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韵·情】渡口(散文)

编辑推荐 【文韵·情】渡口(散文)


作者:公效梅 秀才,1232.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发表时间:2025-09-22 11:24:09
摘要:一个双腿不能走路的人,儿时落下小儿麻痹症,但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因为自小没了父亲,生活困难,身有残疾,为了养活自己,很小就学会了游泳,队长为了照顾这位残疾人,安排他在那个渡口摆渡,在这期间挽救好几个落水生命。虽然是残疾人在四邻村民口碑甚佳。


   我们江苏宜兴属江南水乡,风景优美,青山绿水。就像《我的祖国》歌词里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唱的就是我们那地方。
   水乡河流特别多,桥也就多。在七十年代有很多地方没有桥,那年代还是集体生产队。队长为了照顾他这个残疾人,就安排他摆渡。
   我们那几个村庄去宜兴县城,或者其他街镇都必须过那个渡口。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他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因为长年在船上风吹日晒,皮肤黝黑,他长着一双大眼睛,五官端正。听说他在三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由于长期腿不能走路,两腿肌肉严重萎缩,脚部畸形,脚心朝上弯着。当初日子贫困,也没曾去医院诊治过。他走路就是爬,用膝盖和手走路。膝盖上长期绑着两只破鞋底,手上套两只鞋。行动有些像猩猩。他的真实姓名叫蒋志华,但没人叫他真名。无论大人孩子都叫他外号“瘫华”,他也从来不生气,似乎也习惯了大伙这样称呼他。
  
   二
   志华不曾上过一天学。由于长年在船上摆渡,他的手和手臂特别粗壮,肌肉发达。邻近大河周边几个村子的人几乎都认识他。渡过河就给他两毛钱,有的人正巧没零钱,他也照样把人送过对岸。那小木船就是他朝夕相处的伙伴。只要天蒙蒙亮,他就早早地爬到船上。没人过河,就在船上坐着搓稻草绳。那稻草绳可以卖给编芦苇帘子的人家,芦苇帘子是砖窑场要用的——具体说,这就是搞家庭副业。
   日子的贫穷使他懂得,虽然自己是残疾人,但不应该依赖家人生活。他有一个哥哥、一两个姐姐。父亲在他很小时就离世了。哥哥在他小时候就教他游泳。因为两腿残疾,学习游泳要比正常孩子难度大很多。学会了游泳,才能放心去渡口摆渡。
   他摆渡的那条河非常宽,听说直通太湖。万一赶上台风暴雨翻了船,不会游泳是很危险的。所以志华虽然残疾,却比健全人学得还快。哥哥鼓励他说:“你学会游泳才能去船上摆渡,一天最少能赚个一两块钱,哥哥给你买肉吃。”整年吃不到肉的他,心里想着一嚼满嘴流油的肉,诱惑着他,很快学会了游泳。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懂得了只有勤奋挣钱才能过好日子。
   每天他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万一有台风或暴雨只能停歇。挣钱是小事,性命关天。我也曾多次去宜兴县城或者其他小镇,坐过他的小渡船。岁月匆忙,慢慢把他带成了大小伙子。
  
   三
   深秋的一天傍晚,志华也像往常一样,在渡口等着过渡的人。因为傍晚要比白天过渡的人多——出去办事走亲戚的,都是到傍晚回来。假如对岸有人就喊:“我要过渡。”他就立马划船过去摆渡。
   那天傍晚,远远望去,见河对岸站着一个女人。志华以为她是要过河的,但她始终站在那里。生意得做,他眼睛一直盯着对岸。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心想也许是没事看风景的人,于是就收拾起搓的那些稻草绳,准备回家。抬头正好看到站在对岸的女人一头扎进河里,志华心中不禁一惊,赶紧把船以极快的速度划过去,急忙跳进河里把那女人救上船。
   那女人坐在船上哭,还要寻短见。志华问道:“什么事儿想不开?那条路,可是有去无回的。”那女的哭着说出内情:“我喜欢上了本村的一个男孩,我们自小玩在一起,青梅竹马。就因为他家穷,我父母死活不愿意。还逼着我订婚另嫁,我至死不从。”说到这里小姑娘又捧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志华这才知道原来她还是个女孩子。
   志华听了女孩的讲述说:“我送你回去,我一准让你父母答应嫁给你喜欢的那个男孩。”小姑娘擦了擦眼泪,半信半疑地瞥了他一眼。志华爬着走在前面,女孩子跟随其后。
   女孩父母见志华到来,热情地给他拿来凳子让他坐下。女孩家人见女儿浑身湿漉漉,问道:“你去哪里了?咋弄成这样?”
   志华把女孩子自尽的事儿说了一遍,又补充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包办婚姻?如果今天不是我正巧看见,你女儿的命就没了。”女孩父母被吓得脸色都变了,毕竟那是自己的女儿啊!于是硬要志华吃了晚饭再走。他婉言拒绝回了家。
   最终那女孩父母依了女儿。女孩出嫁时还请志华去喝喜酒。从那以后,志华和女孩家似乎成了亲戚关系,逢年过节,女孩都会买些礼品送去志华家,女孩称呼志华为干哥。
  
   四
   志华长期在河边生活,这条大河又离村庄不远。那年代村庄都还没装自来水,为了便利村民挑水、洗菜、淘米、洗衣服,生产队修了石台阶。这渡口也就成了全村人挑水、洗衣、洗菜淘米的地点。
   每到农忙季节,年轻人都去田间收割,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带着孩子还要做饭干家务,也非常忙碌。
   这天九点钟左右,村里张奶奶两只手臂挎着两只篮子:一只篮子是准备午饭要洗的菜和米,一只篮子是要洗的衣服。两周岁多的孙子,摇摇晃晃跟在奶奶身后——孩子就喜欢玩水。祖孙二人走到石台阶,奶奶忙于洗菜淘米。孩子走到河边捡起一根树枝条玩水,只顾玩水开心,不留神脚下一滑,掉进河里。张奶奶听见水声回头一看,孙子已经落水,而且已经快到大河中间。心急如焚的奶奶,自己本不会游泳,喊了一声:“救命啊!”也随之跳进河里。志华听见喊声,飞快把船划过去,把孩子和张奶奶一起救上船。因为落水时间短,祖孙二人都没事儿。家人为了表示感激,竟然把那孩子过继给志华,逢年过节都买了东西去看望干爹。志华又一次挽救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他虽然是残疾人,村民都非常尊重他,在那一带口碑甚佳。
   志华长期在这条河里来来回回,等于是这渡口的卫士。像这类好事儿志华做了不少。渡口只要有孩子玩水,他就使出最大的嗓门,把孩子们训回家才罢休。
   他的小船上,经常有人送去蔬菜。端午节村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他船上;中秋节宜兴人有烙饼的习俗,那饼有甜咸两种,村民都忘不了给他送去一份。
   岁月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在那条河上修起了一座大桥。从此那个渡口就没有了。
   后来听说志华不摆渡之后,就承包了二十多亩蟹塘。我们虽然是一个乡的,但很少碰面。
   一晃岁月走过了二十多年。记得在一次卖蟹的批发市场上,我偶尔又看见了他,他已经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依然爬行着、忙活着。他的脸上,永远写满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共 24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苏宜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多桥少。七十年代,生产队安排双腿残疾的蒋志华在渡口摆渡——大伙都叫他“瘫华”,他从不生气。他不会走路,常年爬行,膝盖绑着鞋底,却练出强壮手臂,撑船、游泳、搓绳,自食其力。他救过为爱投河的姑娘,也救起落水的奶奶和孙子,成了村里的守护者。村民常送菜、粽子和饼感谢他。九十年代修桥后渡口消失,他改承包蟹塘。二十多年后,作者再见他时已白发苍苍,仍爬行忙碌,脸上始终带着光亮。作品塑造了一个刚强坚韧善良的人物。没有桥的岁月里,他是河上最稳的脚板。爬行的人生,却比很多站立的人更懂得坚守。粽香饼甜,皆是乡情,他是水乡记忆里最柔软的部分。力推佳作!【文韵编辑:绿叶红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22 11:24:59
  身体困于地面,灵魂行于水上。他以船为腿、以河为路,在命运湍流中摆渡他人,也摆渡自己。残疾只是活法,并非活着的界限。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2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22 11:25:19
  宜兴水波之上,曾有一个匍匐的摆渡人。他熟知每一声水响、每一张面孔,是村庄的腿,也是人心的桥,沉默书写着水乡最后的渡口春秋。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2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9-22 12:19:16
  这是我家乡宜兴真实故事记录,因为他的残疾,至今未娶媳妇。感谢绿叶红了老师驻足留言点评。祝您金秋安康快乐!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9-22 11:25:46
  散文中,他一生俯身爬行,却始终仰望生活。在渡与渡之间,传递着人间最朴素的善意:身体可以残缺,但生命不可潦草。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