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紫溪桥: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散文)
一
紫溪桥座落于东至县葛公镇永正村。“紫溪”这个名字,不只是描述溪水的颜色,还有段仙家故事。古书上说,晋代仙人葛玄(葛仙翁)在安徽南部炼丹,丹成那天,满天霞光染红了溪水,紫气在溪上萦绕,整整三天不散。人们因此把这条溪叫做“紫溪”。后来郑家祖先搬到这里定居,就用这充满仙气的溪名来命名桥,暗含着“普通人也能沾点仙气”的愿望。桥建成后像彩虹一样横跨在紫气升腾的溪水之上,“紫溪桥”的名字就传开了,其名堪称震铄古今。
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郑家第九代祖先郑珊公(珊公)做了个梦,梦见家族祠堂的大梁断了。醒来后遇见一位叫盛广的老和尚。老和尚点醒他:“家里梁折,就像河上没有桥一样,都是因为缺乏沟通两岸的支撑啊!”珊公一下子明白了,决心要修一座坚固的石桥。那年秋天,在四汇阁家族大会上,灯火通明,珊公烧香哽咽着对族人说:“以前修的木桥塌了五次,我们的先人就哭了五次!现在我们要用石头代替木头来修桥,用长久的孝心代替眼泪!”他话还没说完,在场的族人,无论辈分大小,都激动地解下佩刀,摘下簪子首饰,纷纷献捐,一时间金银玉器碰撞的声音,伴着屋檐滴答的雨声,响成一片。
二
建桥的石材要去二十里外的金山开采。冬天溪水干枯,石头特别难凿。每采一块石头,都得先用松枝火烧,再浇上醋,这样反复三次才能让石头裂开,才方便切割。郑家壮劳力背着沉重的石头,膝盖跪在冰冷的碎石上运送,喊号子的声音响彻山谷。妇女和孩子则煮糯米粥,掺上生矾作为黏合剂。整整一个月,大雪下了三尺深,粮食快吃光了,村里只能听到孩子的哭声。珊公的妻子陈氏,把陪嫁带来的稻种都拿出来分给大家救急,她乐观地说:“种子撒在桥上,秋天自然会在云里丰收!”这话鼓舞了大家。男人们用布裹着受伤淌血的膝盖,继续在雪地里背石头,雪地上留下的血印,如同蜿蜒的紫溪血脉。
雍正甲寅年(1734年)深冬,大桥最后一块石头合拢。这时天空忽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桥顶上雕刻的双龙戏珠石像被阳光照到,眼睛格外有神,龙身仿佛要飞起来;远处的牛马都抬头嘶鸣,好像在朝拜这片神奇的紫气。珊公拄着拐杖走上桥,手抚摸着龙身的鳞片,感慨地吟诵:“石头化成龙骨,郑家的精神就是它的精髓;百尺虹桥,渡尽了千年的泪水和辛酸。”吟罢,他面向祖庙方向深深一拜。一会儿,溪水突然上涨,但波浪冲到桥墩边却退回去了,好像都不敢损坏这座桥。人们都说,这就是仙人(葛玄)当初炼丹留下的福祉啊!
这座桥修好后,郑家也跟着兴旺起来。三百年间,紫溪两岸,书声琅琅和织布机声彼此呼应。桥头的老樟树,伸展的枝丫像一支巨大的笔,蘸着溪水当墨汁,年年岁岁,为郑家的族谱添上新的子孙名字。桥栏杆的石板,被无数路过的人们摸过摩挲,日久天长竟变得光滑温润如同玉石。晴天用手抚摸,甚至能照出人影;仔细看这人影里,仿佛又重叠着曾祖父、高祖,直到珊公的身影……这座桥,就像一部横放在那里的、会呼吸的石头族谱!
三
2023年春天,葛公修缮队来到桥边,工人们用竹架保护桥上的精美龙纹,用毛刷轻轻清理石缝里的灰尘。刷子在石头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听起来就像郑家的后代子孙,在小心翼翼翻阅家族的珍贵书信。当我的手触摸到冰凉的桥石时,突然感到一丝暖意。那一瞬间,我好像感受到了三百年前千百位建造者手掌留下的温度,仍然被封存在这坚硬的石头里。
那天夜里,月光如水,我独自在桥上踱步。看到月光下那对石龙的眼睛晶莹闪亮,就像含着泪光。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石头会风化破碎,但众人团结一心、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溪水可能干涸断流,但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尊敬、追思和孝心永不枯竭!桥的使命,不只是让人方便过河。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后人每当你低头走过桥,抬头仰望它时,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前人”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紫溪桥,对于郑家来说,它就是一座伫立了三百年、没有坟墓但凝聚着共同祖先精神的“纪念碑”——祖先的骨气化作了坚固的金石,他们的魂魄就寄托在这如虹的桥身之中。无论你是郑家后人,还是过路的外姓人,只要走过这座桥,就等于与三百年前立下宏愿的珊公有了一个无声的承诺。而桥本身,静静地卧在那里,听着山谷的风声,一年又一年,无声地回应着人们:我站着,就证明先辈们的意志还在;我不倒,就证明郑家的精神血脉就永远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