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前半生,后半生(小说) ——归乡
第一章:归来
我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回到故乡的。
长途客车的空调坏了,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着汗味和方便面调料的味道。我拖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里面装着我在城市里仅剩的家当——几件衣服,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还有一本厚厚的相册。
车窗外,熟悉的风景一点点映入眼帘。成片的稻田,蜿蜒的小河,还有那些低矮的房屋。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嘿,这不是阿钰吗?"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的身后响起,但是想不起是谁的声音了。
我转过头,看到了儿时的同学兼玩伴赖阿幺。他比小时候强壮了许多,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正扛着一捆柴火从路边走过。
"是啊,我回来了。"我颇有些尴尬地强挤出一丝微笑。
赖阿幺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坐坐,我婉言谢绝了。我知道,我现在这个落魄的样子,不想被太多熟人看到。
回到家,母亲正在院子里剥玉米,父亲宰着猪草。我突然的出现,把他们搞糊涂了,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儿。
"怎么突然回来了?"母亲放下手里的玉米,赶紧走过来帮我提行李。
"公司垮掉了,工作没了,就回来看看。"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没有说离婚的事情。
父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帮我把行李提到屋里。我知道,他心里一定有很多疑问,但他选择了沉默。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蛙鸣声此起彼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夏天。那时候的我,总是盼望着快点长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如今,我却像一个逃兵,狼狈地回到了起点。
第二章:重生
大学毕业后,我就留在城市里发展,连做顿饭都不会,我得生存下去,必须做出改变。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尝试适应农村的生活。
每天早上,我会跟着父亲去田里干活。起初,我什么都不会,总是笨手笨脚的。父亲就耐心地教我,如何插秧,如何锄草,如何收割。
慢慢地,我掌握了一些农活的技巧,也开始享受劳动的乐趣。当我看到自己种下的庄稼一点点长大,那种成就感是在城市里从未有过的。
我干农活的时候,试着直播,有粉丝开始关注我。
下午的时候,我会在家里处理一些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至少能补贴一些家用。
晚上,我喜欢坐在院子里,喝着5块钱的老雪花,看着满天的繁星。城市里的夜空总是被霓虹灯照亮,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美的星空了。
以前在城里喝酒,讲究的是排面,西装是定制的,酒一定是拉菲。那饭局上的烛光交错,散场后独自滴滴回家,车窗外的霓虹灯闪烁照得人心发慌。那时候,我坐在城市里的办公室落地窗前,手里拽着百万的合同,却拽不回那颗想逃离的心。
突然有一天,破产,失业,被迫回到农村,嘿,你别说,真正实现了我多年前回村的梦想。
我一面大口地喝着啤酒,一面回想上半生在城市里的辉煌,渐渐遁入梦乡。
有一天,村里的老王头来找我,说他想为自己的小作坊拍一个宣传片,宣传他们家的手工挂面。我欣然答应了。
拍摄的过程很顺利,老王头对成品也很满意。他塞给我一些挂面作为报酬,还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吃饭。
那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在城市里学到的技能,在农村也能派上用场。这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第三章:摆摊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光靠拍宣传片已经难以维持生计了。
我得想办法,搞更多的钱。
我在城里是给大公司做大型营销的,对于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我想,我得在这方面多想点办法。
我先是寻找多家农户交谈,最终看中了一家青瓦的老房子,找到房东跟他谈好价格3980元一年。
我开始改造老房子,先是铲除院子里的杂草,把地面用锄头铲平,然后磨刀去砍竹子,把我的地盘围起来。父亲、伯父、二姐都过来帮忙。
先是把院子用竹篱笆围起来,我则拿起电锯变身木匠,锯找来的木头,又化做电工,自己安装布电线,变成搬运工,骑三轮车到砖厂买砖,又成了泥水匠,到废弃的沙场淘免费的沙,自己和砂浆,搭建灶台。这些工具以前都不认识,叫做:砖刀,闵刀。村里的大叔看到我搭灶台,过来教我拉线,灶台做了两天。
刚好遇到布依族节日,母亲送来了粽子。随后,我们搭建凉亭,这些树子都是父亲家里砍的。城市里开宝马,现在骑着三路车在田野里飞奔,没有依靠,我变成了女汉子。毛毛躁躁的凉亭搭好,又花去了两天的时间。
我给院子里的地面松土,种花、种菜。我把屋里的老物件搬出来清洗,村里人看到了都纷纷过来帮忙。两个孩子也帮忙干活,小的那个帮倒忙。我撕掉房东的老对联,贴上新的,虽然不富裕,但有了新生活,新气象。
花掉了一个月,500元装修的院子,山泉水洗菜。
曾经在城市里,我一直追着欲望跑,却忘记了幸福一直在身边,在脚下。
我把这些拍成了小视频。
以前很难想象,隔着屏幕,素不相识的人,能给彼此带来多大的力量和温暖,原来最远的距离和最暖的心意,真的可以同时存在。
陕北的一个老匠人从他摇摇欲坠的窑门,寄到了千里之外的我这陋灶的孤娘手里。老人说今年大家都不好过,能省就省吧,这两口砂锅是几十年的非遗产品。
在这个不容易的大环境里,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默默坚持着把东西做好,哪怕再难;也愿意伸出手给同样在努力的人一点点温暖。
我的老屋改造成了民宿,但是并没有马上变现,我得想其他办法。
于是,我决定尝试去赶集卖盒饭。这个想法其实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勇气去实践。
第一天摆摊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我做了30份盒饭,用了10斤米,8斤五花肉做的红烧肉,不知道够不够卖。
刚开始的时候,摊位前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买。我有些灰心,甚至想过放弃。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过来。是赖阿幺!
"阿钰,这是你做的盒饭啊?给我来一份尝尝。"赖阿幺笑着说。
我赶紧给他盛了一份,心里暗暗祈祷他能喜欢。
赖阿幺吃了几口,立即竖起大拇指说:"味道不错啊!比城里那些餐馆做的还好吃。"
有了赖阿幺的带动,陆续有人来买我的盒饭。不到中午,30份盒饭就卖光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我赚了100块钱,这是我回乡以来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赚到这么多钱。从那以后,我每周三次去赶集卖盒饭。
而对赶集这个事情,每晚躺下我都在想:“第二天不干了。实在是太累了。”可是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地蹬车出摊,因为孩子在慢慢长大。
第四章:希望
慢慢地,我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多摊主都成了我的老顾客,还有人特意从别的摊位跑来买我的盒饭。
有一天,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来到我的摊位前,说他是镇上一家小工厂的老板,想让我每天给他们厂的工人送盒饭。
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这意味着我每天都有固定的收入了。
送盒饭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却很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准备食材,然后骑着三轮车去工厂送盒饭。
在送盒饭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外地,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们都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和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其实并不算糟糕。至少我还有家人在身边,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五章:心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生活。
春天的时候,我会在田里插秧,看着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曳;夏天的时候,我会在树荫下乘凉,听着蝉鸣,感受着微风拂面;秋天的时候,我会忙着收割庄稼,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天的时候,我会在家里烤火,和家人一起聊天、看电视。
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美好。
有时候,我会想起在城市里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的我,总是为了所谓的成功而拼命奔跑,却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现在的我,虽然没有了城市里的繁华和便利,但我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我终于明白,归乡并不是人生的退缩,而是一场生命的返场。故乡从来没有许诺我们黄金万两,他只是默默地摊开手掌,这里有泥土,有四季,有足够长的白昼让你耕耘,有足够静的夜晚供你安眠。
如果你问我,归乡何值?我会回答:城市给了我谋生的本领,乡村却给了我生活的命题。
我甘愿将脚步放慢,慢到能听到种子破土的声音。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用心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六章:烟火
清晨四点,天还没亮,我就被闹钟吵醒。窗外的世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鸡鸣声。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翻身下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厨房里,炉火噼啪作响。我把泡好的米淘洗干净,倒进大锅里,盖上锅盖。然后开始切菜、剁肉,为今天的回锅肉做准备。
第一锅米饭蒸上了,我才去洗漱。镜子里的我,眼角已经有了细密的皱纹,鬓角也多了几缕白发。我笑了笑,这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吧。
第一锅回锅肉炒好了。香气四溢,馋得我自己都想先尝一口。我赶紧把菜盛出来,开始打包。
七点半,我骑着三轮车出了门。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我哼着小曲,心情格外舒畅。
到了集市,摊主们已经开始陆续摆摊。我找了个熟悉的位置,麻利地把摊位支起来。刚摆好,就有老顾客来了。
"阿钰,今天有什么好吃的?"是隔壁卖蔬菜的老李。
"今天做了回锅肉,您尝尝?"我笑着说。
老李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嗯,不错不错,还是那个味道!"
不到中午,30份盒饭就卖光了。我收拾好摊位,准备去给工厂送盒饭。
送完盒饭回来,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我饿得前胸贴后背,赶紧回家吃午饭。母亲已经为我准备好了饭菜,都是我爱吃的家常菜。
吃完饭,我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准备下午的工作。我要去拍一个关于村里手工豆腐的宣传片。
拍摄很顺利,豆腐坊的老板是个很朴实的人,话不多,但做起豆腐来一丝不苟。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突然很感动。这些手,创造了多少美味佳肴啊!
晚上回到家,我把今天的收入算了一下,竟然赚了200多块钱。这是我摆摊以来赚得最多的一天。我兴奋地告诉母亲,她也很高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七章:微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律。每天忙忙碌碌,但很充实。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微信。他说他看了我拍的宣传片,很喜欢,想请我帮他拍一个关于他家乡的纪录片。
我有些犹豫,因为我从来没有拍过纪录片。但他说他相信我,还说费用不是问题。我想了想,还是答应了。
为了拍好这个纪录片,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拍摄的过程很辛苦,但也很有意义。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也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纪录片拍完后,他很满意,还把片子发到了网上。没想到,这个片子竟然火了,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我的片子拍得很真实,很感人。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可以把拍摄作为自己的事业。于是,我开始尝试拍更多的东西,有关于乡村美食的,有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还有关于乡村自然风光的。
慢慢地,我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合作。我的收入也逐渐稳定下来。
第八章:归途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我和父亲一起在田里收割,虽然很累,但看着满仓的粮食,心里充满了喜悦。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刚煮好的玉米,聊着天。母亲说,她从来没有见过我像现在这样开心。
我笑了笑,说:"是啊,我现在很满足。"
后来慢慢地理解回乡之路:不是人生的退缩之路,而是一场生命的返场,生存之难,是你在与浮华生活的欲望作别。
生活:如果说也容易,那一定是在于同天地草木共生存。很多人披着城市的星光赶路,最终却在村口的槐树下找回走散的灵魂。
故乡他从来没有许诺我们黄金万两,他只是默默地摊开手掌,这里有泥土,有四季分明,有足够长的白昼让你耕耘,有足够静的夜晚供你安眠。
我选择把心沉进这片土地,就像一株稻子,俯首朝向根系,不必追问前程几许,生耕一寸,便有一寸的收获。晴耕雨读,春种秋藏,这世间最朴素的道理,都写在这24节气的轮回里。
曾经,我以为离开农村去城市,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成功,不是你赚了多少钱,也不是你住多大的房子,而是你是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城市给了我谋生的本领,乡村却给了我生活的意义。我很庆幸,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回乡这条路。
这条路也许不那么平坦,但它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也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已经不再害怕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声,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梦里,我看到自己站在一片金色的麦田里,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我张开双臂,感受着风的拥抱,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原创首发)
富含人生哲理的一篇小说,欣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