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得书记(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得书记(随笔)


作者:流汗的公牛 秀才,293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发表时间:2025-09-22 16:16:13
摘要:原创首发


   得书记
   书,对喜欢读书人来说,可遇而不可求,需要缘分。
   关于《风雨中的彩虹----幸运一生印记》这本书,还得从上周三参加县作协换届会说起。那天,有幸见到了本地德高望重的王殿清老师。虽然他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平易近人。由于单位有事,再加上那天下着雨,会议结束后我就匆忙返回了,没有跟王老师等诸位老师话别。
   不料,当天晚上七点多,王殿清老师通过微信发来信息:“刘老师好!今天终于见了老师尊面,本想亲自见面勾通一下,会后因你出去早,天又下着小雨,我也及早下来骑车回去了,瞅机会专门去拜望。”看了信息,自己很是吃惊,上午我俩见面也就寒暄几句,并就县政协征文活动向他约稿,仅此而已,没想到王老师这么客气。
   于是,赶忙回复他:“不好意思,单位有点事儿,没来得及跟您打招呼,多包涵!”随后,王老师发来了一个《风雨中的彩虹----幸运一生印记》封面的图片,原来是王老师的作品。书名的题字拙朴老道,给人印象深刻。我回复他:“咱们见过面,你来县政协机关开过文史会,期待早日拜读大作!”临睡前,那本《风雨中的彩虹》依旧在眼前浮现,想着早一天一睹为快。伴着窗外的雨声,慢慢进入了梦乡。随后的两天,秋雨绵绵。
   周六上午,天气放晴,又一次想起了那本书。待收拾完毕,遂跟王老师拨电话。电话中,王老师说他现在外面办事,等十来分钟过后,让我去关爷庙村找他。并告诉了他家的地址,在关爷庙村村牌往东路南十几米第一家。
   挂了电话,心想,不能空手登门拜访。于是,寻了一本《孟津文史资料》用档案袋装好,准备送他做见面礼。听说,王老师作为一普通的农村子弟,早年在基层从事宣传工作多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后来入党提干,可以说靠一支笔改变命运。前些年被聘为县政协的文史撰稿员,在文史资料撰写上颇有建树,至今仍笔耕不辍,送这本书他应该喜欢吧。
   十分钟后,我骑电车前往城西的关爷庙村。关爷庙村自己之前曾去过多次,寻访过该村的关爷庙,对于村西的人民公园也多次光临。到了关爷庙村村口,在王老师电话中说的位置,我停好电车,跟他打电话,王老师应声出来迎接我。
   从他家北门进去,来到客厅。王老师热情把我让到临窗的沙发坐下。环顾客厅,发现装饰简单,东墙上贴有中国地图和河南省地图,西墙上贴有焦作市地图。对面北墙贴有一张迎客松图画,其东侧挂有一幅领袖画像立轴。待坐定后,跟王老师聊起他的写作经历和家庭状况。又聊起了文友薛海军和王末已,原来薛海军就是该村的,以前在县交警队工作,平时爱好写作,后来辞职做了海员,经常出国。王老师对我说,王末已是他的侄子,在他的引领下走上了写作之路。说话间,我把带来的书郑重地交给王老师。王老师谢过后,起身到套间,给我拿了本《风雨中的彩虹》出来。
   接过厚厚的《风雨中的彩虹》那一刻,欣喜十分。我夸王老师的封面题字写得好。王老师听了连连摆手:“我的字不好,别人写的,小密的字,你认识不?”“小密,李文晋?”“是的。”“哦,厉害了,他可是修武书协的知名人物,经常参展获奖。您怎么求了他题字?”“我们原来都是县文化馆的老伙计!”“原来是这样,我说呢,他的字不好求。”我又问起王老师的人生经历,王老师指着书说,书里面写有,你可以回去好好看看。我信手拿起书,翻阅了一下,问道:“王老师,这本书有三十万字吧?”“哪有,十二三万字了。”“王老师,这是您多长时间写的?”他听后,思索了一下,“好像八个月吧,里面有以前的文章。”“您不到一年写一本书,况且这么大年纪,真不简单!”王老师听了有点不好意思了,谦虚地说:“自己退休没事,在老伙计的劝说下,写着玩,也是给后人留点念想。咱又不是什么大作家,靠卖书挣钱。”“嗯嗯,也是,把好的家风传承下来,也是件好事。”我附和说。
   接下来,我请王老师签名留念。起初,王老师不肯。在我的央求下,王老师略带腼腆,推说字写得不好。我笑着说,您的书您题写签名,很有意义。王老师拿起笔,翻开书,仔细思索了片刻。扭头问我,就写“赠刘豫东老师吧?”“我是晚辈,可不敢称老师啊。就写赠刘豫东就行了。”随后,王老师认真地写下:赠刘豫东,署了他的名字,并落了时间2025.9.20。接过签名书,自己有点如获至宝了,心里美滋滋的。
   随后,王老师又带我参观了他家的小院。原来,刚才从北门进来的,其实是后门,南面的大门才是正门。王老师介绍说,他跟儿子同住,是两处宅子合盖的院子,显得很宽敞。院内有菜畦,种有菠菜、葱苗等蔬菜;院子栏杆外,几棵石榴树和枣树引人注目,仲秋时节,果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条。印象中,关爷庙村几乎家家门前种有枣树。“给你摘些大枣吧?可甜了,可惜俺家里人都不稀罕。”说着,去屋里取了个食品袋,领我上了靠南院墙的楼梯摘大枣。别说,王老师家的枣子真好,个个浑圆饱满,绿中泛黄,黄里透红,格外喜人。王老师还细心地拿了一根绑有镰刀的竹竿,帮我拉近枣树枝条,方便我摘枣。
   等摘了大枣,我婉谢了王老师留下吃午饭的美意,带着大枣和书,满载而归。路上,心里暗想,今天是个好日子,不仅收获了期待已久的精神食粮《风雨中的彩虹》一书,而且收获了沉甸甸的脆甜大枣,看来自己也是个幸运的人!
  
   2025-09-21

共 21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得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串联起与王殿清老师的交往,从微信沟通的意外、登门拜访的准备,到客厅畅谈、摘枣辞别,情节连贯自然。文中对细节的捕捉尤为生动,如王老师微信里“勾通”的笔误、客厅墙上的三张地图、赠书时的谦虚推辞、摘枣时绑着镰刀的竹竿等,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形象(王老师的谦和、作者的真诚)和场景都显得真实可感,充满烟火气。字里行间饱含对前辈的敬重(如特意准备《孟津文史资料》作见面礼、央求签名时的诚恳),以及得书后的欣喜(“接过厚厚的《风雨中的彩虹》那一刻,欣喜十分”“如获至宝”),同时通过王老师“靠一支笔改变命运”“笔耕不辍”的经历,传递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主题温暖且有感染力。前半部分写雨天分别、微信约书,铺垫“求书”的期待;中间写登门拜访的过程,详写对话与场景;结尾以“满载而归”收束,呼应开头的“书需缘分”,整体节奏有缓有急,读来流畅不拖沓。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9-22 17:11:01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