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渐行渐远的锻磨匠(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渐行渐远的锻磨匠(散文) ——渐行渐远的农村匠人(一)


作者:王明见 白丁,4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6发表时间:2025-09-20 10:01:37
摘要:《锻磨匠群来叔》以豫东乡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身怀传统锻磨技艺的老人——群来叔。文章既生动描绘了他精湛的手艺、质朴的为人,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劳动场景与人情味,也借石磨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作者在怀念手工时代温度与匠人精神的同时,更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切关怀,并最终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中,为古老的石磨技艺找到了崭新的时代回响。

群来叔在我们村是一位奇人:河南闹大灾那年(1942年)出生,身材不高,像大多数家乡人一样面目黝黑且为人精瘦,笑眯眯的双眼透着善良和乐观。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艰苦岁月里他有很多谋生绝技,比如捕鱼、捉鸟、抓野鸡,比如盖房、打井、修农具,比如耩地、扬场、锻磨……
   1979年那年改革开放,夏天里一次下大雨,沟满壕平,紧挨着村内坑塘的一片洼地也积满了水。那年代乡村环境好,水多鱼也多,小伙伴们都跑到那片洼地里抓鱼,一个个各显神通后,那片洼地便一片平静,再也没有了野鱼的踪影。就在这时,群来叔走到洼地边,他眯着眼不动声色观察一会儿,就匆匆赶回家去。小伙伴们正觉得奇怪,就见他拿着渔网匆匆赶回,然后往洼地深处一网撒去。很快,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被他抓了上来。看着群来叔眯成一条缝的“笑眼”和那阳光下灿烂满足的笑脸,小伙伴们都羡慕不已——这条大家伙,我们咋没发现呢!
   这些都是趣谈。其实群来叔是个石匠,有一门锻磨手艺。那时候农村人吃饭可离不开石磨。我们豫东地区的石磨分为上下两扇,用整块石头雕琢而成,上下两扇石磨相合的齿面刻有整齐的凸出和凹陷的齿槽。下扇固定在磨盘上,中心有轴,套合上扇即为整体一扇磨。石磨的磨齿有公母之分,上扇的磨齿为“公”,下扇的磨齿沟为“母”。一盘磨上有12个穴孔,每个穴孔9个磨齿,共108个磨齿。咱们中国文化中108代表圆满,上扇为天,下扇为地,上下108个磨齿磨槽互相咬合,磨齿的高低和磨槽沟的深浅一致时,才能将粮食研磨成面粉,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如有一个磨齿和磨槽齿沟不和谐,都会影响磨面的效果。上扇磨盘还插有两个木制的柄,装上磨把手,依靠外力或推或拉进行旋转,把粮食研磨成碎屑。当上扇磨转动时,磨盘上放的粮食从磨眼处流进磨齿之间,经过磨扇之间的摩擦挤压,粉碎的面粉就会顺磨槽流出来。石磨使用一段时间后,磨齿就会变得平而钝,磨面的速度就变慢,磨出来的面粉就会粗砺。因此,石磨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要锻凿一次。因此谁家石磨不出面了,或者磨出的面不均匀了,就需要请群来叔出马“锻磨”。
   看群来叔锻磨很有意思。他的劳动工具有很多:手锤、二锤、錾子、钢钎、三角尺、铁弯尺、水平尺、墨斗……他到了主家,让人帮忙把上下两盘磨抬下来,然后用錾子敲出一个个小坑,将钢钎放入坑中,用二锤敲打钢钎,开始叮叮当当干起活来。那时候小,村里娱乐活动极少,听那叮叮当当的锻磨声,犹如仙乐天籁;看那石屑纷飞的劳动场面,更胜观赏霓裳羽衣舞!——群来叔锻磨成了我们那个年代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群来叔一个锤子这儿敲敲、那儿摸摸,一会儿再看看石磨纹路,翻来覆去地看,那种认真劲就像母亲一遍又一遍看自己生下的婴儿。
   群来叔口碑很好,因为他干活踏实认真不偷懒,无论主人在不在跟前,他都会把磨牙铲得棱槽分明,上下相对严丝合缝,这样磨出的面又细又多。民以食为天,庄稼人以粮食为生,能磨出好面当然人人满心欢喜。
   锻一盘石磨需要干三天,群来叔不要钱,管顿饭就行。饭也是家常饭,群来叔说都是乡亲爷们,不需要另外做饭,就跟主家一块儿吃,吃完饭就继续干他的活儿。偶尔歇息一会儿,他就和看热闹的乡亲们唠嗑“喷空儿”闲聊,没大人时也给我们这些小伙伴讲些农村趣事或者鬼怪故事,逗得我们心痒难挠时,他又叮叮当当锻起了磨,忙起了自己的活儿。三天过去,保证锻好的磨用起来舒心顺手。
   不过,也有意外的时候:吝啬鬼石猴家的磨不行了,就请群来叔锻磨。当然,群来叔一如既往认真锻磨。别看锻磨比较粗笨,其实是个精细的技术活儿。锻磨时用力大不行,用力小也不行,力度巧劲儿全在手腕上。群来叔每锻好几道齿纹,就会仔细用嘴吹去锻碎的石沫儿,看看新锻出的磨齿是否恰当,凹槽是否均匀。如果石磨的磨齿太深,磨出的粉不细;如果石磨的磨齿太浅容易平钝,石磨就不耐用;如果锻出的磨齿太锋利,就会减少磨盘的寿命。群来叔对于新锻出磨齿的观察和把握凭借的是经验,是自己对人生经验、锻磨经验的把握和总结。可以说,他锻凿的磨主家没有不满意的。
   可石猴家的磨锻好后,却只能磨红薯干而无法磨麦子、玉米。原来石猴招待群来叔时吃的是红薯面烙饼子,群来叔走后他们一家吃的却是包皮面饼子(麦子面裹上玉米面)。石猴家的小孩儿说漏了嘴,群来叔锻磨时不动声色,等石猴察觉情况不对来找他问情况时,群来叔笑着说:“你家的磨只见过红薯面,哪里见过玉米、麦子面呢?”
   一句话说得石猴面红耳赤,连忙打躬作揖赔情道歉。群来叔掂起工具,叮叮当当一阵忙活后,石猴家的石磨便欢快地磨出了上好的麦子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石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群来叔购置了磨面机,大家在感谢生活进步的同时,常感慨现在的面粉比不上石磨面粉的“筋道”。不久,磨面机也被淘汰,十里八村都到镇上的面粉厂换面吃。群来叔年龄虽然大了些,也跟着年轻人打工的脚步,像候鸟一样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如今,我们都厌倦了大都市钢铁森林、车水马龙的嘈杂喧嚣,当怀恋昔日农村生活的蓝天碧水、淳朴亲厚时,我又想起当年的锻磨匠群来叔们。他们曾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人们创造了原汁原味的生活。他们历经千年的锻磨技术理应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这项技术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呀!
   前几天回家,见到当年的石磨稀稀拉拉还留存在乡村不显眼的旮旯角处,耳边似乎又响起那“叮叮当当”锻凿石磨的声音。我见到群来叔时,已年近80岁的他身体很硬朗。问起他的锻磨技艺,他指了指放在墙角的工具,略带遗憾说:“你那三个兄弟都有工作,我也不再外出打工了,还能在咱村红叶林公园看园子、除草,锻磨手艺我早丢了。现在日子好了,不锻磨了,不过这些锻磨的家伙什儿我还放着,看见这些东西,就想起过去的艰难,就觉得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好日子我可过不够哩!”
   我说:“群来叔,咱们的红叶林公园可是天然氧吧,现在怀念过去、喜欢到我们乡下旅游、呼吸新鲜空气的越来越多了。我看呀,你就借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在咱们红叶林公园里盘起两盘磨,再喂两头小毛驴,磨出的小麦面、玉米面、红薯面……保证抢手,你的锻磨手艺可不能失传!”
   群来叔两眼放光:“那好!那好!我明天就让你那三个兄弟给我买毛驴,咱中国人就爱吃带着石磨味儿的那个那个啥?”
   我明白群来叔的意思:那个啥,不就是咱们中国人对几千年农耕生活的留恋与告别、对改革开放几十年飞速发展的感慨与兴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吗?
   我更明白:那个啥,不就是深藏在石磨轰鸣声里,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吗?
  
  

共 2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讲述群来叔的谋生绝技(尤其核心的锻磨手艺)、相关生活趣事,以及石磨随时代发展逐渐淡出又迎来传承契机的过程,既塑造了勤劳、聪慧、正直且适应时代变化的乡村手艺人形象,也寄托了对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对优秀民间技艺传承的期盼,同时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与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希望,最终落脚于对民族文化根魂的追寻与珍视。本文细节描写生动,兼具知识性与画面感:详细介绍石磨的结构(上下扇、108 个磨齿、公母磨齿)、工作原理及锻磨技术要点,既传递了传统工艺知识;又通过 “叮叮当当的锻磨声”“石屑纷飞的劳动场面” 等描写,营造出具体可感的场景,唤起读者记忆。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9-20 10:02:24
  文字中饱含对昔日乡村生活(蓝天碧水、淳朴乡情)的怀念,如 “听那叮叮当当的锻磨声,犹如仙乐天籁”;同时通过群来叔 “两眼放光” 响应传承手艺、乡村振兴带来的契机,传递出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情感层次丰富。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王明见        2025-09-20 10:14:23
  谢谢社长的精彩点评,我们一起努力,推出更多精品!!!
2 楼        文友:王明见        2025-09-20 10:21:52
  为渐逝的时光刻碑——散文《渐行渐远渐的锻磨匠》创作感言
   文/王明见
  
   每每提笔写下“家乡”二字,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些被时代浪潮轻轻淹没的身影。他们曾是乡土中国的脊梁,用最质朴的技艺支撑起一方天地。群来叔,便是其中之一。
  
   写作《渐行渐远渐的锻磨匠》,并非一时兴起,更像是一种使命的驱使。当轰鸣的机械取代了石磨的吱呀,当效率至上的准则覆盖了手工的温度,我总担心,倘若无人记录,那些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过往,是否就会如同被风雨冲刷的磨齿,最终消失无踪?我愿做那个最后的记录者,用文字为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立下一块小小的碑。
  
   群来叔的“奇”,不在于他有通天彻地之能,而在于他代表了那片土地上人们最本真的活法——乐观、坚韧、充满生活的智慧。写他雨中捕鱼,是想写他的灵动;写他叮叮当当锻磨,是想写他的专注与虔诚。那纷飞的石屑,在我眼中不是尘灰,而是他为生活奏出的璀璨星尘。尤其是“石猴家锻磨”那个故事,它像一则古老的寓言,讲述着乡土社会最核心的法则:诚信与公道。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便如何回馈你。你给石磨“吃”什么,它便为你“吐”出什么。群来叔用他的幽默,捍卫了这门手艺的尊严。
  
   我深知,文学的使命不仅是怀念,更是思考。石磨的108齿,合于天地圆满之数,这是老祖宗“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在一饮一食之间。我们告别石磨,是告别了一个时代,但不应告别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粮食的珍惜、对技艺的尊崇。文章结尾,我让群来叔在红叶林公园“重操旧业”的愿景,并非一句空谈,那是我对乡村振兴最殷切的期盼——希望现代化的进程,不是对过去的彻底抛弃,而是能从中汲取养分,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壤里焕发生机,让乡愁有处安放。
  
   最终,我写的不仅是一个锻磨匠的命运,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叮叮当当”的锤音,是我童年最美的乐章,也是如今梦中最沉的乡愁。感谢群来叔,他用他的一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人这一辈子,就像锻磨,一锤一凿皆需认真,对待生活的心要热,手上的劲儿要准。只要匠心不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在人生的磨盘上,研磨出最醇厚的生活之味。
  
   愿这篇小文,能敲响一声穿越时空的錾音,让后来的读者知道,在豫东的王岗村,曾有过这样一位奇人,有过这样一门手艺,曾那样热气腾腾地活过。
   再次感谢江山文学网推出这篇散文,感谢社长老百的辛苦编辑。
王明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周口市散文学会理事,作品多次获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