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贴饼子熬倭瓜(散文)

精品 【宁静·遇】贴饼子熬倭瓜(散文)


作者:想飞的企鹅 举人,50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6发表时间:2025-09-20 07:41:07

“贴饼子熬(āo)倭瓜”是食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若干年里,它一直是人们挖空心思想吃还吃不上的一种食物,从六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末,它又成了人们不想吃又不得不吃的一种食物,再之后的十年,人们只是隔三差五才会吃上一顿,从两千年开始到现在就应该很少有人吃过这种食物了。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时候没少吃了贴饼子熬倭瓜。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几乎每年都是从秋天一直要吃到下一年的开春儿,真把我吃得够够的了。这还真不是我这个人挑食,但凡吃过这种饭的人都很清楚,它绝对和美食是扯不上半毛钱瓜葛的。往好听了说,它是一种能让人填饱肚子的饭,往难听了说,它充其量就是个可以维持人的生命的饭。
   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贴饼子熬倭瓜”和“猪肉炖粉条”“尖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这种菜的构架和词性基本相同,可是,它和这类菜完全是两码事儿的。
   就拿我们熟知的猪肉炖粉条来说吧。做的时候,大多都是把提前泡好的粉条放进炖到七八成熟的肉锅里,然后盖上锅盖,稍微焖上一会儿后打开,再用勺子不断地翻炒,直至收汁儿出锅。实话实说,这道菜不但好吃而且还特别下饭,如果炖的时候再加上点儿大白菜或土豆,那味道更是绝了。不过,猪肉炖粉条纯粹就是一道菜,算不得主食,而贴饼子熬倭瓜就不一样了,它是主食带菜一锅出的——贴饼子是主食,熬倭瓜是菜。
   下面我就斗一下胆,尝试着把“贴饼子熬倭瓜”说一说,说得清楚说不清楚那是我水平的问题,至于听得明白听不明白就是您的事儿了。不过,说完之后谁也别抬杠,我还不接受任何反驳。像我这样的臭脾气,应该就是大部分吃过粗粮的人骨子里含着的那份倔强吧!
   贴饼子是用玉米面儿做的,熬倭瓜是用秋后的老倭瓜熬的。说实话,它俩绝对算得上粗粮配粗食里的大老粗了,一点儿也不好吃。
   我们这里管玉米面儿叫棒子面儿,通俗点儿说就是苞米面儿。还真不是我嘴贵,只要是用这种面做出来的食物,吃的时候不仅噎人,而且还有点儿拉嗓子,就那口感,都不是一般的不好吃,稍微夸张点儿说,简直是难吃得要命。
   相对于棒子面而言,老倭瓜就更惨了,也就是吃的时候不像贴饼子那样拉嗓子,可是在蔬菜圈子里,它居然连个准确的名字都没混上。
   好多城里的人到了我们这儿,总是错误地把老倭瓜叫成“南瓜”,这对于老倭瓜而言,也许是它这辈子最最高光的时刻了。
   还别说,有些老倭瓜还真和南瓜的样子很像,简直就是南瓜的高仿品。可是熟悉它们的人都知道,它俩根本就不是一个品种。简单区分就是,南瓜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外型也是圆圆的,显得端庄、沉稳。不但如此,大部分南瓜的整体外型都比较接近,而且表面还均匀地分布着一道道棱,酷似在节日里挂起的灯笼,特别漂亮。相比较之下,老倭瓜的外观就不那么统一了,什么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可谓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至于颜色,那更是随心所欲了。这么说吧!它就像大街上有些年轻人染的头发,五颜六色的,假如没有身份证的存在,恐怕只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知道他们是个中国人了。不过,也有长得挺周正且色泽金黄的老倭瓜,可是一大堆里也不见得能挑出三五个这样的。即便就是这样如凤毛麟角一样的老倭瓜,吃起来也是不及南瓜那样甜的。因此,我们这儿的老老少少经常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它:老倭瓜是上不了席面儿的。唉!你说老倭瓜这是图何苦来呢?在蔬菜圈里憋屈吧啦地活着也就算了,可是在餐桌上稀里糊涂地混了这么多年,居然还一直充当着那个无名也无份的角色,真的有点儿太憋屈了。
   不过,有句老话说得特别好:“萝卜芹菜,各有所爱,破锅自有破锅盖。”老倭瓜居然和棒子成了搭档。虽说它俩算不上天赐的良缘,那也可以说成歪瓜配裂枣的最佳拍档了。这么多年来,它俩就像夫唱妇随的两口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一直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一点倒是给动不动就吵着想离婚的年轻人做了榜样。
   别看贴饼子熬倭瓜这“两口子”的日子混得不咋地,可是在“撮合”它俩时,对火候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火太大了糊锅,太小了还不容易熟。这个火候和时间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数据,全凭做饭人的经验来掌握。
   做贴饼子熬倭瓜必须用大柴锅。首先是在锅里烧水,等水开之后把棒子面烫一下。烫完的棒子面要醒发几分钟,趁着这段时间把切好的老倭瓜放进锅里,等棒子面醒发好之后就可以在锅边贴饼子了。刚贴在锅里的饼子与老倭瓜之间最好留一寸多的距离,以免倭瓜汤把饼子浸湿。把手掌大小的饼子在锅帮贴满一圈儿后,盖上锅盖,架柴烧火,这期间是不能掀开锅盖的。等到贴饼子熟了,里面的倭瓜也就熬好了。
   出锅的顺序是不能乱的。掀开锅盖后,先要铲出贴在锅帮上的饼子放到盖点儿(有些地方叫盖帘)上,然后才能把熬好的倭瓜擓进盆里,有条件的人家可在里面放几粒糖精增加甜度。
   那时候的餐桌就是一张“炕八仙”,平时就立在角落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被“请”到炕上。每到吃饭的时候,先是一家老小挤在烧得热热乎乎的炕上盘着腿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聊着,等一大盆熬倭瓜端上餐桌后就不聊了,各自抄起一个贴饼子,先用筷子夹起一大块橙黄橙黄的熬倭瓜塞进嘴里,再来一大口贴饼子,一边嚼着一边把筷子伸进咸菜碗,夹起一根咸菜条子扔进嘴里。咸菜条子在嘴里嚼得嘎嘣嘣乱响,嘿!实话实说,就那味道——真不怎么样。不过,不好吃也没什么关系,咧着嘴,一抻脖儿,全都咽了。
   不管好吃不好吃,饭,都是这样一口一口地吃,饱了,拍拍肚皮,到水缸里擓一瓢凉水咕嘟嘟喝下去,什么酸甜苦辣都消散了;不用逢人就说艰苦不艰苦,日子,都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累了,擦擦额头的汗水,找个树阴凉躺下来闭会儿眼,什么腰酸背疼全解了。
   在那个吃贴饼子熬倭瓜的年代里,什么养生专家营养师,全都是闭嘴的;在那个吃贴饼子熬倭瓜的年代里,什么成长期叛逆期,全都是靠边儿站的。说白了,人,只有活着才是硬道理。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谁能想象得到,在这个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跟着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贴饼子熬倭瓜”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食物,一不留神,竟然又成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淌着口水去回忆的一种“美食”了。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呀!我就纳了闷儿了,当今这个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估计这件事儿没人能说得明白。也许,最初在吃贴饼子熬倭瓜时,熬倭瓜里就不应该加糖精吧!

共 25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主题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以“贴饼子熬倭瓜”为载体,串联起时代变迁与个人记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开篇以时间为序,梳理了传统食物地位的变化,从想吃吃不上到不得不吃,再到偶尔吃,最后化作往事回忆,自然而然地引出童年体验,生活的感悟。中间部分从食材特性,比如玉米面“拉嗓子”、老倭瓜“上不了席面”,以及制作流程,大柴锅贴饼、火候控制,到餐桌场景,“炕八仙”、咸菜条佐餐,细节描写生动鲜活。方言与口语化表达,如“够够的”“憋屈吧啦”“擓进盆里”,增强了代入感,仿佛重现了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烟火气的年代。作者以自嘲与调侃的语气,将苦涩的生活体验转化为幽默的文字,结尾“成了淌着口水回忆的美食”的反转,既暗含对时代进步的感慨,也流露出对质朴生活的怀念,立意深刻。这篇散文也是宁静社团【遇】征文的开篇之作,让我们遇见了贴饼子熬倭瓜,可谓别有风味。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20 07:42:35
  文章以小见大,于平淡中见真情,是一篇充满生活温度的散文。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9-20 08:11:25
  谢谢老师点评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20 07:43:32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9-20 08:12:10
  谢谢老师精彩编按。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4 楼        文友:红尘花瓣雨        2025-09-20 08:53:24
  过去好多事情,我都已经忘了。老师记得栩栩如生。
回复4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9-20 10:17:59
  谢谢红尘花瓣雨老师来访留墨。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20 17:22:15
  作者将倭瓜与南瓜作比较,其区别显而易见。贴饼子熬倭瓜,将两种食材搭配来做,可谓黄金搭档,梦幻组合,是清苦日子里的美食,是舌尖上的乡愁,是时光里的暖,是永不凋零的记忆。作者描述层次清晰,拉家常似的,很亲切。怀旧的情感,深挚感人,盛赞构思和笔力,问候企鹅,秋祺创丰!
回复5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5-09-20 18:38:38
  静莲姐来访,企鹅荣幸之至。贴饼子熬倭瓜是我小时候常吃的,那时候吃得够够的,现在却成了想吃吃不上的食物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