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心灵】那年我们正年轻(小说)

精品 【心灵】那年我们正年轻(小说)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961.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4发表时间:2025-09-21 04:01:12
摘要:【原创首发】一个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


   北风还在屋子外面吹着,搅动着透骨的湿寒,月亮从云隙中钻出,倾洒着满地的冷光。厨房里的木柱上,防风的马灯在黑暗中坚守,静静地看着屋里煮夜宵的人们。
   六只眼睛都紧紧地盯着我手里的那把干面,急切的眼神明明白白地写着:“多煮一些,再多煮一些!”而我却在计算着能不能让它吃得久一点,最好能凑合着吃上三到四顿。这样,又能改善几次生活了。
   这把两斤装的干面还是两个多月前我去地区开会时,从家里拿回到知青点的。干面一共两把,回来的那个星期,就干掉了一把,余下这把被我藏在了放粮食的扁桶深处,准备着在改田改土最忙碌的时候,为大家改善几次生活。今年是我们下乡的第二年,国家的供应已经停了,生产队分的粮食远不能坚持到来年小春麦子的成熟。这些天,我们大都靠着红苕在支撑。
   红苕是好东西,味甜又抗饿,但连着数周吃净红苕,胃里会很难受,泛酸水,还透出一种对正经粮食的深深渴望。下午收工回家的路上,胃里就翻腾得厉害,一想到明天繁重的劳动,是时候给大家改善下生活了。
   宽大的泥质灶台上,摆放着三只大瓷碗,先前煮进锅里的胭脂萝卜丝已经半熟。我将干面从包装纸中小心抽出,一掰两段,这样做肯定会让石头仔不满,但却能让面条的长短与锅里的萝卜丝长短相近,在一多半都是萝卜丝的碗里显得面条更多一些,甚至给人一种满碗都是面条的假象。
   没有什么佐料,除了盐之外就是一瓶红油豆瓣酱。这瓶豆瓣酱同样是上次开会时,在商店买回来的。平时舍不得吃它,只是在改善生活时,才把它当成主要的调料使用。豆瓣酱里有不少的油,放上它就不用再加油了。
   面条连汤带水平均分成了三份,成就了三个知青丰盛的晚餐。石头仔端过碗就坐在了灶边的条凳上,把放在面上的红豆瓣拌了拌,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高个子的大杨先前就坐在灶前烧火,此刻也不愿动地方了,就坐在灶门前吃了起来。我的那碗还在灶台上放着,刚才在打开红油豆瓣酱瓶子时,沾了一手的油,怕端不住碗,就抓了些草灰在手里。走到了厨房外面,从放在屋檐下的水缸里舀了些水出来,以灰当皂,洗起了手来。
   屋外很黑,只远处的社员家透出些许的光亮。屋前的竹林里传出夜行的鸟儿啼鸣,寒风中有着几声家犬的吠叫。
   洗净了手返回到了屋里,刚端上属于我的晚餐,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外面就响起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就有一道电筒的光柱移了过来:“天,这是煮的啥好东西,这么香!哈哈,看来我今天是赶上饭点了!”
   “怎么是你?你不是才回去两天么?怎么又来了?”大杨边吃着饭边问,话语中带着明显的厌恶。
   “是走了呀,但我们队长说,大队那么多青年都加入了基建队,叫我也参加基建队的劳动。我想你们两个正副队长都在这儿,我就来了呀。怎么,你们该不会不欢迎一个要求上进的青年吧。”
   “欢迎,咋个不欢迎呢?只是我这碗汤面已吃得差不多了……”石头仔满脸堆笑,有些含糊不清地说,从他那张瘦削的脸上,看不出是嘲讽还是戏谑。
   来人姓王,名子健,是另外一个生产队的知青,在老家的那个地级市里,他家和我家都住在一个大院,我们同属商贸系统的家属子女。这也是他经常来我们点蹭饭的一个原因吧。
   一个多月前,王子健和到他那儿串队的石头仔一起来到我们点,想到是我们点的人先去的别人那里,人家来算是回访,不好拒绝,就让他住了下来。可他一来就不走了,一住就是二十多天。不光在这里蹭一日三餐,还和石头仔一起到处闲逛,不时就来个顺手牵羊,偷个瓜摘个果,引得一个生产队都对他们议论纷纷。后来还是大队谭书记找到我和大杨,要求我们以团支部的名义做工作,要他回到自己生产队去,好好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也为今后的上调打下些基础。
   我和大杨找他谈了好几次,好不容易像送瘟神一样把他送走,这才几天呀,就又来了。
   “我是没吃饭的哟……”王子健盯着我刚端起的碗,毫不客气地说道。
   “哦,你没吃饭呀,那我这一碗你拿去吃吧!谁叫我们欠了你的呢?”我没好气地说,将碗重重地放在灶台上,一些汤水就顺着碗沿流了下来。
   换一个人,这样明显的不待见,早就待不下去要走了,可人家王子健大度,高兴地端起碗,大口地吃了起来。边吃还边点评:“还是我们曾哥厨艺高,一点汤面都煮得这么香。你说,我不来这儿去哪儿嘛!”
   “你把面给他吃了,你吃啥?要不再煮一点吧?”大杨压低声音问我。
   “算了,我烤两根红苕好了。”我从放在厨房角落的那堆红苕里拿出两个来,放在还有余火的灶膛里,拿暗红的灰烬盖住它,对吃得正香的王子健说:“你要来基建队参加劳动我们欢迎,在我们点住也可以,但我得给你约法三章,你答应就在这待下去,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做不到,明天一早就给我从哪来的到哪儿去。 ”
   他都像没听见似的,跟在石头仔后面就朝里屋走去。
  
   二
   “王子健,你莫慌着往里屋走!人家曾杰的话只开了个头,你慌着走个啥?石头仔你也听一下。”
   见那个不速之客放下碗就打算往卧室去,大杨忙叫住了他。
   我边收拾着饭后残局边对王子健说:“你的动作也的确快了些,但愿明天出工也能这样。”
   “不就是约法三章嘛,我都照办不就行了。”王子健嬉皮笑脸地说。
   “我的话还没说出口,你就应下了?”他越是这样,就越是让人生气,我不由得沉下了脸来,加重语气道:“那你听好了,我的约法三章就是,第一,要认真参与到大队基建队的劳动中。你在基建队干一天,给你记一天,这个工由基建队通知到你所在的四队;由队里给你记工分;第二,不允许像上次那样,满山乱转,见瓜摘瓜,见果摘果,更不允许去偷社员的鸡鸭——你不要说你没做过这事,上次在你们那里,就去捉过别人两回鸭。因为牵扯到我们点的人,人家找到了我和大杨,还是我们去赔的钱。第三,你要是真地想在我们知青点吃住,明天上午就去把你的口粮带来,不收你每天一斤米,每天只收你八两,如果你觉得我们做的饭菜太差,你交红苕也可以。每天交四斤新鲜红苕就行了。
   “还要交口粮呀?”
   “你这话问得才怪哟,你不交口粮让我们点来养着你呀?”我没好气地说,“你上次在我们点一住就是二十多天,我们看在你也是知青的份上,没让你交过一颗米,但这次不行了,我们三人本来粮就不够吃,凭空多一张嘴你让我们怎么办?”
   “可我是你的兄弟呀……”
   “算了。别说你那个自封的兄弟了,就是我的亲娘老子来,也得带上自己的口粮!”
   “就没通融的余地?”王子健嬉皮笑脸地问。
   “没有。口粮必须交。毕竟你有手有脚,我们并没有白养你的义务。”大杨接过话头,斩钉截铁地说。
   “那好吧,我都应下还不行么?”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去拿口粮?”我追问了一句。
   “明天,哦,不行,后天……这样,三天内,三天内我把粮食拿来行不?”
   “行呀,那这两天我不煮你饭就行了。”这句话我还没说出口,就听石头仔说:“哎呀!行了,三天就三天,到时我陪他去四队他那儿一起去拿,不就是点粮食么?弄得剑拔弩张,跟真的一样!走,‘王子’。我们去卧室裹叶子烟抽!莫理他们!”石头仔叫他为王子,很有些讨好他的味道。
   但石头仔的话却让我听了不是个滋味。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去年吃国家供应还好,每月虽然不多,但够吃。今年分的粮食全在那里放着,怎么省都接不上新麦出来。现在又来了这样一个货,你让我这个点长怎么安排一日三餐?
   大杨见我有些生气,忙安慰我,说道:“算了,就莫生气了。想我们都说到这份上了,他王子健也得考虑下。不就三天么?就给他三天,到时他还不交口粮,我第一个不答应!”
   夜深了,风还在刮着,屋顶传来竹梢拂过瓦片的声音。透过头顶的那块亮瓦,能看到一弯缺月在云彩中游移。
   包括王子健在内的三个知青伙伴都在床上发出了香甜的鼾声。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总是翻腾着渐次远去的往事。干脆翻身爬起来,披上外衣,借着微弱的光线打量这间已入住了一年多的小屋。
   卧室里,两张农村样式的简易大床呈丁字型摆放。床是旧的,据说利用的是队里以前守夜用的床。打在这知青小屋安顿下来后,我就选择与大杨睡同一张铺。不为别的,我是受不了石头仔那一身浓烈的烟味。这个石头仔太爱抽烟了,没有纸烟,连叶子烟都要抽,还在乡场买来最烈的兰花烟来裹。
   在这个知青点里,我下乡的时间比其他两个伙伴要长几个月。那是因为我是初中毕业后下的乡,而他们则读了两年高中。在他们读高中的时间里,家境贫寒的我则辗转在好多个建筑工地,挣钱养活自己,补贴家用。这就让我在下乡前就拥有了两年打工的经历。
   石头仔姓黄,名字很清秀叫益明,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从我随转业到地方的父亲来到那个小城后,就在离家很近的一家小学念书。石头仔小我半岁,特爱玩,衣兜里总是放着弹弓和成把的石子,他那石头仔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在家里,他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打我认识他起就知道他的身体不好,小小的人儿竟然有个便血的毛病,发作起来要流好多的血。我劝他有病要早治,他说他爸带他跑了多家医院,都说是慢性结肠炎外加痔疮,“十人九痔嘛,关系不大。”他轻描淡写地回答着我,我却知道下乡后的这一年他就发过好几次,每次都挺严重,好在人年轻,都挺过来了。我计算过他发病的次数和间隔,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这几天正是他一个间隔的后期,弄不好又要发病。
   大杨是下乡后才认识的。同他的名字一样,他有着一米八五的个头,身体壮,力气大。我们三人都出生在干部家庭,我爸是南下干部,石头仔的父亲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在财干校教政治。就数大杨的老爹官当得大,是三八式的,现在还一家国营大厂当党委书记。他是家中老大,他爸妈对他要求很严,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娇生惯养的痕迹。大杨为人正直,对看不惯的事总要评说一番。唯一不足的是好较真,有点认死理,常和别人争个面红耳赤。
   而不速之客王子健和我家住一个大院,他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作为独儿的他颇受父母的宠爱。读初中时,他姐姐是我的同学。初中毕业后也下了乡,至于下到何处我就不清楚了。
   王子健的母亲姓曾,和我家一个姓。这大概就是他自称是我兄弟的缘故吧。
   桌上的小闹钟还在兢兢业业地转动着,将时针指指向了凌晨两点的地方,为了天明后的劳作,我必须尽快入睡。然而也正在这时,却见石头仔翻身下了床,径直往兼着厕所功能的猪圈跑去。
   他返回时,神情有些古怪,一看就是发生了不寻常的事。赶紧问了句:“又发病了?”
   “是的,血流得有点凶……”
   我心头一紧,问道:“还有药么?赶紧吃两颗。”
   “没有药了。我喝点水就行。”
   “那你先上床,我给你倒水。”我赶紧下了床,从知青唯一的热水瓶里倒了些水出来,递到他的手里。
  
   三
   “不行,这不公平!”
   一大早,王子健刚端上碗就大声喊了起来。
   “为什么他石头仔可以吃白米稀饭,而我只能吃红苕片?一样的人两样对待,这就是你们知青点的待客之道?”
   我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能让你和我们一样吃上两碗红苕片已经不错了!首先你不是我们点的人,就算是我们点的人,也得遵守病人优先的原则。石头仔肠胃一直不好,凌晨时又犯了病,拉了好几次血。给他吃白米饭有什么不该?你还有脸说三道四的。要知道你到现在口粮都没交一粒!”
   “不是说好了三天吗,到时我交来就行了。”
   “那行呀,等你交来了我们会考虑让你也吃白米饭的。”
   “我现在就要吃!”王子健的无赖劲儿又上来了。
   大杨忍不住了,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我就奇了怪了,你一个外来的,凭什么和我们点上的病人来比?我们每个人的粮食全都合在一起的,石头仔病了,给他开个小灶是我们的事,你凭什么来指责?”
   石头仔多少有些尴尬,说道:“可惜我吃快了些,几口就喝完了。要不然可以和你分……”
   “你莫理他!”大杨没好气地说。
   气氛有些压抑。饭也吃得没多少味道。饭后,我将大家的碗收在一起,看着王子健有些委屈的脸,说道:“王子健你不要认为我跟你说的都是玩笑话,要留在这里就去拿口粮来,算是在我们点搭伙。然后跟着我们每天出工。但吃什么要由我们点安排。如你做不到就回你自己的生产队去,要吃什么随你的便。我也奇了怪了,你为啥非赖在这里不走。你不要告诉我你也缺粮,你们生产队对你不薄,吃国家供应那年,生产队都给你分了一份口粮。你现在的屋里,至少存了三百斤黄谷!明明是个肥鸭子,还要在鹭鸶腿上刮肉去补!走遍天下都没这样的道理!”

共 15246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那年我们正年轻》是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时代背景,用生动且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知青群体的生存故事。作品围绕着曾杰、大杨、石头仔三人组成的一个知青点展开,并以另外一个生产队的知青、不速之客王子健的蹭吃蹭喝、极端自私的行为作为冲突的主线,描述了那个时代粮食短缺的窘迫、生活环境的艰苦以及生产劳动的繁重。作品用生动的笔触述说了知青之间的互助与矛盾、不同知青原生家庭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以及人性的善良与自私等多维度的情节。 作品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尤为真实:两斤干面的精打细算、用萝卜丝替代面条的“发明”、用红苕充饥的无奈、一瓶麦乳精所承载的关怀……准确地还原了那个时候的物资匮乏,也让整篇作品故事更加耐读。作品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富以生活情趣与和烟火气息。作品中的的人物描写也很有特色:其中曾杰的负责与隐忍、大杨的正直与火爆、石头仔的孱弱与单纯、王子健的自私与无赖,皆在日常琐碎与冲突中得以立体的呈现。 小说并未只停留在对生活困境的描摹上,还暗含对人性与时代的思考:石头仔父母看似严苛却在私下给儿子钱粮,让他悄悄去馆子里改善,开小灶,曾杰母亲的大度,王子健父母维护子女却忽视教育,折射出了不同家庭的价值取向;而曾杰三人在艰难中相互扶持、坚守原则,以及对上调回城的期待,则传递出了普通人对生活的韧性与对未来的向往。全文以“寒冷的冬天”隐喻环境的严酷,却以人性中的温暖与坚守为暗线,让这段知青记忆鲜活如昨。【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1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9-21 04:12:19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坛出现一种新奇的文学,名为“知青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作品为伤痕文学;第二阶段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主力军;第三阶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作者的系列知青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涵盖了这一时期鲜明生活,让人们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特殊岁月的同时,更启迪后人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06:09:33
  谢谢社长凌晨辛苦的编辑,编按很好,很到位!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9-21 04:14:14
  那年我们还年轻,我与作者共同走过这段非同寻常的路,也曾体味了那段沉重的生活,文字记述了这一切。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06:12:08
  知青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的记忆。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9-21 04:14:59
  非常值得品鉴的知青文学,推荐广大文友共赏!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06:13:18
  知青生活对于我们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9-21 04:18:2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高潮期,反思昔日的“知青生活”,将其倾注笔端,成为“知青文学”,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项创作。感谢作者为我们展现的那个年代青年人的风采!切记保重身体!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06:13:54
  谢谢社长的记挂。我们都要保重身体!
5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9-21 10:00:55
  这篇知青小说以“干面分食”的生存细节切入时代肌理,将两斤面条的精细分配(掰段匀汤、萝卜充量)化作特殊年代的生存密码。王子健蹭饭引发的冲突,既是人性自私的曝露,更是集体主义与个体欲望的博弈——当“指纹认亲”的温情撞上“八两口粮”的冷硬,知青群体的精神困境跃然纸上。
  
   石头仔便血夜起的病弱身影,与灶膛暗火形成悲怆互文:那袋藏于扁桶深处的存粮,是青春最后的防线;而王子健“兄弟”称谓的瓦解,恰似理想主义糖衣在现实棱角上的粉碎。
  
   小说最锋利处在于“血染口粮”的隐喻:石头仔裤管滴落的血珠渗入红苕地,与曾杰母亲寄来的麦乳精形成刺眼对照——前者是肉身对土地的献祭,后者是远方温情的残响。当“上调回城”的期待在冬夜寒风中明灭,这群年轻人用青春熬煮的,何止是一锅掺着血丝的稀粥?
  
   结尾处粮袋如沙漏的意象,无声诉说着:在生存与尊严的天平上,那年正年轻的他们,早已将灵魂典当给时代的飓风。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5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11:08:46
  谢谢先生细致的点评,您的点评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在下鞠躬!
6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9-21 10:11:39
  清晨拜读秋语老师精心创作的《那年我们正年轻》优秀小说作品,满目沧桑不易的场景再一次不断涌现翻转。这是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里面有青春的舞动、信仰的执着、未来的憧憬、生命的绚烂,多彩丰盈,勾勒出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知青下乡那段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的“红而专”场景;这是一个苦泪交织的时代,里面有贫困的无奈、生活的艰辛、人生的薄凉、愿景的渺茫,凄冷落漠,描绘出新中国建设初期农村生活的苍凉悲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两斤干面的精打细算、用萝卜丝替代面条的“发明”、用红苕充饥的无奈、一瓶麦乳精所承载的关怀……在当下是不可理解的枉然编造,当年那些场景却是鲜活地存在于那年那月人们的生活。秋语老师用亲身的感触和浓情的笔墨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老话说的好:“忘记过云就等于背叛,珍惜当下才能够远行”,老师围绕曾杰、大杨、石头仔三人组成的一个知青点展开,并以另外一个生产队的知青、不速之客王子健的蹭吃蹭喝、极端自私的行为作为冲突的主线,描述了那个时代粮食短缺的窘迫、生活环境的艰苦以及生产劳动的繁重。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构思精巧,让作品产生浓浓的乡村怀旧特色,更让当下际遇的生活不顺、生存不安、生计不爽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很快得到情感慰藉和心灵治愈。佳作欣赏,怒推赞赏,愿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能享受能量。感谢秋语老师精彩分享!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11:10:19
  梅老师光临,不胜感激,谢谢您细致的点评!辛苦了,敬礼!
7 楼        文友:芳芳        2025-09-21 15:18:05
  过去,永远是心灵温馨的故乡。秋语老师的上山下乡知青历练深远厚重。走进他的文章,有着心被滋润的感受。祝身体健康,多多保重。
回复7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9-21 15:56:39
  感谢芳芳老师的点评鼓励!敬茶!
8 楼        文友:芳芳        2025-09-21 19:06:02
  老师心善如水,在那样的年代里,都能活成一首歌。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