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时光】最清高的干谒诗(赏析) ————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如果说中国古代著名文人中谁是草根,孟浩然肯定首屈一指。古人有很多归隐的文人,但基本都是辞官或者致仕之人,都有过官场经历。只有孟浩然,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官场。不过,就算这位在李白看来“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其实也是希望能进入官场的,因为自孔子以来,进入官场是读书人唯一的康庄大道。他参加过科举,不过没考上;他写过干谒诗,像本诗,写得很好,传唱度很高,连皇帝都知道,后来有次他到好友王维的办公室,恰逢玄宗皇帝大驾光临,于是皇帝让他当场作诗,他写出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句子,让皇帝很是失望,当时皇帝还说,哪怕重复一下“气蒸云梦泽”都会用他。这是他离官场最近的一次,皇帝对他失望了,他也彻底对官场失望了,从此被迫选择了隐居生活。这首诗也成了他诗集中的另类,因为他后来的诗歌再也没有干谒,没有进取心,只有恬淡和平静。
这首诗全文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题中的张丞相,一般认为是张九龄,也是个诗人,写过著名的《望月怀远》。这首诗是干谒诗,又不完全是攀龙附凤的内容,而是披着赠诗的外衣,似乎是作者远望洞庭湖的美景,并将美景分享给自己的朋友的诗作。其实说白了,虽然在唐朝干谒诗很常见,但孟浩然本身还是怀着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不好意思直白说出自己想当官,所以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作了此诗。也正因为此,这首诗成了干谒诗中的名篇,因为干谒诗大多空洞无物,而本诗不仅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美景,还十分巧妙且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并且端庄大气,丝毫无损于自己的尊严和文人情怀。
首句写洞庭湖。一般来说,在中国,夏天雨量充沛,江河湖泊都到了丰水期,洞庭湖也不例外,所以八月份了,湖水水面涨了,几乎跟岸已经齐平。远望去,更是水天一色,天水相连。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用了涵和混,不仅说水天相接,更反映出湖面的烟波浩渺,空中的朦胧迷离,似乎天地与水面都连成了模糊的一片,世界成了永恒的空灵。第二句是名句。云梦泽是古楚国对洞庭湖一带的总称,一听这名字就想到一片沼泽和奇珍异兽,还有云兴霞蔚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岳阳城则是洞庭湖边的城池,让人一下就感到坚固和雄伟的城墙。两者对比,是沼泽的柔美和城郭的坚挺,是历史的云雾和现实的存在,是自然的恩赏和人力的伟绩,本就让人感慨莫名,加上气蒸和波撼,境界则更加深远。可以想见,远处是广袤平坦的云梦泽,出现了垂直向上的云气,呼应着洞庭湖的烟波,那是纵向、空灵、遥远的美丽;近处是洞庭湖水形成的波涛,一阵阵水平翻滚着冲向岳阳城墙。“撼”字足见声势浩大有如千军万马,冲撞在城墙上发出惊天巨响,卷起千万浪花,这是横向、刚烈、强劲的震撼。整句诗,有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有远近的对比,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对比;还有虚空和坚实的对比,有柔美与刚健的对比,有自然和人文的对比,有纵横的对比,短短十个字写尽了洞庭湖的多姿多彩。一个小小的湖,居然可以寻找到如许各种美感,怎不让人叹为观止,诗歌流传之广自然不令人意外。这句诗,不是后来孟浩然的风格,倒是颇有杜甫的雄浑壮美,可见人的生活、人的精神状态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艺术风格。试想,如果孟浩然入朝为官,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艺术风格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不一定就是恬淡自然了。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这是律诗的常见写法。第三句开始抒情了,也是出现了干谒的主题。我想渡过这洞庭湖,可是没有船;我想不渡就这样安坐吧,又觉得辜负了这个圣明的朝代。古代读书人,接受了孔子的儒家传统,都以入朝为官为正道,尤其是政治清明的朝代,会认为不能做官,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尽自己的一份力是耻辱,所以孟浩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想入朝为官。普通人想当官,会被认为是争名逐利,但这句诗一出,足见孟夫子并没有热衷功名依附权贵之利蠹心,至少说的正气凛然理所当然。记得当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时,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就国家的政体进行讨论,很多人为了避免专制,都建议将总统设置为虚职,但是知道自己肯定当选的孙中山不同意,他的理由同样慷慨激昂:“我奔波半生,就是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做个虚职非我所愿”。同样的当官,心怀大志的人想到的不是牟取个人私利,而是有个报国报民的机会,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想当官就要有人引荐,就像想渡湖就要有船一样,孟浩然说我现在没有船,意思很明显,就是在问宰相大人,您可否引荐我入朝,就像载我渡湖的船一样?最后一句接着抒情,是说我看到一个人在钓鱼,我很羡慕他,我也想钓鱼,可是没有钓具。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钓鱼自然是比拟入朝为官,我也想当官,可没有途径,没有方法。当然,这句话一语双关,古代钓鱼是隐士的象征,这句诗也可以理解成,如果我不能入仕为官,就去做个钓鱼的渔夫,实际上就是归隐。这是孟夫子的清高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推荐入朝为官,但这绝不是我唯一的出路。
这首干谒诗,没有低三下四的去求人,也没有阿谀奉承的去捧人,只是告诉了当权的宰相,我想当官,想做事,言下之意就是问你能不能给我这个机会。就像一个求职者,将自己摆到了和用人单位平等的地位上,显示出知识分子的自信和自傲。诗的前半部分,是写景的名篇,而孟浩然能够将干谒和风景结合的如此巧妙,也足见他的才华和功力。可惜的是,这首诗虽然名扬天下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但他终究没有如愿以偿,从此,宫廷缺少了一位孟大夫,江湖多了一位孟夫子,他成了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不过,他虽然没有做到官,但张九龄还是很佩服他的才华,和他成了好友,他后来更成了诗仙李白的偶像,也算在另一条道路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了。
五律一首,记行高邮湖畔:道边风细细,水畔柳丝丝。映日粼光闪,逐波木桨迟。树荫出钓叟,新饵引鲈鲥。试问何鱼美,攀谈已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