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难忘的谢师宴 (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难忘的谢师宴 (散文)


作者:秋天的芬芳 秀才,144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发表时间:2025-09-18 10:51:24
摘要:那天的饭,我们虽然吃得很普通,但欢聚的喜悦和感恩之情却贯穿于始终。于我而言,那已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位学生及其全家赠予我的、任何物质都难以企及的珍贵礼物——一份永恒的温暖,令我终生难忘!

2013年11月的一天中午,我从学校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电话铃突然响了。我看了来电显示,电话是从老家渭南打过来的,于是我便接了电话。
   “党老师,您好!我是蓓蓓的家长于青,还记得我吗?”一个非常熟悉悦耳动听的声音传来。
   “啊,是于姐。10多年不见了,您现在在哪里?”我急切地回应道。
   “我在深圳,您最近有空吗?我想和蓓蓓一起去看看你。这些年来,我和孩子一直在打听你的去向,好不容易才知道您南下广东!孩子和您有缘,她现在在深圳上班,我们要一起践行10多年前的那次约定——欠你的那顿谢师宴一定要补上。”
   约好了周日于姐和孩子来莞后,我挂了电话。“谢师宴”三个字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的思绪立刻飞回到13年前——2000年的那个夏天。
   高考后的第三天,按照学校安排,学生根据参考答案估分后,以班为单位,先填写报考志愿表草表,然后再填写正式表上交。由于当时是在高考成绩未出前报考,学生需要格外慎重才能避免“高分低报”或者“低分高报”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决定分层指导,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以便确保孩子们能够录入自己理想的高校。
   7月11号大清早,学生陆陆续续到校和我沟通。在学校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我才回家。刚进门,就看到家里热闹非凡———不足80平米的地方挤满了学生和家长,椅子上、床边、地上铺的凉席上,阳台上到处都是人,可谓门庭若市。我顾不上喝一口水,又接着和学生聊了起来。
   正是午饭时间,我爱人见我忙得不可开交,他知道大家都在饿肚子,于是建议给在场的每个人泡一袋方便面充饥,其中就有于蓓和她的妈妈。见我爱人开始泡面,于姐连忙婉言谢绝,她笑着说:“我们家距离近,几步路就回去了,我们就免了。方便面留给远处的孩子们吃吧!”
   我看完于蓓的草表,于蓓的妈妈(我称她为于姐)见我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在我送她们母女出门之际,她拉着我的手说道:“党老师,今天你和黄老师请我们吃方便面,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请你们全家吃谢师宴!”
   此事已过13载,我的那一届学生像一颗颗种子早已散落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时过境迁,我只当于姐当时说的那句话只是客套话而已,没想到她和孩子还记得那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这件小事被她们跨越时空铭记了那么多年,此种真情怎能不令人感动万分!
   星期天大清早,我收拾整理完房间后,便出门去超市购物。那一天,天气格外晴朗。碧蓝的天空零零散散地飘着几朵白云,宛如被风吹散的棉絮。微风轻轻拂过,带来几分凉意。匆忙行走在大街上,我的心情格外愉快。
   我不敢在超市逗留,因为我怕让他们到来时久等。买完水果,我匆忙回家,将水果洗干净摆放在餐桌上恭候他们的到来。我一边干活,一边在等电话,心里还在揣摩着:“那个13年不曾谋面扎着马尾辫的黄毛丫头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急切地盼望着早点见到他们。
   11点半左右,于姐和她的女儿女婿一起驱车来到我们小区门口。接电话得知他们在我小区门外时,我匆忙飞奔出去。见面时,于蓓和我以及她的妈妈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站在一旁的小彬(于蓓爱人)手里提着满满的礼物,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彬,这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我高中时最感谢的党老师。”于蓓拉着我的手,向他的爱人介绍道。数十年不见,于蓓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腼腆的小女孩!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举止大方,言谈得体,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与从容的成熟职业女性。
   “党老师好!”小彬走上前来,非常恭敬地微微躬下身向我打招呼,然后轻轻地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老师,蓓蓓经常在我面前提到您,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早已从她口里熟悉您,我也要诚心诚意地替她感谢您!”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声音极富有磁性,语气中充满真诚。
   于姐在一旁看着,眼角泛着欣慰的泪光,忙说:“是啊,是啊,党老师,没有您当年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蓓蓓的今天。这顿谢师宴,我们欠了十三年,今天一定要好好补上!”
   “妈,这么难得的机会相见,咱们和党老师合影做个留念吧!”小彬热情地提议道。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便在小区门口拍了几张照片。阳光照耀在我们脸上,也照耀在我们心中,我们把灿烂的笑容一起融进了那片金色的阳光里。
   在家里稍作休息之后,我们便选了我家附近的一家陕西饭店———老马家去吃饭。这家店面不是很大,但布置得优雅干净,是我们思念老家风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席间,于姐深情地解释道:“党老师,那一年成绩出来后,我因病做了手术,身体恢复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得知你们全家都去了南方,这些年我和蓓蓓一直在打听你们的联系方式,好不容易才找到你的电话号码。这顿饭晚了十几年啊!”
   蓓蓓也动情地说:“老师对我的关爱,我终生难忘。老师当年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坚持和努力的信念。我永远感谢您!”
   我们边吃边聊,蓓蓓和小彬频频向我和我爱人敬酒,感谢我们当年的培育之恩。于姐则不断地给我们夹菜,仿佛要将这十几年来欠下的关怀一次性补足。我们聊起了许多往事,聊起那些奋斗的日夜、聊起当时填报志愿时的紧张、以及分别后我们各自的轨迹。
   那一刻,看着眼前这一家人,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所谓的“谢师宴”,其实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一场情感的奔赴,是一次诺言的兑现,是相隔多年却未曾褪色的师生情谊最温暖的见证。
   那天的饭,我们虽然吃得很普通,但欢聚的喜悦和感恩之情却贯穿于始终。于我而言,那已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位学生及其全家赠予我的、任何物质都难以企及的珍贵礼物——一份永恒的温暖,令我终生难忘!
   为师者,没有比得到学生一颗赤诚的真心更珍贵的馈赠,没有比见证一个家庭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信任更令人感动。它胜过所有的掌声与荣誉,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一盏不灭的灯。
  
   2013年12月9日初稿
   2025年9月10日修改

共 23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2013年,党老师接到13年前学生蓓蓓的家长于青的电话,对方为兑现2000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许下的“谢师宴”承诺,特意从深圳到东莞看望她;见面后,双方回忆起当年党老师分层指导学生填志愿、于姐一家体谅老师忙碌的往事,也知晓了当年谢师宴未兑现是因于姐生病及党老师迁居南方,最终在陕西饭店完成赴宴,这场迟到13年的谢师宴,见证了深厚且未褪色的师生情谊,让党老师深感作为教师的珍贵与温暖。本文写作特点鲜明: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通过“急切回应”“心情格外愉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等心理描写,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如于姐解释迟办宴的原因、蓓蓓的感恩话语),让师生情、感恩情自然流露,不刻意煽情却能打动读者。从电话中提及“谢师宴”触发回忆,到回忆里“谢师宴”承诺的由来,再到13年后“谢师宴”的兑现,线索清晰,将过去与现在的情节紧密衔接,使文章结构完整。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9-18 10:55:02
  本文很注重细节描写,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比如在场景描写细节上,回忆中“不足 80 平米的家挤满学生家长”“凉席上、阳台上都是人”,凸显当年填报志愿时的忙碌;描写见面时“激动拥抱”“眼角泛着欣慰的泪光”,传递出久别重逢的真情。
   还比如在人物细节上,通过“微微躬身打招呼”“温文尔雅” 等描写于蓓丈夫小彬,体现其礼貌;用 “举止大方、眼神自信”刻画成年于蓓的变化,展现时光带来的成长。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