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在期思,遇见孙叔敖(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在期思,遇见孙叔敖(散文)


作者:水中天 秀才,102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发表时间:2025-09-22 17:44:49
摘要:在期思雩娄,在芍陂,我遇见的不仅是一个古代水利先贤,而且更加领略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水利精神。我想,当我们在做水利工作时,孙叔敖的目光定会遥看着,提醒我们勿忘治水的初心和方法,要脚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勿虚度此生。

在淮南大地上,淮水汤汤,支流蜿蜒如带,塘堰坝星罗棋布。在这方土地上,古人很早就兴修水利,建成了众多著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成为一片沃土,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初秋的上午,我站在曾经的期思雩娄的灌渠上极目远眺,但见田畴平展,稻浪翻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抚今思昔,令人感叹。这片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固始县的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水利开发史,而且有一个名字始终与这片水土紧密相连——孙叔敖。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此番前来,既为进一步了解灌区存在的问题,为灌区现代化改造编制可研报告采集基础数据,又能仔细考察古水利工程遗址,去追寻一个穿越两千六百年且令人仰慕的治水灵魂。
   孙叔敖(前630年~前593年),楚国期思邑人,楚国名相,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辅佐楚庄王治理国家,在任期间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改革军队、修建水利,政绩赫赫。他不徇私利,清平一生,司马迁《史记》中将其列为“循吏”第一。后世称其为“史上水利技能最强的宰相”。期思,汉代置县,唐初废县;西周属蒋国故城,公元前617年楚灭蒋后设期思邑;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置期思州,陈朝改设边城郡,隋朝废郡复县期思。解放前,期思属淮滨县。解放后,由固始、息县两县析置淮滨县,期思成为信阳市淮滨县重镇。
   这位又被后世尊为“治水界十二先贤”的楚国令尹,以其非凡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双璧: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和最早的大型陂塘蓄水工程——芍陂(今安丰塘)。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决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当上令尹之后,他继续推进楚国的水利建设。公元前597年,他又主持建成了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建成后,附近一带成为楚国的产粮大区,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国力因此更加强盛,为后来打败晋国称霸中原奠定基础。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工程跨越两千六百余年光阴,至今仍在润泽着这片广袤的土地。2015年10月,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这是对孙叔敖水利成就的最高认可。1957年,毛泽东路过信阳,称赞孙叔敖是水利专家。
   期思雩娄灌区位于今河南省商城和固始两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北麓。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利用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创造性地兴建了这一大型灌区。他巧妙利用史河水源,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历经2600多年的沧桑巨变,现代人在孙叔敖工程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梅山、鲇鱼山等大型水库,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工程体系,惠及商城、固始等县的众多乡镇,效益更加显著,而古老的期思雩娄灌区已成为这些大型灌区的一部分。
   行走在现代灌区的阡陌中,我看到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孙叔敖当年开凿的清河、堪河遗迹仍在,但旁边已建有现代化的节制闸、分水闸和量水设施等。新老灌区的融合和发展,更加滋养着百万亩良田,水稻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南部,距期思约200公里,建成时间比都江堰、郑国渠早300多年,久负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塘”,至今还承担着安徽省寿县农业灌溉的重大使命。公元前598~591年,孙叔敖利用沘水(今淠河)东侧大片洼地,采取“上引下控”的方式,围湖造陂,建成了这一宏伟工程。陂周最长时达60公里,面积达170平方公里,设有5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今天的安丰塘(芍陂)已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及寿县、霍邱等县的大片农田。2000多年来,芍陂历经多次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除险加固和配套建设,现已成为一座集灌溉、防洪、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型平原水库。如今,安丰塘年供水量达1.5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农业灌溉,还为寿县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水源。
   芍陂虽在安徽境内,但却与信阳固始县毗邻。黄昏,我独自站在写着“芍陂”红色大字的巨石旁,望着一望无际的水面,似乎看到了孙叔敖忙碌的身影,并与之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夕阳铺在粼粼的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用美景展示着古老的故事。但我站在当年的工地上,抚摸那些被岁月磨圆棱角的石头,仍能感受到孙叔敖的智慧和熠熠生辉的精神。
   作为水利工作者,我尤其惊叹于孙叔敖的工程智慧。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年代,他如何准确把握水位的高程?在缺乏水泥钢筋的时代,他如何确保陂坝的牢固?芮陂作为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一,其选址之精妙,布局之合理,令人叹服。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落差,构建起完善的自流灌溉系统;他设计的陂塘兼具蓄水、调洪、灌溉多种功能,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更令我心折的是孙叔敖的治水理念。他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因势利导,化水害为水利。这种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正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我曾两次到过都江堰,在感叹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孙叔敖的伟大。他们都是彪炳千史的治水功臣,是历史的创造者。
   夕阳沉没,暮色逐渐笼罩这无垠的原野,远处灯火次第亮起,与古老的陂塘交相辉映,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富庶和祥和。我忽然意识到,孙叔敖从未真正离开过这片土地,他化作了每一条水渠,每一座陂塘,每一季丰收的笑容,也永远装进了人们的心里。今天的期思雩娄灌区和安丰塘(芍陂),虽然已经用上了现代建材和设备,甚至有自动化控制系统,但仍是他治水理念的延续。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书写着人与水永恒对话的故事。
   而今,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古老的灌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包含原期思雩娄灌区的鲇鱼山和梅山灌区,正在进行现代化灌区提质改造,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打造“稻渔共作”生态模式,推广再生稻,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以此同时,芍陂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水利风景区,旧貌变新颜。这些两千多年的工程正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这片土地深处,孙叔敖的精神如涓涓细流,依然滋养着这方水土,也滋润着每个水利工作者的心田。
   在期思雩娄,在芍陂,我遇见的不仅是一个古代水利先贤,而且更加领略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水利精神。我想,当我们在做水利工作时,孙叔敖的目光定会遥看着,提醒我们勿忘治水的初心和方法,要脚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勿虚度此生。

共 26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围绕孙叔敖治水功绩展开,从淮南大地的水利遗迹切入,详述其主持修建的期思雩娄灌区与芍陂两大工程。前者开创引水灌溉先河,后者为最早蓄水工程,二者跨越两千六百年仍润泽一方,芍陂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文中既展现孙叔敖“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如“长藤结瓜式”灌溉、“上引下控”造陂等,也凸显其“天人合一”理念与清廉奉公精神,更描写现代灌区在古工程基础上融合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貌,让读者在古今水利的交融中,感受先贤智慧的传承与水利精神的绵延,体会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9-22 17:46:13
  老师您写的孙叔敖好厉害!古水利工程至今还在用,太神奇。祝老师常发掘这般先贤故事,笔下总有满是智慧的好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09-22 17:50:06
  感谢汪老师编发小文。辛苦了!遥致秋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9-22 17:47:13
  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古代治水的智慧!芍陂和灌区的故事好震撼。愿老师天天开心,多写这样长知识的文章,永远有满满灵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