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晓荷·小事】贾家食府(小说)

  【晓荷·小事】贾家食府(小说)


作者:王家钰 童生,71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发表时间:2025-09-18 07:52:05

古桥乡有个古老的村子叫贾集,村里人最多时有将近三千,全都姓贾。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间,六百多年光景啦。它既不是历史名镇,也非交通要塞,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起的会,阴历的逢三,逢八,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到村中心进行各种农副产品交易。村里的小企业小作坊比比皆是,有加工木板的,做洗衣液的,加工小零食的,做饲料的,搞修理的,裁剪的,磨面的,榨油的,喂猪的,养鸡的,各种养生会所,美容美发,烟酒超市,药店,诊所等等应有尽有。能承办宴席的饭店只有一家“贾家食府”,老板自然姓贾,都叫他小六,六子。小六只有姐妹,没有亲兄弟,之所以叫他小六,是因为在爷爷的八个孙子中排第六,这个讨人喜欢的数字就成了他的小名,比学名更响亮。
   贾家食府在村子北边,距离村里最后一排房有二百米远,是被六子建在了自家农田里。再向北将近八百米,是南席镇通向长葛县城的一号公路。相比十字路口那家魏庄饭店,地理位置显然不占优势。然而魏庄饭店因两面临路,汽车来来往往造成了灰尘和噪音,远远比不上贾家食府的幽静和空气新鲜。两家饭店遥遥相望,乡里乡亲的,相互之间也都认识。
   贾家食府占地大约一亩,大门向东,寓意紫气东来,门前的南北路正是贾集人外出和回村的必经之路。饭店主体是东西向的铁皮蓝瓦大棚,南北通透,高大敞亮。砖墙一米向上是一个接一个的推拉玻璃窗,干干净净。拉开窗,就能吹到田野的自然风,清新,柔软,庄稼的味道像流动的春水,一波一波荡漾。到了秋天,玉米熟了,豆子黄了,辣椒红了,田野色彩斑斓,错落有致,如诗如画。靠南是一排平房六个单间,厨房、储物间、休息室和大门同排,门前是一片空地,能停好几辆小汽车。
   两口子下地薅草或施肥,到中午了,懒得回去做饭,开着三轮车就来了,一瓶啤酒两碗面,吃了好歇歇下午接着干。在外面的兄弟回来了,邀几个好友来这里喝酒聊天,切磋切磋。附近村里谁家孩子相亲哩,让俩孩子去单间说说话,顺便请媒人坐在一起吃个饭。订婚宴,生日宴,升学宴,家庭聚会,提前来定个三五桌,孩子的满月酒,村里的红白喜事,二三十桌的都能承办。
   干饭店最闹心的是啥?精心备好的菜到打烊时候都没卖出去多少。等第二天就馊了,不新鲜了,只能丢给拉泔水的,别说利润连本儿都捞不回来。贾家食府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兄弟同心,总有兄弟替你着想,为你分忧。小六就特别享受这种被人呵护、被人惦念的感觉,堪比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叫一个美啊。具体情形是这样的,下雨啦,客人肯定稀少,木板厂的叔打来电话,小六,我们的聚餐搁今天中不中?中,中,过来吧,正中下怀。晚上七八点了,大棚蔬菜的哥电话通知,六儿,一会儿过去五个人,有啥菜上啥菜,你看着办。哈哈,今天剩了啥我给你上啥,而且不必有任何为难和愧疚,也不必刻意去还你这份儿人情,吃饭掏钱,天经地义。但是这份情是关爱,是信任,像涓涓细流孜孜不倦地滋润贾家食府的发展和成长。这些人来了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随性随意,水管那里洗洗,选了酒水,去消毒柜拿了餐具,倒上茶等着,等不及了就自己去端,还有的去操作间帮忙。六子的爷爷生前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厨师,这些徒子徒孙耳濡目染的缘故,和做菜相关的口诀、顺口溜都熟稔于心,个个都能露一手,真正掌勺的机会却不多呢。搁点儿酱油,放点儿醋,勺子敲得啪啪响,过瘾得很呐。
   每遇到有人包几十桌的大单,本家那些哥嫂得信儿就打电话了,六儿,明天我没事啊,去你那里蹭饭?说是蹭饭,这些人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自从踏进贾家食府就开始忙活,各自分工,轻车熟路地杀鸡剖鱼,生大火,炸酥肉炸鱼,煮肉,切肉,方肉、条子肉装碗摆碟,上蒸笼,宴席结束还要洗刷餐具收拾桌椅打扫卫生。六子自然过意不去,也给他们结算点儿合理的日工资,彼此心里都舒舒坦坦的。贾集人坐在贾家食府是那种回到家的感觉,就是来客,也不拘泥,进进出出方便随意。从长途公交汽车上下来的,拎着东西走累了,拐进饭店歇歇,喝点儿水,六儿叔,这是谁的三轮车,我骑下中不中?代代步。六儿,那边儿沟里可多荠荠菜,一会儿就弄了这么多,择好洗净了,放菠菜框里吧?下面条时给我多放点儿。呦呵,六儿,今个生意好啊!这么多人,把俺往后面搁搁,我们几个先打会儿牌。一家人,送个顺水人情有啥不好呢。正在地里干活儿,下雨了,去饭店避避雨,喝着热水拉家常聊八卦,可得劲。路过食府的人进去看看,没事儿瞎溜达的人也进去看看,晚饭后散步到这儿就是终点站,看看热闹打打牌,啥郁闷和烦躁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心情特别舒畅。猜媒声,打牌声,侃大山声,声声不绝于耳,日渐疏离的乡情到了贾家食府就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了。
   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有,许昌城乡开饭店的有个忌讳。今天开门还没有发市,就是还没有来点菜喝酒的,倒先来了一个人只要一碗面,会被店家认为出师不利,晦气,不是好兆头,就像卖东西的上午被退了货,借了钱。有的店家勉强给做了面,却不给好脸色,有的客气地借口还未开张,到别处去吧。小六遇到了咋办?我免费送你一瓶啤酒,和一碟素菜。顾客自然心领神会,既然是送的,那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掉。有的人道一声谢谢,笑纳了,有的人感觉超出了预算,多付个三五块图个心理平衡,有的人不喜欢占便宜,扫码付款时把免费的一并结了账,反正来贾家食府不用害怕一不小心当了第一。来贾家食府就像走进了自家后厨,不必拘束,不必客气,更不必担心吃亏。那些不吃香菜,不吃辣椒,不吃蒜的忌口尽管交待,保准让你吃得放心,满意。这个看似吃亏的免费送,其实开明务实,深得人心,很有人情味儿。到别处去起码要再跑一里多地,到别处去我还是要一碗面,解决这么一点儿需求,就恁困难?你想啊,一回生,二回熟,能来这儿吃饭的他能远到哪里去?自然村里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他二姨家媳妇是贾集的闺女,或者他三姑的小姑子谈那个对象叫贾xx。在这里吃饭,心里舒服满意了,就不会嫌弃你这里地上没铺地板转,桌子不会自动转,装修不够档次,反而觉得你这里亲近自然,接地气,窗明几净,就像在自己家吃饭,雇了个厨师,多好啊,以后我有机会请客就到这里来。
   说起贾集,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那棵千年古槐树,朽木空心中间能站得下一个高大的成年人,依旧年年翠盖绿荫。百般乐器,唢呐为王,贾集的戏曲,唢呐,被列入许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贾家食府像一张崭新的名片走进大家的视野,贾集人无形中都在有意地维护它,经营它。回家的时候,贾家食府最先映入眼帘,离开家的时候,贾家食府最后脱离视线,那几个大红灯笼是心中不灭的信仰,永恒的思念。
   坐在贾家食府,三杯酒下肚,叫声兄弟,一切还好吧,所有的迷茫和无助都将拨云见日,所有的委屈,苦难和煎熬都会烟消云散。室内,是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室外,是熟悉而亲切的田园风光,是触手可及的芝麻,花生,红薯,大豆,玉米等。耳边有鸟鸣虫唱,调皮的蜘蛛突然从天而降,挂在眼前,逗它仓皇逃遁,也十分有趣。岁月无声,农耕时代注定要渐行渐远,能留住的恐怕只有这一段相守相伴的时光了。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粮食,也埋葬亲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缠裹着祖先的灵性。从这里走出去,未必能再回到这里,多看一眼吧,把他们都镌刻在记忆里。离开这里,这世上便再也不会有喊赖孩儿,臭儿,二狗,驴三,孬蛋的亲昵。
   六子头天晚上要对客人奉陪到底,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去赶集买办食材,每天陀螺一样团团转,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妻子身体不好,饭店的大小事都是他一个人在扛。转让的消息一发出去,立马就有人来考察,洽谈相关事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年八千块比较合理,也有人愿出更高的。乡村饭店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意怪好,客源不足。
   六子把六千块钱交到妻子手中时,换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真是粪土里挑了颗珍珠。找个下家还挑肥拣瘦的,挑来拣去,挑了个没经验的,嫌转让费高的,贾发强这个人我都没有听说过。”
   “西头的,原来咱爷就在西头住,是兄弟分家搬到了北寨门外。试营业,干着中,明年生意好了,给八千。这个说好了。”
   “等他挣了钱主动给你涨涨?做梦去吧,这是人性。”
   六子说,“发强在郑州大饭店当学徒,也干好几年了。他哥在外面买了房,不打算回来了。家里有老有小的,该出师自立门户了。”
   “跟你啥关系?吃饱撑得了。”
   有人自诩看透了六子的这步棋。发强的爷和六子的爷是亲兄弟,而且发强的爹跟六子的爷当过徒弟。贾家后人枝繁叶茂,不是同一个爷的平常都不共事来往了,在别的村这种关系还算是很近的,同一个太爷。六子讲哥们义气,有贾集人的传统精神风貌,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帮扶自家兄弟。
   发强接手后,觉得换新名字得不偿失,还叫贾家食府,反倒是自己多了一个称呼,六儿他弟弟。发强能烧各种新菜肴,他爹会做传统菜系,他妈擀面条包饺子烙馍,还原老家味道,他老婆当服务员,一家人合作愉快。饭店隆重开业,各个酒水厂家前来庆贺,菜单拿出来一看,菜品新颖不落俗套,尝尝。刚开始生意还是很不错的,造化弄人,接手不久后新冠疫情开始了。第一次交租金,小六体谅兄弟,头气难扎,刚开始用钱的地方多,少收两千。第二次,第三次,自觉地还收六千吧。疫情过后,贾家食府的生意日益兴隆,发强有了钱,想要补交租金,按八千算,要补六千。小六拒绝了,过去的事甭提了,那是天灾人祸,谁也不想碰上。发强转而提出他想在西头狗窝那儿再弄两间雅间,配上自动转的十二座餐桌,花的钱由他来出,所有权最终归小六。说得词恳意切,不容推辞。六哥,帮忙是帮忙,财物要分清,这样咱两算是扯平了。你再客气,就是看不起兄弟。来日方长,就先这样吧。
   十字路口那家魏庄饭店,地处交通要塞,向北四个村子的人都要从这里路过,再向东一里半就是魏庄了。老板和客户的关系却十分微妙,亲朋好友,碰上了嘴上说得好听,就是不来光顾,路过这里的人目不斜视,而且不进去,不停留。既便有人来,也常常对饭店的服务,卫生,味道,价格等问题指手画脚。就是老板的本家人都不舍得做回头客,仿佛这一里多路上满是艰难险阻,来一趟困难重重。魏庄饭店的老板蹲在门口看熙熙攘攘的人去贾集赶会,看戏,一拨又一拨的人在贾家食府进进出出,困惑,烦恼不已。他高薪请来大厨,店内装修豪华典雅,星级酒店品质,餐具美观精致,菜品多样,已经让利让得没了利润,生意却一直不温不火。
   某天,魏庄饭店老板逮着机会把六子拉进店里喝酒,说是叙旧,实则想套套话,解解惑。俗话说得好,酒后吐真言。
   小六是个酒迷瞪,一说喝酒就心动,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一打开,东拉西扯滔滔不绝就没你插嘴的份儿了,听吧。
   “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我懂。你这是记恨我,当年没有把店转让给你。不是小看你,给了你,你也玩不转。不防告诉你,发强他啥时候不想干了,下一任老板他还得姓贾,必须姓贾。”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钱砸,就不怕你不给。”这老板年轻气盛,认死理儿,就要抬杠。
   “嘁,你还别不服气。今天我就来给你捋捋,让你心服口服。魏庄饭店,你却姓张,本家人在你这儿都是个看客,嫌你穷,怕你富,对不对?这一点就比不上姓贾的。贾家祖上是三亲兄弟,因为干旱无雨加上战乱,从山东濮州逃至中原腹地,就是现在的贾集。村里人向来倡导邻里和睦,兄友弟恭,同根同祖,过节拜的都是祖宗贾湖,那团结友爱是刻在了骨子里。虽然说内部也会有摩擦有纠纷,那是肉煮烂了烂在锅里,你一个外姓人想分一杯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门儿都没有,你算哪根葱?你凭啥能融进去?姓贾的吃你那一壶?菜好而且实惠,那是你应该的,菜孬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不跟你翻脸,下次不来了。同样大小的盘子,你雕个萝卜刻个黄瓜摆上去,弄得花里胡哨的,是等哪个干部下乡来视察,还是看看就能把肚子看饱了?贾家食府,我姓贾,来捧场的大多姓贾,都是吃着俺爷做的流水席长大的,我占的是人和。你呢,好歹也占了个地利,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想,老老实实干。来者都是客,都应该以礼相待。掰开了揉碎了再去看,凭谁说得天花乱坠,不是所有的事儿都是钱的事儿。要不,那你来说说,古今中外,啥关系它能抵得上血脉宗亲?”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张老板似有所悟,看来没把人情世故掰扯清楚,店开在哪儿都会有问题啊。贾集是一个大家庭,盘了贾家食府自己会输得更惨,喝过恁多酒,独这一杯甘冽醇厚,回味悠长。六子仗义,是哥们儿,是老师,是真朋友,啥也别说了,端起来,六儿哥,干!

共 50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文中,贾家食府是一枚被田野托举的微观样本。它不靠黄金地段、豪华装修,而以“血脉宗亲”为根,以“人情味”为料,把六百年的村落伦理熬成一锅热汤,暖胃更暖心。作者以“小饭店”透视“大乡土”,写活了“人和”如何抵消“地利”劣势,写透了“礼俗”怎样重构“市场”逻辑:免费的一瓶啤酒、一句“你看着办”的菜单、雨夜自发驰援的邻里,都在印证——商业不只是交易,更是关系的再生产。作者用大量细节铺陈“贾集”这个熟人社会的运转肌理:同姓认同、师徒传承、红白喜事互助、非正式信用体系,使贾家食府成为公共客厅、精神祠堂与乡土“会客厅”。当城市化进程加速、村庄空心化加剧,贾集却用“食府”守住了一个可触摸、有温度的共同体。读后,幡然醒悟:乡村振兴若只盯着GDP,会忽略“人心”这块最肥沃的土壤。文章亦暗含预警——若传统伦理瓦解,再优的区位、再多的资本也可能“玩不转”。如何让“血脉宗亲”的现代版本——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在乡村商业中生根,是留给读者的思考题。一篇主题鲜明的佳作,也是一份社会学切片,值得品,更值得借。【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18 07:58:36
  作者将“人和”写成了战胜“地利”的隐形资本。人物鲜活,很有看点。六子与乡邻的个性跃然纸上,方言土味与民俗礼俗交织,呈现一幅流动的乡村浮世绘,是小小说,也是大乡土。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9-18 07:59:06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丰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