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两个人的小城(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两个人的小城(散文)


作者:土木禾刀 秀才,103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发表时间:2025-09-19 16:01:45

事事、物物、人人,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矛盾。譬如我,喜欢独处,也愿意和别人分享我的快乐和孤独;喜欢读书,也愿意放下笔墨纸砚,去田间侍弄五谷;喜欢安静,也愿意走出去看一场电影,欣赏一座人流涌荡的城。
   读高中时,功课那么紧,却时常骑上自行车,去公园看潋滟的湖波,去郊外看飘逸的云朵。那小小的县城,方圆不过几里,人口不过几万,若是骑着车子,一个多小时就可转个遍。可年轻的心,总是那么大,总是那么浮华,绝非一个小小的城,能够容纳得下,能够安抚得下。
   读高三的那个春天,我忽地想去外面转一转,走得尽量远,尽量多玩些时间。怎么出去呢?最喜欢的还是骑自行车,毕竟买车票太贵了。我要节省下裤兜里,那三两块零花钱;我要当天往返,免得叫花子一样,露宿在大街上。济南虽大,虽繁华,但太远啦。遥遥二百多里地,骑单车过去,唯恐两个轱辘承受不起。最实际的,还是到聊城去,来回一百八十里,黎明早早出发,黄昏晚晚回家。
   闹铃早于麻雀的啼鸣,将我吵醒。半盆凉水,驱走睡意朦胧。一个人、一辆车,孤独地前行。车把上挂着一个人造革的黑皮包,里面装着一瓶凉开水、四个椒盐烧饼。从高唐县第一中学的宿舍出发,横过金城路,穿过鼓楼路,拐一个弯就上了一零五国路。那时的路窄窄的,只有来去两个车道,大车小辆也很稀少。不像现在,拓成了双向六车道,车流奔涌,笛声呼啸。那时的路,极适合我的性格;极适合我那辆,“金鹿”牌的老旧单车。
   两边的白杨树,是粗壮的挺拔的。毛绒绒的杨花落尽,嫩茸茸的叶子已经发出来了。红红的朝阳下,树影横过马路,又被我的车轱辘,一棵一棵碾压着。路边是小小的村落,是大片的麦田。一群喜鹊跳跃在麦田间,又忽地飞起来,飞到了村子的苦楝树上。那时候做饭还是烧柴禾,不像现在皆改成天然气了。烧柴禾的好处,就是感觉温暖,就是可以欣赏缕缕的炊烟,古诗一般,国画一般。打小就感觉,没有炊烟的村庄就没有生机,就很是苍凉。那荒荒的大漠,还需有落日圆圆,直直炊烟。我很恋家的小家子气,或许就是来自这袅袅的炊烟里。
   过姜店乡,过南镇乡,再往前就是茌平县的韩屯乡。那时的村庄里大都是土坯房,平顶有烟囱,木板门,木格窗。不像现在,都是红砖红瓦的坡顶房,铝合金的玻璃门、玻璃窗。看着又洋气又明亮;虽说不如老旧的土坯房冬暖夏凉,有热乎乎的大土炕。韩屯的南面是博平,古称博陵,很大的一个镇子。原本也是个县城,解放后并到了茌平。这茌平的“茌”极其特殊,是个专属的字符,单指教场铺村的一个大沙丘。这沙丘曰“茌山”,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许多灰陶和黑陶埋藏着,很不一般。这“茌山”,如今叫“金牛山”,相传有一头独角的金牛卧在里面。
   可那所谓的“山”,只不过是一堆黄土。长不过几十米,高不过几米,荒草凄凄,杳无人迹。要不是那黄土中,偶尔能挖出几片陶器,你极难将它和文明联系在一起。所谓看古迹,莫如听古迹,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茌平还产一种白酒,牌子叫“孟尝君”,因战国时的孟尝君,曾活动在韩集乡的迟桥村。旨在借古镀今,让古代先贤,免费为商业代言。就像我们高唐的“柴王酒”,是因小旋风柴进被册封在高唐这边,后来又被黑旋风李逵,从地牢里背出来,反上了梁山。
   八十年代拍《水浒》的时候,还在我们老家取过景。只可惜寻遍高唐县城,却没有半段古城,只有一座文庙,孤立在县招待所的大院中。于是摄制组,又赶到西南四十里处的清平镇,总算寻到了一座明代的古城门。那残破城门曰“迎旭”,就孑然地在镇子东郊矗立。窄窄的门洞,老旧的青砖用白灰抹缝。只是两侧没有城墙和垛口,显得形只影单,极其消瘦。
   这高唐老家,实在没有什么文明古迹可夸,实在找不出值得炫耀的啦。那三十里铺的王懋德墓,那梁村镇的唐槐宋塔,也晨星般寥落于荒草和泥巴。和我年轻的意气相比,就是一片普通的,略显落魄的土地。唯独聊城在我心中,还颇显神圣,还是一座“陷而不失的凤凰城”。那“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描述,读初中时就刻于大脑里,时光和雨水皆洗之不去。
   八十年代时兴印制明信片,逢年过节,写几句祝福词在上面,寄于远方,聊表思念。我就买过一沓,背面写字,正面是风景印刷。那些风景印的就是聊城,山陕会馆、光岳古楼、铁塔夕照、环湖泛舟。那时便想,长大后定要去聊城一趟,赏一赏那里明媚的湖光,古老的城墙。让身心在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处,瞬间反古,去到战国的聊邑,去到漕运的古埠。忆商船云集,城门屹立,灯红酒绿,大河南去。若攀上庐山的诗仙,若立于橘子洲头的主席。春风拂面,衣袂翩跹,那是何等的意识风发,指点江山。
   那时尚不甚懂,看景不如听景;赏美人不可太光明,还需一盏朦胧的油灯。
   出了茌平,两腿蹬得乏累,就倚着路边的老杨树,喝了几口凉水,吃了一个烧饼。看看道路渐宽,车辆渐多,就知道快进聊城了。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就一张地图,反复查找着;就一张嘴巴,不断询问着。
   这就是东昌府么?这就是江北大都会么?这窄窄的河沟,就是当年的京杭大运河。枯草萎靡,没有水也没有鱼,更没有桨声和灯影的华丽。繁忙的河埠头呢?拥挤的大木船呢?商人的争执,市民的寒暄,酒楼的炊烟,尽皆不见。你甚至寻不到一片老旧的蝴蝶瓦,一块老旧的青泥砖。黑漆漆的柏油,干巴巴的水泥,没有大都市的华丽,也不见古色古香的情趣。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城而已。为何叫它“不失的凤凰城”,寻遍大街小巷也不见一棵梧桐?
   站在大运河的故道上,年轻豪迈的心,竟然心生悲凉。这曾繁华鼎盛的商埠,如今却如一棵衰弱的老树,一半翠绿着,一半却已干枯。风沙埋没了河床,柏油埋没了辉煌。桨声沉寂,繁华的大东关码头,也已销声匿迹。会馆倾坍,不见络绎的商船,不见“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那白纸黑字的史料,给予的期盼,也只换来一片哀叹,一种遗憾。一路兴致勃勃的心,走到尽头竟是莫名的伤感。
   在荒草杂树前伫立良久,又寻到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只是山门紧闭,又不许到里面参观。只可从那俏丽的飞檐,绿色的琉璃瓦,揣摩一下它当年的繁华。那八字形影壁上,“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楷书,倒是颇有力度,彰显着关帝的功业和威武。石柱上的楹联太长,就掏出钢笔,将它写在了日记本上:“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我那时的字,写得不如现在端庄;可那时的书生意气,却远比现在慷慨激昂。在山门前独立良久,望着寂寞的树,空荡的楼,忽地想起元稹的那首古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商人已去,楼宇空空,转眼已是繁华落尽,河水无踪。
   迤逦追寻,寻见那久仰的光岳楼,已是正午时分。明丽的阳光,照在老旧的大青砖上,照在红漆的大廊柱上,照在屋顶的大铁葫芦上。康熙御书的“神光钟瑛”四个字,闪着金色的光芒。若是夕阳夕照,那西檐下的“就日瞻云”匾,也定是光辉灿烂。只可惜红漆的楼门紧闭着,不得走进去拜一拜那位老木匠,赏一赏乾隆爷曾住过的地方。不得爬上最高层,临窗远眺,望远处湖光闪耀,垂柳窈窕。感受那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绕着青砖墙转了几遭,双腿累得酸软,腹中已是咕咕乱叫。于是就依着青砖的墙角,坐在古楼下,吹着徐徐的南风,喝白开水,吃椒盐烧饼。春日的阳光下,高楼投下孤独的身影,似乎仍在遥忆它的兴盛繁荣。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我抬头看天空,低头看自己孤单的影。如此寂寞而仓促的旅行,现在想一想,简直就是一篇跑了题的文章。可往深处思量,那失落、那缺憾,又恰恰切在主题上。若与她毫不相干,又怎会有失落和遗憾,惹得年轻的心缠绵缱绻,思虑万千。
   那时光岳楼四周,只是一片低矮的民居,挨挨挤挤。平平的屋顶,短短的土墙亦或砖墙,大都是老旧的木头门窗。那不是仿古,而是聊城老百姓真实的居处,看上去就像乡下,就像我高唐的老家。窄窄的弯曲的胡同,小小的温暖的烟囱。门前有开着紫色花朵的泡桐,门里有落了粉色花朵的土杏。青砖铺砌的地面,被鞋底磨得光滑,被车轮碾得折断。推着自行车走在其间,我突然觉得这陌生的城,像这春天一般暖意融融。有阳光,有春风,有植物的芬芳,没有高楼大厦的阴影。就像漫步在老家的胡同中,在孤寂的脚步声里,那种游而不得其境的失落,反倒减淡了。也许古时的东昌府,就是这般滋味,有久叩不开的柴扉,有掩着桃花的门扉。
   那一刻,我竟期盼着小雨的飘落,期盼着一支油纸伞缓缓撑开。一个穿着民国服饰的女人,款款向我走来。窈窕的身影,倒映在积雨的小巷中。有着宋词一般的深情,和唐诗一般的姿容。若真能如此,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迤逦穿过小巷,就来到东昌湖边上。那时的湖还有些瘦,不像现在这般丰满,若唐朝的杨贵妃一般。湖边没有栏杆,湖上不见游船。也没有高高的楼厦,将影子投在里面,随着水波蜿蜒蜿蜒。更没有巨轮摩天,没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的芳颜。只记得湖边满是嫩绿的蒲草,尖尖的芦芽,金黄的成片的蒲公英的花。身在城中,若在乡下。你甚至能看见游泳的野鸭,谁在湖畔搭起的菜架。独坐湖边,把车子靠在老柳树下。水面荡来的风,吹着我凌乱的葱郁的头发。想来真是好笑,本打算看一看外面的繁华,谁知却感受了一次城市中的田家。好啦,小憩之后就回去吧。太阳已经微微西斜,好多功课还没有写。
   心里情趣欠缺,身上也就力气欠缺。正懒懒地倚着柳树,面对孤独的湖,却见一个女孩飘出湖畔的小巷,穿着一件暗色的衣裳。她像是刻意靠近我,又像是无意的,就那么慢慢走过来,在近处的青石阶上坐下了。抬头望着湖波,低头撩着水波,又偶尔看向孤单的我。春风游荡,低垂的柳丝在湖面撩拨着,满目软软的嫩绿色。
   她肌肤并不白,且微微有点瘦,脸蛋并不明艳,打扮并不鲜艳。可在不刻意生长的眉目间,却隐隐含着一丝春愁,极浅极淡。她的动作且柔且慢,她的眼神且柔且慢。在一中娴静间缠住你,若春天的藤蔓。青春灿烂,却又隐隐生出几丝哀怨,若娇嫩的花芽,着了风雨一般。她偶尔看我一眼,又缓缓转过脸,柔细的眼神若钓鱼的丝线。我不说话,她也默默无言。我们就那么坐着,不曾相识,又似前世的故知;不曾靠近,又离得那么亲近。大大的东昌湖,小小的两个人的青春。
   劳累已经逃遁,时间已经停顿。运河不在,古楼犹存。这六千年的文明,这建了两千五百年的小城,此时皆糅合在一个少女的青春中。质朴,清明,且安静,又隐含着一个略显失落的小城。那一刻,当她安静地看向我,这落寞的小城忽然就明丽了,忽然就清新了,忽然就变成一个有韵味的女人,驱走了我的失落,激扬了我的春波。
   我为什么不走过去呢?她为什么不走过来呢?少男少女总是羞涩的,就像这并不怎么开放的,古老的城郭。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恰恰赶来了,她恰恰走来了。似是巧合,又是上天注定的。
   太阳西斜得更厉害,春风也快歇了。走吧,真想露宿街头吗,或者赖在这女孩的家?我缓缓起来,推着自行车爬上湖坡。她依然在石阶上坐着。在微风将她的长发,吹起的那一刻,她再一次望向我,温柔且有淡淡的失落。自行车远了,东昌湖远了。为什么不问一问她的芳名呢?为什么不折一根柳枝呢?知道名字又如何?折一根柳枝又如何?老家在远方等着呢,课本在远方等着呢。
   远了,远了。回头望望,这小小的城并不落魄,这短短的旅行并不失落。她是有底蕴的,我是有思念的。那女孩略显瘦弱的倩影,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并不娇艳却令人爱怜的城?
   那之后,本想再去聊城一趟,本想再到光岳楼下的东昌湖旁。幻想着再一次遇见那位,梨花风雨后的姑娘。可先是忙于功课,后是疲于生活。静坐再静坐,奔波再奔波。自行车换成公交车,公交车换成轿子车,可时间却越来越紧张了,越来越稀少了。在他乡的风景中,我几乎忘了那座小城,忘了那次单车独行。只留下几页发黄的日记,纯蓝的墨水,永生的钢笔,没有香味的橡皮。
   直到多年以后,明亮的眼睛渐渐浑浊,茂盛的头发渐渐稀落,才得再一次抽出时间,到东昌古城转一转。那是市局组织的一次安全培训,几十个人,就住在光岳楼南面的海源阁宾馆。授课的老师管理很严,从八点半讲到十二点,从十三点半讲到十七点。其间还要查笔记,做考卷。可这个温暖的春天,还是再一次将我点燃,烧着我再一次忙里偷闲,独自走到光岳楼前。
   高楼依旧巍然,又种了些花花草草,添了些照明的灯盏。四周矮小的平房皆已拆除,全都换成了仿古建筑。青瓦青墙,红漆门窗,飞檐立柱,古色古香。街巷铺砌的厚重青石,皆已被岁月和行人,磨得油光发亮。在油润的细腻里,折射着她的繁华和清寂。店铺林立,有壮实的国槐,有沧桑的古柏,有翠竹从青砖的矮墙里探出头来。繁华里隐着幽静。有青春葳蕤的大学生,有胡子长长的老者,坐在民俗博物馆中。几十人的旅游团,乱糟糟走进光岳楼里面。过一会儿,就在顶楼的木格窗里,看见了他们熠熠的脸。我想他们定能看见,乾隆帝坐在文昌阁里,定能看见丰子恺写的楹联:“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
   可我更喜欢独行,独自拥有一段旅程,独自欣赏一座小城。
   幽深的曲折的小巷,记住了我脚步的轻响。青砖青瓦的颜色,和我的心事恰恰相符合。一株开着细小黄花的槭树,从无人的小院里探出头来,没有香气,却引得空气流连徘徊。我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回到了宋代。和这小城一起忙里偷闲,漫说着沧海和桑田。出小巷来到东昌湖畔。游船,鱼馆,木栏杆,高高的楼影倒映在湖里面。芦芽不见,蒲草不见,菜架不见,黄黄的野花不见。但我依然想遇见一位姑娘,像当初那个女孩一样,清清爽爽,又隐着淡淡的忧伤。温柔就像春天的柳丝一样,安静就像深深的湖水一样。她就坐在光滑的石阶上,望着水波潋滟的远方,内敛着芳华,毫不张扬。
   若真能遇见,我定会走近她的身边。悄悄摄取她的芳颜,将她的呼吸和慨叹,都吸收进心肠里面。只要她不嫌我老,只要她相信,我曾是一个翩翩的少年。但,时光深深,时间浅浅。我终究没遇见,当年那个含着忧悒的姑娘,空空在湖畔走了一趟。已到了上课时间,匆忙的脚步赶回海源阁宾馆,微微流汗,微微气喘。嗡嗡的麦克风,枯燥的讲课声。
   这小城业已繁荣,不似当年的寥落和安静。我也蹉跎了时光,消磨了激昂,忙碌于世上。想必当年那个姑娘,也消散了惆怅,老去了容光,忘却了那个青春勃勃的少年郎。因两个人,生于一座城;因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一个梦,幻想了整整一生。
   我想那位姑娘,定是这座城的缩影,定是这座城的精灵。有着青春的窈窕,有着古典的基调,有着穿越时空的心跳。寥落里,不失她的美丽;繁华里,难忘她的清寂。我爱她,爱她并不完美的肉体;我爱她,爱她几近完美的忧郁。这小城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两个。

共 591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细腻笔触追忆高三春日单车独行聊城的往事,从黎明出发时的黑皮包与烧饼,到途中麦田炊烟、土坯房的乡土景致,再到初见运河故道的失落、光岳楼前的怅惘,最后因东昌湖畔偶遇的姑娘重拾心动,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澄澈与懵懂。多年后重访聊城,古城换新颜却难寻旧人,时光的沧桑与对青春的眷恋交织,既展现了小城的变迁,也勾勒出个体在岁月流转中对青春记忆的珍视,让读者在平实叙事中,仿佛也随作者踏上那段单车旅程,感受青春里的遗憾与美好,体会时光沉淀后的温柔与怅惘。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9-19 16:02:46
  老师您写的文章好动人!古楼、湖畔姑娘的画面好鲜活,像亲身经历。祝老师常忆起这般青春美好,笔下总有满是温度的故事!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9-19 16:03:14
  读这篇文章像跟着您逛了旧聊城!多年后重访的感慨好真实。愿老师天天开心,多写这样能让人想起青春的好文章,永远有灵感!
回复2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5-09-20 08:08:21
  多谢老师编发评论,我对故乡的眷恋,就像对青春的眷恋一般。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9-21 10:37:02
  这篇散文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青春岁月里一次奔赴聊城的单车独行。少年怀揣对远方的想象,却在抵达后目睹古运河的衰颓与城市的平凡,初感失落。直至湖畔邂逅一位如城般静谧忧郁的少女,刹那的相遇照亮了旅程,让失落化为永恒的缱绻。多年后重访,城市已繁华改貌,故人难寻,唯余记忆中的身影与城池交织成梦。全文流淌着对时光的怅惘、对文明的追忆,以及青春特有的敏感与浪漫。喜欢土木老师的文,朴实温暖。恭喜精品,感谢支持!
何叶
4 楼        文友:暗夜百合        2025-09-21 22:09:15
  读这篇文章,老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高三单车赴聊城的青春往事,黎明出发的烧饼与凉水、途中的麦田炊烟、初见运河故道的失落,还有光岳楼前的怅惘,都满是岁月的质感。而东昌湖畔偶遇的姑娘,让落寞小城瞬间明丽,那份少男少女的羞涩与心动,格外动人。多年后重访,古城换新却难寻旧人,时光沧桑与青春眷恋交织,读来满是温柔的怅惘,也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过往。拜读老师好文,祝创作愉快。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