比以前消瘦了许多,双手也晒得黝黑粗糙,心里真不是滋味。
   常听人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我家老伴,却比我这个当丈夫的付出得多。想到这些,我心里五味杂陈,眼圈忍不住发红,满心的感激与愧疚,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些日子,我也想通了许多事。这次我先把两行红富士的果袋卸完,在树下铺了反光膜,加上后来下了场雨,地里有潮气,苹果上色特别快。我给朋友寄了几箱尝尝鲜,剩下的好果子卖了,次一点的果子按“下捡”价卖了,最后落果一斤也卖了六毛二分钱。
   回来一算账,就这两行树,总共卖了五百多块。后面还有三行果树没卸袋呢,等都卖完了,又是一笔收入。
   今年虽说天旱,苹果产量不如往年,没卖上太多钱,但比起种麦子,还是强多了。看着果园里的果树,想着和老伴一起打理果园的日子,心里满是踏实。
   这六分地的苹果,不仅结出了甜美的果子,更是辛勤的汗水。
   (原创首发(

共 32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字里行间,是六分果园里的四季流转,更是一段浸着烟火气的人生故事。从生产队的碾麦场到挂满果实的苹果园,从政策扶持下的栽树热潮到夫妻二人朝夕打理的坚守,每一颗苹果都裹着时光的味道——有品种选错的懊恼,有赶鸟护果的辛劳,有卖果算账时的惊喜,更有老伴相视一笑的温暖。作者以质朴的笔触,将个人与土地的联结、家庭的羁绊、时代的变迁揉进果园的日常里。那些修剪枝条的细碎、套袋卸袋的繁琐、被太阳晒黑的脸庞,不仅是务果的艰辛,更是对生活最踏实的热爱。当“亭亭玉立”的果树挂满果实,当过路人间的夸赞甜了老伴的心,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片果园的丰收,更是普通人在土地上种下希望、收获心安的平凡幸福。推荐阅读【编辑:清风一缕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一缕情        2025-09-17 23:21:28
  从生产队的碾麦场到挂满果实的苹果园,这段文字满是生活的肌理。务果的繁琐、夫妻的默契、时代的痕迹,都凝在修剪的枝条、套袋的指尖。没有华丽辞藻,却让六分地的苹果,成了生活最实在的甜,也藏着普通人对土地最真挚的眷恋与对日子的踏实守护。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