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君看今古悠悠,浮幻人间世(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君看今古悠悠,浮幻人间世(赏析) ——苏轼词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900.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9发表时间:2025-09-21 11:27:19


   年少时,喜欢故事,尤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苏轼由于明清文人的特别推崇,关于他的故事也就多。在我的记忆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他和号称是他妹妹苏小妹以及佛印间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说有一天,他和佛印对面坐着,故意问佛印看到了什么。佛印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佛。”他笑着说:“我看到的是一堆狗屎”。他自以为捉弄了佛印,很是得意,还兴奋地说给苏小妹听。结果苏小妹说真正被捉弄的应该是他自己。苏东坡不明白,问是什么原因。苏小妹告诉他,佛经讲究你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当时觉得这故事很好,还向朋友们讲过。现在当然知道了这苏小妹是虚构的,而这故事也是一些半吊子文人虚构的。首先当然是我已经知道佛经说的并不是心里想什么就看到什么,而是你境界在那个层面只能看到那个层面的东西。比如看小说,没有任何经历的青少年喜欢琼瑶之类的作者,原因是他们就是白纸,只要是故事,越离奇越能满足他们单纯的心理。而到了一定岁数,除非你还象少年时一样没有经历,否则那类作者的东西是看不下去的。这不是故事讲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境界的问题。
   当然会有一些人一辈子就活在同一个境界里;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境界不断提高,而在到了一定程度后,停在了那里;也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境界在不断地提高。至于他们哪种更幸福或者更不幸,道德家或许能给出答案,而我却觉得这是个体自身的选择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至于我,我接受自己现有的一切,同时也不看轻喜欢那类带有恶作剧故事时年轻的我,尽管那时我的境界和那些故事编写者在同一层面。在我读懂苏东坡后,明白了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境界远远超过故事中所谓苏小妹的境界,也就是故事编写者的境界。而根据我的经验,这样一些境界的作者理解不了苏东坡,所以他们只能跪拜或者调侃。跪拜是无条件地尊崇,而调侃是觉得他也不过如此,只不过那个“不过如此”是他自己想象中的,和实际的苏轼毫不相干。
   但无论那种,只要你写的东西在,你就不可能伪装,境界不够,强行拔高,骗骗境界和自己差不多或者更低的人能行,而在境界高于你的人眼里,你那些见解在他们不过是常识,而你所谓的技巧,你越注重他们就觉得越滑稽。年老的欧阳修有机会就修改自己的文稿,老伴心疼他,劝他,开玩笑说还怕老师训吗?他说不是怕老师训,而是怕被后来的大方之家笑。他有这个态度所以他才是欧阳修,而愚蠢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东西是世上最好的,自己拔高自己,再加上一群没见识的徒子徒孙们的吹捧,就觉得自己要多高明就多高明,好像这些人都认可了,其他人当然也一定会认可,而不认可也是由于他们读不懂。庄子的井底之蛙实在是洞悉人性后的表达。
  
   二
   下面我们看几首苏东坡带有佛理的词作,略微探究一下他曾有过的境界。首先当然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前些天在手机视频号很火的一首词,解释得很多,各有各的境界。而这也是年少的我曾经为之痴狂的词。记得少年时一次外出,荒郊野外,恰逢大雨,没有也无处去躲,浑身湿透,忽然就想起了其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非常得意,边走边高声吟诵,时不时还发出几声怪笑,状若疯癫。现在想来仍觉得有那么几分豪气。年轻真的可以轻狂!
   这首词的小序讲了这首词的缘起,途中遇雨,同行人觉得难受,而他觉得别有情趣,在雨过天晴后写了这首词。
   上半阕,“穿林打叶”说明雨下得大也猛,是外部因素。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事,让我们觉得是那么强大,自己要被压垮,再也不会有什么机会了。这样的情况,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对于这种情况,苏轼给出的建议是“莫听”,不要被他们影响。是的,等那些事过去后,我们再回想,好像也不过如此。当然,没有人能有前后眼,所以在事情中,最好的当然是尽量不要去想它。并且“何妨吟啸且徐行”,尽量地调整好自己心态,做自己在那种状态下能做的事,让自己心情尽可能地保持愉快。“竹杖芒鞋轻胜马”,自己有什么就利用什么,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坚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有了这种思想准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算这样一直过下去又有什么不好呢?
   下半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雨停了,被雨淋湿了的自己会在已经降温的天气里感觉到有些冷。是实写,也是人生经历。任何事只要你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结果出现时,就会感觉到外部环境也不过如此,“微冷”,只不过比曾经稍微难受一些,并没有什么毁灭性的结果。“山头斜照却相迎”,希望同时也出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事后再看那当时觉得过不去的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当然是作者有感而发。据说他曾在“乌台诗案”刚开始时,觉得自己会被杀,也确实曾非常害怕。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才知道是由于外界的噪音,让自己想多了。我们人生中的好多苦恼,根本就不是什么外界的原因,而是我们自己在内心给自己施加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佛经的“境由心生”实在是智者的结论。
   苏轼写出这首词时,他的境界已经超过了好多人。达不到他境界的人看到的是什么“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象清人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而达到那种境界的人看到的是人生本该如此。那么你读这首词读出来的是什么呢?
  
   三
   苏东坡有一首有些神秘的词,这就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慧院”,也写成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贬到黄州时曾在此寓居。
   这首诗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影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就曾评论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胸中有万卷书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词,能写出这样的词,他自身的境界一定不一样。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上半阕,“缺月挂疏桐”,“缺月”,残缺的月;“疏桐”,几乎落尽叶子的桐树。鲁迅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颇得其神韵。“漏断人初静”,“漏”,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也就是夜深了;人也渐渐安静了,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时”,有的版本用“谁”;“幽人”,本意是隐居之人,如《后汉书·逸民传序》中的“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一般人根据后面的词意,理解成孤雁,而我的理解是他自己。当时的他名义上被贬在黄州做官,其实是作为另类囚犯被扣押在黄州,他不能称自己罪人,所以借幽人来表示。这也可从他同一时期的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的“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得到印证。那么这句的意思,按我的理解就是在这种时候,才能看到我这个“幽居”的人独自一人出来走动。也因此,“谁见”就不如“时见”。“缥缈孤鸿影”,在月色里,自己就象一个幽灵一样的存在,是自伤。“孤鸿”,前人多引用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孤鸿海上来”来解释。但其实这里作者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受伤后的“孤鸿”。
   下半阙借用“孤鸿”来写自己。“惊起却回头”,受过伤,有心理阴影,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会警觉起来,朝四处查看,惊弓之鸟么。“有恨无人省”,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没有人能理解他,而对于自觉受到伤害的人,他们当然就更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被伤害的痛苦。“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隋李元操的《鸿雁行》中有“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苏东坡这里反其意,他心目中的这只孤鸿,看过了所有的“寒枝”,却不肯找一个休息,结果就只能在无人的荒岛上忍受寒冷,寂寞沙洲冷。这应该是他的生活态度,当然也是他成为“幽人”的原因。
   关于这首诗的意象,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道:“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按他的说法,这词是苏东坡怀念王氏女子(是他已经亡故的妻子吗?)的,几乎和苏东坡同时代的张耒(张文潜)曾在被贬黄州后,找到了当时和苏东坡过往较多的潘大临(潘邠老),还写了首诗记录了这件事。张文潜的诗很一般,他听到的到底是不是苏轼的真实想法,其实也很难说。仅仅从苏轼这首词,我是看不出他在怀念亡妻。
  
   四
   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苏轼有不顺的时候,当然他也有顺利得意的时候,比如《望江南·超然台作》就表现了他得意时的心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
   上半阕是微风细雨中的春天景色,“风细柳斜斜”,风小到只能让柳条有摆动的样子。“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是苏轼给出的画面。
   下半阙是感慨,是寒食节后酒醒之后的思考:“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生活还得继续,前面有路那就继续走,别总生活在过去的影响里不能自拔。童安格把这种心情表达成当代语言就是“别再犹豫等待的心湖,别再沉迷过去的旧梦,暖暖的春风,走向那灿烂的天涯路,耀眼的阳光迎着你。你不必太在意,也不必隐瞒自己,你要寻觅,亮丽的彩云”。
   苏东坡喜欢月,我也喜欢他写月的词,比如《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是在说晚上没风;月光很好,月色如银。这么好的时光,当然需要酒,“酒斟时、须满十分”,只是不知道这酒是独酌还是群饮。“十分”据说是一种古代盛酒器,说它的形状象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或许是真的,但我自己没见过。“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是作者的感受。常听人说,到过火葬场就觉得争名夺利没意义。但话说过后人们还是会争名夺利。道理谁都懂,区别仅在于能不能做到。最后一句,“叹”是后三句总的感受。“隙中驹”,《庄子·知北游》里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驹过隙”,飞奔的骏马跑过地面上的一条缝隙。“石中火”北齐刘昼《新论·惜时》里说“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石火”,石头被撞击而冒出来的火花。“梦中身”,《关尹子·四符》里说“知此身如梦中身”,庄周梦蝶等等很多,这些不是在说人生的短暂就是在说人生的不真实。
   下半阙,“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有学问可没有知音。这句可以判断,写这首词时,东坡居士还是口头禅。“且陶陶、乐尽天真”《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有“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的话,而刘伶的《酒德颂》中也有:“先生於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象孩子一样快乐。看到现在的孩子,我只能说象我们小时候一样快乐,没有太多条件的快乐,天生的快乐。最后两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而“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实在是“闲人”,心闲的人才有这样的生活。
   这首词就表达而言,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可以借用惠能对神秀的那句评语“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只要怎么表达得好在第一位,真要做个“闲人”就只是口头禅。
  
   五
   应该是在黄州生活了一段时间,让他遭到惩罚的事也渐渐淡了,他也逐渐从那件事的影响里走了出来,并且想通了一些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吧?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我喜欢喝酒,但酒量不行,每喝必醉。苏东坡大概也这样,当然我比他强的地方在于我喝大了还能坚持到应酬完,而他喝醉了就开始睡,估计有时甚至就爬在酒席上睡。这一次也一样,他醉了,醒来大概喝得不多又醉了,但这次他不再睡,坚持要回家。到家门口都半夜了,“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敲门却没人开,自家家童的呼噜声很大,象打雷一样。我不知道在自家家门口却进不了家门,别人会是什么反应,我只知道年轻时的我是暴躁。一次出差回家,老婆刚好也出差了,孩子在家,他把门反锁后睡着了。我敲门、打电话都没反应,结果我打门的声音几乎吵醒了好几个楼层的人。而当时的苏东坡呢?他“倚杖听江声”,还产生了下半阙的一些人生感悟。
   “长恨此身非我有”,人生如寄;“何时忘却营营”,啥时候才能脱离奔走钻营、追逐名利的日子。“夜阑风静縠纹平”,夜越来越深,风停了,江面水平如镜。“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是当时的想法。当然更有可能是写这首词时的想法。关于后面两句,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说:“子瞻在黄州,病赤眼,逾月不出,或疑有他疾,过客遂传以为死矣。有语范景仁于许昌者,景仁绝不置疑,即举袂大恸,召子弟,具金帛,遣人赒其家。子弟徐言:‘此传闻未审,当先书以问其安否,得实,吊恤之未晚。’乃走仆以往,子瞻发书大笑。故后量移汝州谢表,有云:‘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翼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醒)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其中的范景仁是范镇,和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大臣。他听到苏轼死了的传言,相信了,大哭并且要儿孙辈马上去吊唁。而当时黄州的徐姓郡守也好不到哪去,他在看到苏东坡这首词后,以为他真的乘坐小船“江湖寄余生”,逃跑了。马上派人去看,东坡先生醉卧在床,鼻息如雷。叶的记载中,前者应该是真事,而后者一看就是故事。词写出来传播需要时间,苏东坡能睡那么长时间吗?当然,他可以辩解说这是在另一次醉酒后,毕竟东坡先生是“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就算活百岁,每天都醉,也不过才醉上三万六千回么。
  

共 59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作者对苏轼的认知变化为线索,先通过年少时听闻的苏轼、苏小妹与佛印的虚构故事引出“境界”话题,再结合《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望江南・超然台作》《行香子・述怀》《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五首苏轼词作,分析词中蕴含的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与境界(如逆境中的旷达、贬谪时的孤寂、得意时的通透、对闲适的追求等),同时穿插作者自身经历与感悟,对比不同人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差异。文章核心在于阐释“境界”对人认知与生活态度的影响:一方面,指出人对事物的理解(如对苏轼词作的解读)受自身境界局限,境界不同则感悟不同;另一方面,通过剖析苏轼词作及人生态度,肯定苏轼超越常人的精神境界,同时表达对个体境界成长的包容,以及对“自视甚高、境界低下却盲目吹捧”这类现象的批判。这篇赏析文线索清晰,层层递进,引经据典,论据充分。文中多次穿插作者年少时讲苏轼故事、雨中吟诵《定风波》、回家敲门未果等个人经历,将抽象的 “境界” 概念与具体生活场景结合,更易引发读者共鸣。好文赏阅,推荐共赏!【编辑:老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5-09-21 11:28:50
  这篇赏析文既引用苏轼词作原文及小序,也提及黄庭坚、郑文焯、叶梦得等古人对苏轼的评价,还引用《庄子》《诗经》等经典,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5-09-22 07:47:45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9-21 20:07:44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5-09-22 07:48:01
  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