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时光】赵国风云(随笔)

精品 【浪花·时光】赵国风云(随笔)


作者:吴需荣 举人,468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发表时间:2025-09-21 08:01:40

在先秦的历史中,赵国是流传故事最多的国家,很多故事都化为了成语,以致赵国的首都邯郸被称为成语之都。在赵国成立之前,赵氏宗族就多灾多难,是一次次战火洗礼的幸运儿。早在春秋时期,赵氏宗族就曾被屠岸贾满门灭口,幸亏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冒死欺瞒,保留了赵氏孤儿这唯一的血脉,后来孤儿长大成人,在族人的帮助下复仇成功。春秋末期,智氏联合韩魏两家攻赵,赵氏只剩下晋阳这个孤城,而且被攻打良久,已经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幸运的是,赵氏反间计成功,韩魏两家最后关头倒戈帮助了赵人,赵氏实现绝地大反击,一举灭了智氏,并进一步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深受智氏厚待的豫让,想为智氏报仇刺杀赵家宗主,他漆身吞碳,将自己弄得不成人形,扮成乞丐想当道刺杀,失败后赵主居然为之感动,主动放过了豫让,还让自己的衣服代己受刺以全豫让之志,可见赵人骨子里对豪侠之气的敬重。
   在赵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实际上是灭代国,虽然当时还没看出,但后来的发展确实证明了代地对赵国的重要。当时是赵襄子执政,他采取了最卑鄙无耻的方法,先让姐姐嫁给代王,然后曲意奉承,两国互通有无,像一家人一样交往。代王完全想不到,他的小舅子赵襄子在一次宴请他时,居然刺杀了他,并乘乱攻取了代地。战国大争之世,道义一钱不值,赵襄子毫无节操之举,为赵国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赵国后来的精兵良将,很多都出自代地,如著名的廉颇、李牧等,即便赵国灭亡之后,代地还成为赵国最后的堡垒,坚持着赵人的不屈。
   在列国中,赵国和秦国是死敌。其实不光是赵国,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就和秦国是死敌,秦晋之好只是暂时,更多的时候两国是兵戎相见。秦国要发展,就必须突破晋国这道大关。也正是晋国这个强大的存在,秦国始终只能是西陲小国。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共同阻挡着秦国,那两国后来实力相对较弱,阻挡秦国的主力军实际上就是赵国。这是无解的地缘政治死局,不以哪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后来哪怕秦始皇的母亲就是赵人,他也绝不会对赵国手下留情。
   赵国是战国中最为悍勇的国家,从上倒下都充斥着死士精神。我们现在依然还会说慷慨激昂的燕赵之风,实际上燕国不过位置在北,不过有荆轲刺秦的昙花一现,真正深入骨髓的悍勇,燕国远不如赵。赵人悍勇,也任性,想到什么就干,基本不会考虑后果,这是他们的缺点。最能代表赵人风格的是赵武灵王,他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胡服骑射改革。有人称武灵王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雄主之一,实际上他可以算是雄主,但是否杰出,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他是典型的赵国人,悍勇无比,军事嗅觉灵敏,但治国不全是军事,还有政治,在这方面,他其实是不称职的。当时,中原人将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一点也不能乱,这种服饰文化一直流传至今,我们现代职场中也要讲究服装得体,更不要说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穿错了是要被定为僭越,要杀头甚至灭族的。赵武灵王完全不理会这些,他从军事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原服饰根本不实用,虽然堂而皇之雍容华贵,但在战场上就是笑话,而胡人不讲究文化、体面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一些从实际出发,在一次次战斗中选择了最适合在马背上作战的衣服。他于是大力推行胡服骑射,实际上就是抛弃了中原礼仪文化,选择了实用、便利的作战依靠。这样的改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有人认为他是中国骑兵作战的鼻祖,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支真正的骑兵部队,从此笑傲六国;另一方面,国家的重心放在了军事上,一切向军事倾斜,其他都会受到了影响,所以赵国当时只是军事强国,并不是真正的强国,这是他的改革和秦国商鞅变法的本质区别:他只是军事革新,而且是举国之力进行的军事革新,而商鞅变法是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改革。后果自然是,秦国成了全方面的强国,而赵国只是军事过硬。
   赵武灵王的政治短视,还表现在他后期的立储上。他本立有太子,后来偏爱一个宠姬,便想将她十岁的孩子立为君主,完全不顾原有太子的反对。关键是,即便是废立,他又没有政治家的成熟,对产生的矛盾不管不顾,更谈不上解决,由此造成了内部派系斗争和国家的隐患。他热衷于军事,对政治不感兴趣,于是心血来潮,将位置传给孩子,政务全由这个孩童处理,自己一心一意打点军务。他在军事上确实是大手笔,当时秦国已经在逐步强盛,他敏锐感觉到秦国的威胁,准备绕过函谷关,从草原上用骑兵直接冲向秦国都城,颇有二战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攻打法国的出奇制胜的伟大战略构想。可惜的是,他的伟大设想还未来得及实现,政治上就爆雷了。他在朝廷上看到自己当初立下的太子,每每要向还是孩童的赵王行礼,心里过意不去,于是突发奇想,准备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原太子去代地做王。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连大臣们都看不过去了:居然主动想分裂自己的国家?而且是在这乱世,自行分裂不是自毁基业,方便让人家逐一击破吗?这么一个雄主,居然有这么弱智的想法,足够让人无语。关键是原太子和现赵王也都不满意,都说政策是利益的分配,所以一个政策一般都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难得有这样一个政策,大家都齐心一致的反对,真不愧是“杰出”的见识了。大家都反对,怎么办?这时候也没人指望武灵王了,于是内乱爆发了,先是原太子想杀掉现赵王,大臣们支持现赵王,丞相替赵王被杀了,于是宗族势力打着清叛乱的旗号,要剿灭原太子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了,太子逃到了武灵王所在的沙丘宫。武灵王终究父子情深,想保护他,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尽失民心,威信全无,那些人不但当着他的面杀死了他儿子,最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他自己都禁锢在了沙丘宫。武灵王的下场很惨,最后是无人理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居然被活活饿死,他的伟大军事构想也只能胎死腹中。
   叛乱虽然平定了,但赵国实力大损,好在新赵王并不昏聩,后来任用赵胜、蔺相如、廉颇等贤臣名将,让赵国实力得到了相当的恢复。不过,从武灵王开始的改革,对赵国的影响还是巨大的,赵国成了军事上强盛但经济上一般的怪胎。后来秦赵几次大战,秦国都是拖垮了赵国,不是胜在军事上,而是胜在了综合实力上。典型的长平之战,赵国廉颇率领的军队和秦国对峙,三年了秦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史载秦国使用了反间计让赵国换掉了廉颇,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赵国已经拖不起了,赵王逼迫廉颇转守为攻速战速决,而廉颇只是从军事出发不加理会,后来赵国不得不选择了同意进攻作战方案的赵括。长平大败,人屠白起杀降,赵国的军事实力大损近乎亡国。当然,不可不说,赵国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悍,即便到了最后秦国开始席卷天下的时候,赵国还是扛住了秦军的一次次进攻,尤其是李牧的赵国边军,实际就是武灵王开始创立的赵国骑兵,还是对秦国具有震慑作用的,甚至有人说“李牧不死,赵国不灭”,而只要赵国不灭,秦国就永远统一不了天下。只不过,赵国的末代君王重用了郭开这个草包丞相,自毁长城自己作死,杀了李牧,帮秦人摧毁了统一大业的最后障碍。即便如此,王翦最后的灭赵之战,明明可以打赢,但还是不敢轻易进攻,采用了“拖”的方法。他明白,单纯从军事上讲,秦国即便能赢也是惨胜,因为赵人的悍勇是深入骨髓的,他们不畏强暴不惧生死,会给秦军重大杀伤,所以采取了政治策略,让赵国粮草不济的缺点逐渐放大,自乱阵脚,战斗力自行削弱,最后一击而溃。
   赵国的勇武之气深入中华民族血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燕赵慷慨悲歌之风流传后世,此地盛产不畏权贵,敢于反抗压迫的豪侠之士,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过,对国家而言,赵国成了政治史上的反面教材——国家强盛,光凭武力远远不够,必须是全面的强盛,否则终将失败。木桶原理,在国家的兴衰史上还是很有道理的。战国风云已散,赵国悲歌已歇,唯有那不屈的意志,反抗侵略的悍勇精神代代相传,直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场,直至未来。

共 31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赵国的历史如同一卷跌宕的史诗,藏着太多鲜活故事与深刻启示。吴老师以流畅细腻的笔触,串联起赵氏孤儿的存续、三家分晋的逆袭、胡服骑射的革新,直至长平之战的悲歌与李牧之死的遗憾,将赵国从宗族崛起至覆灭的脉络清晰铺展。文中既彰显了赵国人深入骨髓的悍勇,豫让击衣的忠烈、武灵王强军的魄力、军民抗秦的不屈,诠释了“燕赵慷慨悲歌”的精神。也毫不避讳其短板,指出武灵王政治短视、赵国重武轻文的致命缺陷,最终落脚于“国家强盛需全面发展”的历史洞见。吴老师这篇随笔以史为鉴,于风云往事中提炼精神财富与政治教训,既有对英雄气概的赞叹,也有对兴衰规律的深刻思考,让远去的战国风云照见现实,读来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思想启迪性。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2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9-21 08:03:14
  感谢吴老师赐稿征文,期待更多精彩助力浪花!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9-21 08:38:43
  历史是面镜子,照着过往,看见未来,警醒世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